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對於一個處於社交電商風眼中的人,鼓吹這個風口的未來和趨勢是一種政治正確。不過,更理性的看待風口,也是需要的。

很多公司趕在電商颳起社交概念的時候,已經匆忙趕場了。投資人也紛紛投資這個市場,一些先發者正在悶聲發大財。

當電商巨頭也開始高調入局這個市場的時候,無疑把玩社交電商的風口刮的更勁。可是,在一個月的時間窗之內,總是雷聲大雨點小。

大佬們在擔心什麼?內部有關社交電商的專案會不會無疾而終?

2

目前市面上的社交電商,大概分為三大運營模式:拼團模式,分銷模式,社群模式。

拼團模式,通過熟人之間或者陌生人之間的平圖案,引發使用者參與,有使用者分享形成自傳播,降低引流成本,典型的就是拼多多,後來的京東拼購;

分銷模式,每個一個使用者都可以成為分銷客,通過傳播,發展下級分銷客,從而賺取佣金,這類電商如雲集,愛庫存,環球捕手;

社群模式,將共同屬性的一類人聚合,銷售滿足這類人群的垂直品類,如美妝、母嬰,這類電商代表有小紅書,蘑菇街,還有短視訊平臺抖音、快手探索的電商方向也是這個模式。

在社交電商領域,傳統電商買賣貨模式,本質上沒啥變化。之所以能吸引這麼大的關注,無非在於流量比以前的玩法更容易獲得。這一塊也得益於微信這個超級生態的完善。如果沒有一個集合了8億使用者之多的超級生態,玩所謂的社交裂變,無從談起。2019年小程式風口崛起,社交電商想必會開始氾濫。

其他超級流量平臺,比如抖音、快手,探索電商模式變現,也會想到自身的社交傳播屬性。然而這類流量平臺玩社群電商,註定是沒法跟微信生態處於一個量級。類似小紅書這類靠KOL做的自流量平臺,更是開始面臨流量瓶頸,增長乏力。

但是有一類社交電商,大家都眼紅。這就是分銷模式。

由於它的敏感性,大家都在很謹慎的嘗試。

3

分銷模式,就是靠發展下線來傳播。說的通俗點,就是玩傳銷那一套,但是控制在法律的紅線內。分銷層級不出三級,就認為沒事。

雲集、環球捕手起家就是靠這個。這個體系要強繫結邀請碼註冊,消費者必須通過花錢升級成為分銷客(可以發展下線的角色)。這個升級門檻,或許很實在,比如是一筆代金券,會員可以真實等值的在商城裡購買等額商品。或許也很空洞,比如花299只是購買了一個成本價99的商品。

這個模式的合規性,在業界都是存疑的。消費者無法判斷商品的真實成本多少。

成本1元的東西,通過分銷的方式,可能以100元的方式售出。為什麼會有人傻到購買這個商品呢?因為他根本不看重這個商品的使用性,而是購買後才有資格也把1元的東西以100元賣出去。整個鏈條就這麼一直玩下去。只要有人蔘與,就總認為自己會賺錢。

玩這個模式的早期電商平臺,是被工商局狠狠的罰款了的。後來者就開始謹慎了很多。比如成本價和出售價的差距設定的不會離譜。但是拉人頭的本質其實不變,但在網際網路電商圈,它稱之為在拉新做使用者數。

拉新使用者,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多麼正常和重要的指標。

電商巨頭入局社交電商,是不敢明目張膽的加入這種分銷模式的陣營的。它只能選擇合作伙伴去玩這一套。如果碰到了合規性清查,那就推給合作伙伴好了。

為什麼它要選擇玩分銷呢?

因為現在的流量越來越難獲得了,成本也越來越高。不得不另闢蹊徑,而且這類分銷模式,更容易下沉到三四五線城市,不趕緊加入玩,恐怕都被別人搶奪走了。

4

看似這麼熱熱鬧鬧的流量收割模式,是不是這麼痛快呢?

這是一個看起來美好的模式。脫離了傳銷本質的包裝,分銷的模式不容易轉起來。

分銷模式的社交電商平臺,靠什麼來讓利給他們的分銷客們呢?

主要是兩個部分,一是使用者拉新直接給補貼,平臺通過燒錢鼓勵分銷客們去不斷拉人頭。二是每個商品設定一定比例的佣金,佣金部分分配給不同層級的分銷客們。

先說平臺燒錢的玩法。

平臺燒錢的玩法,其實跟傳統類電商做品牌宣傳、活動宣傳的初衷一樣,希望通過花錢來購買流量。放在社交電商的分銷模式裡邊,就是要設計一套商業模式,讓分銷客們自願加入進來,可以自買賺錢和分享賺錢。願意加入的人,平臺給你補錢。正如滴滴早期,通過不斷的燒錢,讓那些有車一族都加進來玩。早期進來玩的一撥人都能賺到平臺補貼的錢。

