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一個土生土長中國人,英語學到什麼程度,才算是高手?過了專業八級?託福雅思考高分?其實都不是,能無障礙聽懂英語國家的電視節目,才是英語高手。
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他在國內的英語學習領域可以說是冠絕群雄,達到了獨孤求敗的境地。
因為,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註定了大家幾乎不能做到這一點。傳統的英語教育直接跳過聽力和口語,從讀寫開始學習英語,這種“成人速成法”,完全不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
事實上,一個學了十年英語的中國大學生,英語聽說水平往往比不上一個美國3歲孩子,3歲孩子會說的話,他很可能不會說,聽力更是無法相比,讓他們一起看一部英語動畫片,就可以立刻比出高下。
我們所學的英語“不接地氣”
臺灣作家龍應臺與他兒子安德烈的通訊集《親愛的安德烈》一書,記載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
當時在香港大學讀書的安德烈,在寫給媽媽的信中,認為歐美的學生之所以和香港本地的學生玩不到一塊,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學生英語聽說能力不行:
“港大所有的課程都是英語教學,所以你會以為學生的英語一定是不錯的。告訴你,事實不是如此,我發現,很多學生確實能讀能寫很優秀,但是他們講的非常吃力,大部分的學生不會用英語聊天。香港的學生可能可以用文法正確的英語句型跟你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什麼東西,但是你要他講清楚昨天在酒吧裡聽來的一個好玩的笑話,他就完了,他不會。”
在這封信的後面,附有一個叫做喬安妮的香港女生給安德烈寫的信,說“香港學生的英文只能用在課堂上。”喬安妮在墨爾本做交換生時,和四個美國女孩住在一起,起初的一個月她大部分時間只想把自己鎖在房內,因為和美國女孩談話實在令她沮喪。“我是讀法律的,能做很好的課堂報告,但到了真的要和她們聊天的時候,我什麼都說不出。”
看來,香港學生學習英語也和大陸的學生一樣,免不了啞巴英語的符咒,英語只能用在課堂上,表明所學的英語“不接地氣”。
學習語言的目的本來是為了交流,我們所學的英語,卻跟真實的語言環境相距甚遠。過了英語六級的學生,詞彙量達到六七千,要是問他用英語說一說掃地、抹桌子、洗碗怎麼說,他們卻說不出來,他們知道很多“高階”的詞,卻連家裡一些最常見的物品也不知道用英語怎麼表達,比如掃把,水龍頭,烤箱。
我們也許能讀懂美國曆史上那些艱深的政治演講稿,卻聽不懂一部英語動畫片的臺詞,如果沒有字幕,我們看英語電影只看個熱鬧。
是時候改變這種狀況了。
聽說和讀寫是兩門不同性質的“語言”
我們通常說語言學習有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但它們的關係並不是並列的,而是有邏輯順序的。
聽說和讀寫是分屬語言的兩大系統:語音系統和文字系統。聽說只跟語音有關,讀寫只跟文字有關,文字是為了記錄語音而發明的,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是先有語音,再有文字,一些少數民族的語言甚至還沒有文字。
語言的本質就是聲音的交流,文字並不是必要的,在人類歷史上,文字最大的貢獻是作為語言的載體,將文化傳承下來。
說到底,文字是死的,語言卻是活的,學習英語,不學聽說,只學讀寫,有沒有用?有用的,可以看懂英文資料,但是卻不能交流。古時的歐洲人學習拉丁語,就是這樣學的,因為拉丁語不需要交流,只要求閱讀。
這種不學聽說學讀寫的外語學習方法叫語法翻譯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 主要目的是閱讀而非交流;
· 分析和記憶外語的語法結構和各種用法,翻譯外語句子;
· 背誦外語和母語對應翻譯的雙語單詞表;
· 學生的母語是教學中使用的媒介,外語句式是教學的核心。
這種學習外語的方法導致的結果在哪裡都一樣,就是聾啞外語:聽不懂也說不出來。
但是拉丁語是死的語言,不要求學生具備聽說能力,英語卻是活的語言,是世界通用語言,怎麼能這樣學呢?
以聽啟蒙是最好的方式
學習語言,有輸入才有輸出。既然語言的本質是聲音的交流,那麼,“聽懂”二字就是整個英語學習的核心,因為只有聽懂了,才有可能開口說,實現交流。
這就是孩子學習母語的過程,我們的孩子怎麼樣學習母語,就應該怎麼樣去學習英語,因為語言學習,是有規律可循的。
以聽啟蒙,可以說是解決啞巴英語最好的方法。
要聽懂英語難不難嗎?如果孩子的父母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那麼估計是不難的,因為父母可以為孩子營造一個英語聽力環境,但是大部分的中國家庭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比如,近期我們公眾號所分享的大思小達人蔣杺柏,父母不在身邊,照顧他的外公外婆又不懂英語,他從零基礎起步,自主闖關一年,不但能聽懂英語,開口說也是自然而然,成績在班級裡也名列前茅。
還有來自四川巴中的鮮玉,從零基礎開始闖關,不到一年時間就積累了六七百個聽力詞彙量,作為英語課代表領讀英語時,發音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讚賞,線下班的外教也對她刮目相看。
▼鮮玉闖關時跟讀。
視訊載入中...
時間是公平的,在聽力上投入時間,聽懂英語指日可待,如前文所述,聽力是英語學習的核心,聽懂了,未來孩子的英語成績,也一定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