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馮勝的原因和很多開國皇帝掌握權力後就開始屠殺功臣的原因是一樣的只因一個詞“功高蓋主”。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登基稱帝之後,作為明朝的開國功臣中位列第三,僅次於大將軍徐達和早死的大將常遇春的馮勝深受太祖信任,在擔任軍事將領的同時被任命為太子的老師。
當時,雖然江南、中原等地已經併入明王朝的版圖,但周邊地區還沒有歸附,繼續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仍是當時的首要任務。馮勝幾次跟隨大將軍徐達渡過黃河,平定山西、陝西地區,每戰必勝,朱元璋為此十分喜悅。
於是,朱元璋按照他的功勞授予他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同參軍國事,又封宋國公,年祿三千石。這在當時已經是非常高的職位了。之後,馮勝又奉命帶領二十萬大軍去征討元將納哈出。他精心籌劃,謹慎運兵,並親自觀察地形,掌握敵我雙方的情況以做出正確的分析,節節勝利,到最後更是兵不血刃地降服了納哈出,並把二十萬降軍帶人關內。朱元璋聽到訊息後,又異常高興,於是馬上派出使者迎接慰問馮勝。
但是馮勝的這次大勝利也招來了一些人的妒忌和猜疑,一些謠言不時傳出。有的說馮勝藏匿了戰爭中俘獲的許多好馬,有的說他乘機騙取了很多財寶,又有人說他強娶蒙古王子的女兒。
這樣一來二去,本來猜疑心很重的朱元璋也相信了這些謠言,他不但沒有獎賞馮勝的大功,反而下令收回馮勝的大將軍印,讓他到鳳陽去居住。馮勝立了大功卻落得個這樣的結果,還時刻受到監視,再也沒有帶兵打仗,每日為此非常地憤懣。
朱元璋基本穩定了全國的局勢,南方的割據勢力和北元的殘餘力量都先後平息下去了,明王朝的統治更加鞏固,再也沒有一支外部力量能和明王朝相抗衡了。
於是,閒下來的朱元璋一直對外的目光,轉向了這些跟隨他幾十年和他出生入死的大將們,總是猜疑他們有一天會奪他的皇帝寶座。他不斷編一些勸人做忠臣孝子的書籍,要求人們對自己忠誠,花費了許多心思。但是最終,這個強權皇帝還是覺得說教遠不如斬盡殺絕的效果好,只有殺光了那些威脅他地位的人,他才能把皇位坐穩。從這時起,朱元璋就把誅殺功臣當成最急待解決的事情了。
而恰巧,這時的官僚集團也形成了各種小集團,有文武之間的矛盾,也有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矛盾,官員們互相攻擊傾軋,排斥異己,這正好為朱元璋提供了很好的藉口和機會,利用官員之間的矛盾,個個擊破。宰相胡惟庸死了,開國功臣李善長死了,朱元璋又怎能允許馮勝獨活呢?就這樣在洪武二十六年,馮勝被朱元璋召進京居住,便於就近監視他。
後來,馮勝因為被監視閉門獨居實在無聊,他很懷念以前那些躍馬疆場的日子。這位寂寞的老將就在自家門前修了一個稻場,把瓶子埋在地下,又架起木板做走廊,整日在稻場上騎馬追逐,發出轟隆隆的響聲,彷彿自己仍在戰場上縱馬飛馳一樣,自娛自樂。這本是一個無意的舉動,但是這種天真的做法,給了心懷不軌的人一個口實。
有人向皇帝密奏說,馮勝懷有異謀,他家的稻場下面藏有武器,他每天都在訓練兵士。朱元璋聽了這種誣告,根本就不查問事情的真相,樂得找到了一個絕好的藉口,更是暗自在心中下了殺害馮勝的決心。一天,朱元璋把馮勝召進宮裡,擺了酒席與他對飲。他一邊飲酒還一邊安慰馮勝說:“我知道現在外面有些人一直在說你的壞話。你徑自放心好了,我是信任你的,絕不會相信那些流言。”馮勝聽了不禁感激涕零,直稱讚皇帝的聖明,也放下心來和朱元璋開懷暢飲。
飲至正歡,君臣二人好像回到了許多年前稱兄道弟,把酒言歡的日子,當日馮勝久久抑鬱的心情也得到了很大的舒緩。然而,馮勝萬萬沒有想到,當他從宮中回到家後,還為皇帝的厚待而滿心歡喜,不想當夜就七竅流血,暴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