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我想,愛看電影的應該沒有不知道《肖申克的救贖》的,這部電影在豆瓣電影排行榜排行第一名。

不過,《肖申克的救贖》原著與電影卻有著很多方面的不同,主要是以下幾點:

原著中監獄是雙人監獄,而不是電影中的單人監獄,安迪是靠給監獄長洗錢得到的單人監獄的特權;原著中,監獄長換了好幾個,最後一個監獄長是最貪婪的,但電影中的監獄長一直只有一個;原著中,安迪的學生答應監獄長閉口不言安迪被冤枉的事情,回報是轉到條件更好的監獄,電影中安迪的學生被監獄長派人槍殺了。電影中有安迪鎖門放音樂的鏡頭,原著中沒有這個片段;原著中安迪逃跑後生活的錢,是自己的朋友幫他打理的錢,電影中的錢是安迪幫監獄長洗的錢;原著中,監獄長體面地退休了,而電影中的監獄長飲彈自盡。

總體來說,電影還是比較忠實原著的,情節處理上也比原著更有衝擊力和感染力,但是原著更符合現實、符合邏輯。如果看過電影的,基本可以不用看原著了。

雖然《肖申克的救贖》,在1994年奧斯卡金像獎上得到7項提名,最終一無所獲。不過,25年來,這部電影卻是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鐵粉,它的精神在我們的心中,歷久彌新。

每一次人生低谷中,我們都能在這部電影中重獲希望的力量。每一次的回看,關於自由、希望和人生,也都會有新的感受。

01 離開了平臺,你是誰?

肖申克監獄裡有一點陣圖書館管理員,叫老布。他在監獄裡呆了五十多年,因為資歷老,又加上識字,在監獄裡很受敬重。

但是當他假釋出獄後,發現自己完全跟不上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他在監獄裡積累的資歷、威望,放在外面卻一點用也沒有。最終,萬念俱灰的老布選擇了上吊自殺。

在獄友為老布感到惋惜的時候,只有黑人瑞德理解老布的自殺,這也是《肖申克救贖》中非常經典的臺詞之一。

他說:這些圍牆很有趣的,開始,你恨它們,接著,你適應了它們,時間久了,你開始離不開它們,那就是被體制化了。

而老布,就是一個體制化的產物。

其實,不僅是老布,我們很多人在無形中早已被平臺桎梏。

我們把在平臺上的光環當成是自己的榮耀,把在平臺上的成就當成是自己的能力,甚至把在平臺上度過的時光當成了自己的人生。而當我們從平臺出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沒穿衣服。

日本男人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我們知道絕大多數日本太太都是要做家庭主婦的,而日本男士則要在職場打拼,這看起來完全是男尊女卑的現象。

但是在日本男人退休後,才發現他所有的談資、人脈、生活都來自職場,離開了工作的日本男人,什麼都不是。反觀日本家庭主婦,有著自己的生活,也有一大幫朋友,甚至還會結伴出遊、組團追星。

而一生埋頭、不會做家務的日本男人,在退休之際,也很容易被太太無情地拋棄,並平分養老金,過著悽慘的生活。

我們都太容易把自己在平臺上的幻象當成是真實的自己,但是離開了平臺,自己其實什麼都不是。

但是《肖申克的救贖》裡面的男主角安迪,卻一直知道自己是誰,也一直知道自己的生活的依仗來自哪裡。

第一個依仗是觀點。

安迪一出場就和別人不同,就算是在監獄裡,他走路的姿態也彷彿是在自家花園裡散步那樣,閒適而自由。安迪在這部劇裡,就是自由和希望的化身,始終如一。

所以,別人勸他,在肖申克擁有希望是最危險的事情,他不予理會;別人勸他不要白費力氣給市政府寫信要補貼,他不予理會;別人勸他要老實本分、夾著尾巴做人,但他依舊堅持自己的原則。

我想,他能在肖申克監獄堅持自我,三十年來依舊不被同化,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對自身觀點的堅守。

他知道什麼是自己要的,什麼是對的,一旦內心確定了這一點,就如擁有了定海神針,即使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他的精神支柱也能屹立不倒。

第二個依仗是資源。

資源也很好理解,無非是健康、人脈、知識等等。

別的不談,安迪熟知稅務、法律、股票,即使入獄,他也不斷更新知識體系,緊跟外界的變化。

安迪也正是利用了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入獄前,他是年輕有為的大銀行家;入獄後,他幫獄友、獄警、檢察官報稅,獲得了尊重與地位;越獄後,他為自己找到了收入來源,也找到了報復的途徑。

