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活著》是著名導演張藝謀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活著》演繹著福貴的人生苦難,記錄了福貴從年輕到老中間經歷過的種種,電影中更令人為之動容的是用“死”來折射“生”。本文從生與死的角度上去探討電影《活著》傳遞出來的思想。
“活著”對於我們而言,只要是在呼吸,都叫活著,只是每個人的活法不一。電影《活著》中的福貴經歷了人生的幾個階段,福貴先後經歷了父親的一怒西去,母親的病逝,兒子有慶的意外之死,女兒鳳霞產後大出血去世。
每一個階段的“活著”,從年輕到老,經歷過各種“死別”,真真切切的詮釋了何為人生,何為“活著”。電影一直在講述“死”,電影主題卻是向著“生”,這是一個很難的跨度,但影片通過福貴的性格折射,在經歷過這麼多變故的福貴並沒有對人生失去希望,他過的平靜自然,並無怨言。
影片開頭:父親的死帶來的觸動電影開始於喧囂的場所內,年輕的福貴通宵未歸,嗜賭成性,影片的一開始便透露出“福貴只要再輸一晚上,他的家產就易主於龍二”。徹夜通宵的福貴回到家中看到懷孕的妻子落淚,也未能讓他不再繼續賭下去,最終福貴賭光了家中的一切,也氣死了自己的父親。
中國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父親的離世是突然的。從影片中父親跟福貴的對話中來看,父親是福貴口中的“老混蛋”,故才有今日的福貴。而不同的是,父親至少維繫了一個家,而福貴最終卻因為未收住手導致祖宅易主,父親離世。之後影片的畫風切換,連平時走路都需要人背的福貴,最後自己拖著一車的行李,再到在街上變賣家當,從整潔衣衫到衣衫襤褸。
此時的福貴再沒有“賭”的本錢。在有的人看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福貴若是再有機會翻身,說不定還會繼續賭下去。就好比在很多電影中的畫面一般,但凡手上有點錢,不管老婆孩子是否溫飽,對於賭徒而言,第一時間還是會去賭場。而福貴不是,他一改往常,不再賭博,這或許就是父親的死對他的觸動。
影片中間:家人相繼離世,動盪中不卑不亢福貴的妻子家珍因福貴賭光家產回孃家,後因福貴一改往常,不再賭博,所以又回到福貴身邊,她要的求“過的安生”,房子太窄太破都沒有關係。然而好景不長,福貴本想找龍二借錢開個小店給妻子一個“安生”的日子,但龍二隻是把自己之前的工作給到了他,在一次演出的時候他被國軍強徵入伍,他想要回去卻有人提醒他,一旦逃跑被抓回來就會槍斃,無奈的一切讓福貴瞬間知道“活著”代表了什麼。
輾轉兩年之後的福貴回到家中時得知母親已經去世,女兒鳳霞變啞,諸如等等,再到兒子的不幸離世,彷彿都在昭示不幸一直伴隨在福貴的身邊。到影片中鳳霞即將臨產時,所有人以為這將是鳳霞一個非常好的結局,但很不幸的是鳳霞因為難產大出血而去世等等。福貴的動盪人生在那個年代並不是說完全不存在,但每一個人都有著繼續活下去的活法。
影片中福貴的動盪一生讓人不禁擔心他會崩潰頹廢,但是每一次,他都試著去扭轉局面。影片很真實,也很現實,就好比福貴去找龍二借錢想改變自己的境況時,龍二並未在金錢的層面上去幫忙,而是從餬口飯吃的營生上給他一條生路。
由此可以看出,龍二雖然現實,但是還是幫了福貴一把,並沒有完全斷了他的活路。當自己兒子葬禮上,發現撞死自己兒子是自己認識多年的老友——春生時,一邊是久別重複,一邊是喪子之痛,此時的福貴內心是矛盾的,但是卻也恨不起來。悲喜交織的命運中,福貴不卑不亢,頑強的應對著。
影片結尾:改編小說,道出“活著”的態度看過餘華的《活著》,再看張藝謀的《活著》,小說裡有更多的悲,但餘華的小說是成功的,越悲越能夠凸顯小說的主題。因此,可以說張藝謀的《活著》這種改編是需要勇氣的,一個是跨年代的敘事,一個是人物命運的變化,一個是結尾的處理。
大多數看電影的人都希望是一個喜劇結局,電影的結尾雖然不是喜劇,但至少不是完全的悲劇,還留了一些希望。在看《活著》這部電影時,如果站在悲觀的角度上去看待電影,那每一處都會讓人覺得福貴是可悲的,但從福貴的表情中我看到了淡然,且不是漠然。
這是個人看待事情的一種心理反應,他沒有因為自己的經歷而自暴自棄。就好比說省長春生被劃為走資本主義當權派的,他的夫人因此而自殺,而他也沒有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了,當他去找福貴,把自己的家產給他時,告訴他們自己不想活了,一直不肯原諒他的家珍卻說了: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你要好好的活著。
死亡對於春生而言,或許可以說是解脫,他不用再對有慶感到愧疚,不用面對自己老婆的自殺,不用再面對各種種種。死者清逸,生者卻無法無憂,生活是艱辛的,尤其是那個年代,今日如此,明日尚不知何去何從。
生活的枷鎖只留給活著的人,福貴逃不出活著的枷鎖,甚至可以說他的活著是坎坷的,從富貴少爺到貧民,從兒女雙全到白髮人送黑髮人,至始至終,只有他和家珍的“活著”貫穿於整個電影,而其他人則未能活“全”。
在電影結尾處,張藝謀進行了改編,在結尾處的長鏡頭中,一家人圍在桌邊和美的吃著飯,一直追求的安穩日子似乎離他們不遠了。“生與死”的尖銳對立一直存在於影片中,而到了片尾則降低為“安穩日子(秩序)與不幸(無常)”的矛盾,一個軟著陸,張藝謀在片尾的改編是為了道出老百姓真切的生活態度:“好死不如賴活著”。
結語“生”與“死”是兩個極端,所謂非生即死不正是如此。張藝謀在影片的最後告訴我們結果,真正的“活著”是樂觀對待,才能感受到“活”,是為自身的活著而活著,不是為了別的。
既然活著,就應該承載起生命的重擔,無論中途發生什麼事情,都應坦然面對,忌自暴自棄,怨天尤人。總體而言,在張藝謀的電影《活著》中將個人的生存與苦難,置入精簡的歷史背景中,小人物的聚散離合、悲歡交織與時代的沉重感體現的淋漓盡致。溫和的結尾卻觸動了觀眾的心絃,不由得深思起來。
福貴的是循序漸進變化著的,片中對於時代中存在的大躍進、文革等溫和的諷刺卻並不突出。而在特定的時代下,命運的強大力量自始至終都沒有放過福貴一家,也沒有放過每個時代的每一個人。
張藝謀就是如此這般小心翼翼的處理著每個如同皮影般的細節,每個命運把玩的遊戲,永恆的力量未曾停歇,翻雲覆雨,滄海桑田,而一個個這些獨立的生命個體,如同棋子一般,只是命運手中相互聯絡的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