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屬是也。
通∶可以去滯,木通、防己之屬是也。
補∶可以去弱,人蔘、羊肉之屬是也。
瀉∶可以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
輕∶可以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鐵漿之屬是也。
滑∶可以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
澀∶可以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
燥∶可以去溼,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
溼∶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
只如此體,皆有所屬。凡用藥者,審而詳之,則靡所失矣。陶隱居雲∶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溼。此十劑,今詳之,惟寒、熱二種,何獨見遺,今補二種,以盡厥旨。
寒∶可以去熱,大黃、朴硝之屬是也。
熱∶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屬是也
四時、各證用藥
四時用藥;春季--薄荷、荊芥
夏季--香薷、生薑
長夏--人蔘、白朮
秋季--白芍、烏梅
冬季--黃芩、知母
六淫各證用藥
風 1 風證--防風 荊芥
2 風熱--薄荷 雙花
3 風寒--羌活 薄荷
4 風溼--羌活 白芷
寒 1 寒證--生薑 蔥白
2 實寒--麻黃 桂枝
暑 1 暑邪--西瓜 荷葉
2 暑冷--香薷 薄荷
3 暑風--荊芥穗 薄荷
4 暑溼--通草 薏米
5 暑熱--石膏 黃連
6 暑瀉--厚朴 扁豆
溼 1 溼邪--豬苓 澤瀉
2 寒溼--官桂 茯苓 豬苓
3 溼熱--滑石 石膏
4 風溼--防風 萆薢
燥 1 燥邪--黃芩 生地
2 暑燥--烏梅 麥冬
3 燥渴--天花粉 生石膏
4 燥幹--沙蔘 冰糖
火 1 火邪--黃芩 黃連 黃柏
2 氣分火--石膏 知母
3 血分火--丹皮 石膏
4 三焦火--梔子 黃芩
5 心火--牛黃 犀角 黃連
6 肝火--龍膽草 梔子
7 膽火--龍膽草 梔子
8 肺火--桑葉 生石膏
9 胃火--生石膏 黃連
10小腸火--木通 生地
11 大腸火--大黃 元明粉
12 脾火--石斛 胡黃連
13 腎火--知母 黃柏
14 膀胱火--滑石 木通
頭部用藥
六經頭痛須用川芎加引經藥
1 太陽經頭痛:羌活 蔓荊子
2 陽明經頭痛:白芷
3 少陽經頭痛:柴胡
4 太陰經頭痛:蒼朮 半夏
5 少陰經頭痛:細辛 獨活
6 厥陰經頭痛:吳茱萸
7 普通頭痛:荊芥穗 薄荷
8 巔頂頭痛:藁本 蔓荊子 吳茱萸
9 左偏頭痛:柴胡 荊芥穗 薄荷
10 右偏頭痛:川芎 黃芩 荊芥穗 薄荷
11 頭角痛:柴胡 川芎
12 頭中同:川芎
13 頭面腫:附子 白鮮皮
14 頭眩:澤蘭葉 川芎 天麻
15 後腦痛:細辛
16 頸項痛:獨活
眉目用藥
1 眉稜骨痛:羌活 半夏 白芷 黃芩
2 目疼:菊花 玄蔘 茺蔚子
3 目幹:生地 元參
4 目翳:蛇蛻 蟬蛻 木賊
5 目障:蠐螬 密蒙花 谷精草
6 目瘡:白蒺藜 細辛
7 目赤:紅花 赤芍
8 目暗:熟地 石決明
9 赤眼爆發:防風 黃連
10 胞輪震顫:當歸 川芎 薄荷
11 目珠夜痛:夏枯草
12 眼腫:大黃 荊芥
鼻病用藥
1 鼻病:辛夷 黃芩
2 鼻塞:辛夷花 薄荷 絲瓜談 細辛
3 鼻淵:蒼耳子 茯苓
4 鼻中生瘡:黃芩
耳病用藥
1 耳瘡:龍膽草 薄荷
2 耳膿:龍膽 木通 車前子
3 耳鳴:龍膽草 苦丁茶
4 耳疳:雄黃 牛黃 白礬
口病用藥
1 口糜 生地茵陳
2 口瘡 黃連 人中白
3 口臭 佩蘭 連翹 香薷
4 口苦 黃連 梔子
5 口甜 佩蘭 石斛或者額 黃連 黃芩
6 口辣 桑皮 地骨皮
7 口鹹 知母 黃柏
8 口酸而苦 龍膽草 柴胡 青皮 燈芯
舌病用藥
1 舌脹 百草霜、 海鹽、蒲黃
2 舌長 冰片黃連 菖蒲
3 舌短 人蔘 附子 肉桂
4 舌瘡 黃柏 白礬 青黛 外敷
藥多禁忌,貴在配伍
一、 酸:五味子--斂肺止咳;
酸棗仁--斂心安神;
山茱萸--斂精止遺;
烏梅--安蛔。
二、苦:
1.苦寒洩熱:柴胡:洩膽熱
黃芩:清心火,洩脾熱
黃連:清心火,洩胃熱
黃柏:清心火,退黃
梔子:洩心火
茵陳:退黃
芍藥:洩熱養營
竹葉:清心除煩
牡丹:清虛熱
白頭翁:除下重
2、破結除滿;大黃:瀉下通便,活血化瘀 ;
枳實--破氣散結
厚朴:降逆除滿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氣
葶藶子:洩肺熱,除肺癰
皂莢:化痰
芫花:逐水(《本經》作辛,為是)
大戟:逐水甘遂:逐水
3.苦以燥溼 白朮--燥溼健脾;苦蔘--燥溼殺蟲
4.苦能排膿 赤小豆--破血化膿;敗醬草--排膿
5.苦極反升 瓜蒂--催吐
三、甘:
1.甘以補虛:人蔘--補元氣;
飴糖--建中
甘草--補宗氣,解毒,調和諸藥
小麥--補心氣
黃芪--補氣行氣
大棗--補脾
粳米--補胃
地黃--補心陰
麥冬--補肺陰
阿膠--補血益陰
當歸--補血
麻子仁--養血潤腸.
瓜蔞根--生津止渴
升麻--解毒
2、淡以滲利;澤瀉--清熱利水;
滑石--清熱利溼;
茯苓--通調水道;
豬苓--利水;
薏苡仁--滲溼;
椒目--利水 。
3、澀以固之:赤石脂--固小腸;
禹餘糧--固大腸;
灶中黃土--固胃
4、重以鎮之:代赭石--降胃氣;
龍骨--鎮肝魂
四、辛:
1.辛以散邪:
麻黃:宣肺氣,平喘咳,溫表散寒
桂枝:溫心陽,抑水氣,解肌發汗
艾葉:行氣散寒
防己:散水氣,消身腫
烏頭:散寒
蜀椒:散寒
2、辛以行氣:川芎--行血;
香豆豉--宣氣;
半夏--宣肺氣;
生薑--宣胃氣;
桔梗--利咽;
瓜蔞實--寬胸散結;
薤白--通陽散結;
蔥白--通陽止瀉;
葛根--升津液,升清止瀉;
旋復花--行氣消痞。
3、辛以溫陽:附子--溫腎陽;
乾薑--溫脾陽;
細辛--溫肺陽;
吳茱萸--溫肝陽
五、鹹:
1、鹹以軟之:芒硝--軟堅通便(腸);牡蠣--軟堅消痞(膽鱉甲--軟堅消癥(肝)
2.鹹以走血:水蛭--活血化瘀;蟄蟲--活血化瘀 ;虻蟲-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