最近,科學家在印度洋的西部發現了兩個新的物種。它們渾身呈玫瑰色或淺棕色,眼睛圓小,佈滿利齒,脖子到處充滿皺紋。最奇特的是它們頭上長著一個扁平狀的鼻子,將近有頭的兩倍。在口鼻的兩側也是密密麻麻的鋸齒,兩根鬍鬚在鼻尖上隨意的擺動,活脫脫像只“鯊魚精“。
科學家稱,其實這是鯊魚的一種,雖然從區域性圖來看確實有些像外星人,但是從整體上看還是有魚的特徵的。與我們平時所見的那種龐然大物不同,這種鯊魚歸屬於鋸鯊。
鋸鯊本就是鯊魚中比較奇特的一個物種,而此次發現的六鰓鋸鯊更為罕見按,它們分別為卡氏六鰓鋸鯊和安娜六鰓鋸鯊。它們與其他鯊魚的不同之處在於,普通鯊魚的鰓裂不超過5個,而六鰓鋸鯊的鰓裂有6個。更特別的是它們在捕食獵物與處理獵物方面的奇特性。它們在海底巡遊時,通過觸鬚發現周圍的獵物,用口鼻兩側的鋸齒將獵物敲暈,撕碎骨頭,然後將獵物吸入口內。
科學家稱,這種鋸鯊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種六鰓鋸鯊,然而這種不同尋常的特徵並沒有給這種鯊魚帶來任何優勢。由於它們性成熟時間晚、產崽量少,加上近些年的過度捕撈,已經處在了滅絕的邊緣。
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生物學家西蒙·魏格曼博士(Dr. Simon Weigmann)稱,2017年它們首次在漁民捕獲的鯊魚中發現這種鯊魚是六鰓,雖然它們曾在倫敦博物館中看到過鋸鯊的樣子,但並未注意兩者之間的不同。
在它們確定這是一個新的物種之後,2019年研究小組的其他同事又寄給它兩條同樣的物種。魏格曼稱,目前關於西印度洋鋸鯊的相關知識十分匱乏,只知道它分佈在20-35米的潛水海域,很容容易被漁民捕獲。這也成了它悲慘命運的關鍵因素。
研究者稱,此次發現如果沒有漁民的幫助也不能發現這些新物種,這次的發現也再次證實了西印度洋在鯊魚和鰩類生物多樣性方面的重要性。廣袤的海洋中必然還隱藏著眾多我們未發現的新物種,此次鯊魚的困境也提醒著我們,對於海洋的開發與利用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2020年開年,長江白鱘宣告滅絕,網友曾稱,從未遇見,聽聞以是永別。作為比中華鱘還要古老的魚類,最終也沒能逃脫滅絕的命運。這次的六鰓鋸鯊是幸運的,畢竟它還沒有滅絕。但是在人類對海洋環境的不斷影響下,我們很難想象它們的命運。只是希望這次的鋸鯊不會是下一個長江白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