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在人們的印象裡奸猾狡詐。不過這主要是小說人物塑造的結果。與小說描述的不同,真實的司馬懿其實對曹魏非常忠心。無論是在小說中還是現實都可以看出他在很早的時候就具備了推翻曹魏的實力。但是司馬懿卻到了自己的晚年才推翻了曹家,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遵守承諾,司馬懿想要造反的機會有很多,他之所以手握大權,卻沒有造反,是因為一個人。司馬懿最初的想法並不是從仕,在亂世中,能夠保全自己是很簡單的,後來的走入仕途,是跟曹丕有關的。在當時,曹操早就知道了司馬懿的名聲,一直在派人找他來為自己做事。看到曹操過來找自己,司馬懿並不情緣,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他直接用馬車壓斷了自己的腿。曹操看到司馬懿既然腿已經斷了,就放過了他。但司馬懿的腿並非真正的壓斷,這件事被曹操發覺之後非常氣憤,一怒之下安排司馬懿去馬場養馬。其實,司馬懿胸中也有大志向,但是如果他接受曹操的安排,認命做下去,雄圖大志都是空談。要知道在當時,在馬場做事的都是一些沒出息的人,一輩子也只能呆在馬場上,這讓司馬懿絕望不已。曹丕對司馬懿的重用,讓司馬懿對曹丕非常感恩,他盡心盡力地服務於曹丕,幫助他得到了皇位。曹丕到去世之時仍然非常信任司馬懿,把輔佐下一代君主曹叡的重任託付給了司馬懿,司馬懿也向曹丕承諾盡心輔佐曹叡。然而人們卻更願意相信,與其說曹丕成就了司馬懿,不如說他自己的野心、不甘平庸,成就了他。
二、形勢所迫,在曹丕過世之後,司馬懿的處境開始變得艱難。因為被人離間,他的頂頭上司曹爽對他充滿疑心,處處與他制肘,他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困難。沒多久曹丕的兒子曹叡死了,曹芳登基。曹叡給兒子安排兩個元老,宗親大臣曹爽,輔政大臣司馬懿,輔佐曹芳治理國家。其實在一開始,曹操和司馬懿幾乎平級,曹爽也並沒有強調自己職位的高低。遇事兩個人進行商量,配合還算不錯。但是,曹爽手下有一人不安好心,在此二人之間說盡讒言,曹爽被蠱惑後就架空了司馬懿的權利。他雖然感到不滿,但還是沒有發作,直到後來,曹得對蜀國發起戰役,司馬懿一直在勸他,但他根本沒有聽進去,最後的結果自然也是失敗的。打仗與政治不同,雖然曹爽的打仗能力不強,但是在政治上他很有一套。在十年前的時候,曹爽便接著曹叡託孤這件事,開始了自己的改革,推行新政。他還通過明升暗降的手段,將司馬懿的權力漸漸架空。曹爽的危機意識很強,哪怕司馬懿年老離開朝堂,還是暗自派人盯梢。這一舉動徹底是激怒了司馬懿,自己本來並沒有想要造反的意思,可曹爽屢次三番的逼迫,實際上是將司馬懿逼上了造反的道路上。為了讓那個曹爽放鬆警惕,於是司馬懿趁著與李勝辭別的時候裝作重病,曹爽放鬆了對他的監視。趁著這個時候,司馬懿迅速組織人員,開始政變。經過皇太后的奏文批准,迅速派人將檔案送到曹爽那邊。當時的曹爽還在陪小皇帝狩獵,看到司馬懿呈上來的罪狀,大吃一驚。謀反罪這頂帽子,司馬懿加到曹爽頭上,並且以迅雷不及掩耳,誅殺曹爽族人和部眾,司馬家族取代曹爽,掌控魏國大權。
三、保護家人,熬了半生的司馬懿,在晚年是非常難過的,天平兩端一個是忠心,一個是家族人的命。以曹爽的為人,他是不會放過自己家族的。造反之前,曹爽已經天怒人怨,曹爽在魏國廣佔百姓們的土地,甚至連官員都不放過,儼然把自己當成了皇帝。長此以往,魏國危矣。曹爽已經是人人恨不得得而誅之的大奸賊,司馬懿利用這一點,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曹爽,司馬懿當政,順應了當時的民心。這一因素讓司馬懿順利奪權,剷除了曹爽。其實司馬懿在當時作出這樣的決定,自己揹負了很大的壓力,為了自己的家族,也為了整個魏國,他寧願放棄自己的名聲。後來司馬懿雖然取得了政權,也遭遇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為了平息叛亂,年近70歲的司馬懿四處出征,最後才把叛亂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