除此之外,他還有琢磨地質的愛好。當生活把你眼前的路給堵上時,愛好也能成為我們發現另一條路的機遇所在,於是安迪才會誤打誤撞地發現一條通往自由的通道。

第三個依仗是對機遇的運用。

安迪和獄友在翻新屋頂的時候,聽到獄警抱怨政府想拿走自己的大哥留下的一筆遺產。

別的獄友都裝聾作啞,悶頭幹活,而安迪卻冒著會被開槍打死的風險,自告奮勇要幫這位獄警避稅。不僅如此,安迪還得寸進尺地要求獄警給他的“同事”每人兩瓶啤酒。

這不僅讓安迪得到了獄警方面的特權,更獲得了在肖申克監獄中的地位。

你看,要成為真正自由的人,我們要學著分辨別人的東西和自己的東西,並儘量關心屬於自己的東西。

而我們活著,真正能夠擁有的,從來不是平臺上虛幻的假象,而是對我們自己的觀點、資源和機遇的運用。

02 擁有希望: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

黑人瑞德說過另一句經典臺詞:

但是,安迪在監獄中一直都在做一件事:創造希望,不僅如此,他還不斷鼓動獄友,讓他們不要放棄希望。

所以,安迪才會為獄友掙得啤酒,改造圖書館、鼓勵年輕人求取學歷、在廣場上播放《費加羅的婚禮 》、送瑞德口琴讓他重拾舊好。

有希望的人生和沒有希望的人生,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即使是在監獄長親手毀滅了安迪恢復名譽的希望時,他也只是消沉了一陣子,隨即著手了越獄的計劃,給自己創造了另一個希望。

正是因為安迪知道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即使遇到阻礙,他也總能想辦法找到另一條抵達希望的道路。

安迪知道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他想象著自己要在齊華坦尼荷經營一家小旅館,駕船出海釣馬林魚,在沙灘上懶洋洋地晒太陽,他想象著自己的自由的樣子。

但是,瑞德對自己出獄後的生活毫無想象,他直接預見了自己和老布一樣的結局。

所以,瑞德無法想象,安迪怎麼能忍受下水道令人作嘔的糞便味,怎麼能忍受巨大的老鼠的攻擊。瑞德說:換做是他,這種幽閉恐懼的氣氛準會讓他瘋掉,就算給他錢也不可能做的。

但是,安迪卻做到了。

你看,一個知道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的人,他是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的。哪怕是讓他爬行五個足球場長的下水管道。

《基督山伯爵》裡有這麼一句話: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

這句話把“等待”放在了“希望”的前面,可見“等待”比“希望”是更重要的事。擁有希望是很容易的,但是堅持和等待,才是擁有希望前最困難的部分。

電影版《肖申克的救贖》對“等待”部分刻畫的較少,但是在原著中,對這部分有非常詳盡的描述。

越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安迪並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被假釋、會被轉移到別的監獄,而一旦這兩種情況發生,獄警都會徹底清掃他的房間,那時他的海報根本無法遮擋後面的大洞。

更何況在原著中,他是有舍友的,他還要想方設法從監獄長那裡獲得單獨監獄的特權,以及隱瞞舍友。不僅如此,要想越獄,安迪還需要想方設法找到監獄的圖紙、知曉排汙系統的結構、安排逃跑路線等等。

有時候,只要不去下注就不會輸,雖然安迪的境遇已經沒有什麼好失去的了,但一旦他越獄失敗,就意味著失去辛苦建立的圖書館、失去來之不易的身份,以及面臨更加嚴格的制約。

越獄,絕非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

在安迪實現自己自由的希望之前,他也是經歷了漫長的焦灼、躊躇和等待的,在實現自由之前,安迪足足等待了27年。慶幸的是,安迪做到了。

最後的最後,安迪在寫給瑞德的信中寫道:“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間最好的東西,好東西是永遠不會消逝的。

在《肖申克的救贖》裡我們能看到三種人,第一種是像老布那樣放棄希望自盡的人;第二種是像瑞德那樣違反假釋條例、中途撿起希望的人;第三種是安迪那樣自始由終都在堅守希望的人。

而我們中很多人,像瑞德那樣,撿起希望又放下,再撿起,有些人最終因為沒有堅持下去,活成了老布,極少有人能夠活成安迪的樣子。

在人間這個監獄裡,你又活成什麼樣子了呢?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網路紅人電商報告:規模1萬億+,10秒賣100W斤米,12分賣10萬面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