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作為汝南人不往自己的老家豫州跑反而往冀州跑主要還是受當時的形勢所逼。因為當時西涼出身的董卓把持朝政,而作為對手的袁紹與董卓必有一戰,所以他要選擇最有發展潛力的地方。在當時來看,最好的選擇就是冀州。當時,黃巾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天下依舊屬於亂世,到處還有小的匪患或者割據勢力,比如後來被曹操收編的“青州兵”,割據漢中的張魯等。當時,冀州還算安定,而且非常富庶,據史料記載,“冀部強實”。
同時袁紹也有較大的把握拿下冀州。冀州當時的州牧韓馥屬於“四世三公”袁家門生故吏的範疇,他在冀州的時候並沒有很好地利用當地的人才,而是大幅度地從潁川招來人輔佐自己,這讓當地豪強多有不滿。比如,袁紹後來倚重的審配就是冀州魏郡人,但在當時並不得志。
除此之外袁紹選擇冀州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強大的外援。憑藉袁紹的實力,在當時想要奪取一州之地是非常困難的,他只能逼迫對方“讓賢”,而逼迫對方就需要有強大的外部壓力。袁紹選擇了公孫瓚,當公孫瓚宣告要奪取冀州之後,州牧韓馥面對強大的外部壓力,就會向袁紹求援,而袁紹一旦進入冀州,就有奪取冀州的資本和實力了。後來的發展也正如此。可以說,袁紹離開洛陽以後,所考慮的主要還是迅速擴大自己的勢力,來與董卓抗衡。這時,選擇自己的老家並沒有任何意義,冀州相對來說是個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