但是平臺哪來的這些錢?這就是有些平臺要設定了升級門檻的原因。成為會員需要購買299或399的升級禮包,這筆錢就是這些進來玩的人的動力。平臺設計一套層級抽傭比例,就會讓人產生一種財富幻覺:只要拉到足夠使用者就可以躺著賺錢了。

至於這個模式能不能繼續玩下去,完全取決於最頂層是否能持續的保證現金流不斷裂了。

再說佣金分配的玩法。

通過佣金分配,讓分銷客分享賺錢。傳播的效率,一是取決於這款商品的分銷價錢,二是取決於這款商品成本價。倘若社交電商渠道越來越大,那麼消費者會思考這其中的差價去了哪裡。能支撐社交電商渠道做大的基本前提是,商品成本越來越低,分銷價格比例越來越高。

比如一款商品對外售價100元,設定了10%的佣金價。那麼每賣出一筆,分銷客們就可以賺10元。如果設定了30%的佣金價,那麼分享出去賣一筆可以賺30元了。分享的動機自然就大了。如果這件商品的成本只是20元,那麼商家設定的佣金價其實可以更大,比如60%。那麼分享一筆佣金可以達到60元。

如果成本價10元的商品,賣到100,有沒有可能呢?當然可能了。如果商品在公開市場上的價格不透明,只限於分銷渠道傳播,那麼購買者只是分銷客自己了,他們只要自認為能賣給下一個人,就會有購買的衝動,因為這類商品佣金比例可以高達90%。

對於一些電商巨頭們,自然是不願意承認自己會去銷售這些毛利率過高的商品,這意味著在欺騙消費者。

何況他們銷售的商品還同步會在主站平臺上售賣。消費者是可以直接對比商品價格的。

5

這裡邊存在一個流量漏洞。如果使用者通過社交電商平臺就能買到更低價的商品,那麼就都不願意去主站平臺上去購買了。對主站的正常運營會帶來壓力。

解決這個問題,只能讓供應鏈發生差異。比如相同的商品,做成不同渠道專供品,祕密投放給特定的社交電商渠道。而且還必須對外宣稱,這類社交電商渠道不屬於自己,而只是自己的合作伙伴。

這類合作伙伴,只是扶持的一類渠道,自然這類渠道是做不大的。不然就會對主站流量進行截留。

合作伙伴當然不會甘心了,於是電商巨頭一定會想辦法獲得一批特別的商品,來供應他們。不給做大的希望,他們也就沒有太大的動力跟著一起玩。那這類商品會不會帶有那種高毛利的屬性呢?一定會的,不然不足以激發分銷客的動力,而且也激發不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電商巨頭的市場也可以藉助這類商品,通過分銷客的傳播,下沉到三四五線城市。

上面看起來又是一個好故事好邏輯。

可是細究一下,電商巨頭之所以在一線城市站穩腳跟,就在於它的商品其實不具備太高毛利的屬性的。現在要開始儲備和供應大量高毛利的商品,就會和它立足的本源發生衝突。要知道,電商服務的再好,也無法扭轉商品品質壞的形象的。

電商巨頭自己玩分銷模式,就只能拿出很有限的佣金比例了。僅僅靠這點比例,就試圖撬動分銷客們的傳播熱情,就很難了。

那麼電商巨頭想能把分銷模式做大,那就只剩下一條路:用燒錢的方式,來推動傳播。

然而,這種燒錢的動機,在我看來,其實很普通。所花出的預算,頂多算自己主站平臺的一種營銷渠道預算。

電商的主站平臺玩到一定的規模,拉新或客的成本越來越高。原本在主站電商平臺上投放5000萬的推廣營銷資源,投入產出比逐年遞減。現在有了社交電商分銷模式,那就拿原本的這筆預算,去嘗試一下這攤分銷業務。

在電商巨頭眼中,這種社交電商的分銷模式,頂多只能算一種不一樣的營銷模式而已。最終它業務都得為主站平臺而服務。

試圖用這類新的營銷模式,可以收割一撥新的流量使用者。最終目的還是把這部分使用者沉澱到主站上去玩。

6

從分析電商巨頭的動機來看,社交電商分銷模式就難以獨木成林。即便有成林的趨勢,那也是為了其他藍圖做嫁衣。

那麼那些看似一個獨木成林的電商,如雲集、蜜芽、每日一淘等等電商平臺,他們藉助分銷模式會做的很久嗎?

相比電商巨頭,他們沒有建立高毛利商品供應鏈的顧慮。但是他們也很快會碰到兩個問題,一是,原本高毛利的商品,在電商供應鏈渠道中流轉一圈(物流、營銷、進銷存、多級分銷),也會變成低毛利;二是,流量擴散的的侷限性。當平臺不再進行高額的補貼時,那些原本一起玩的分銷團隊,可能就出走找別的地方玩了。

他們能不能獨立成林,在我看來,還取決於他們獲得了這波流量後,如何思考其他變現的方式。靠電商來賺錢,還是會回到那種傳統的買貨賣貨的商業本質上來。而他們,顯然跟電商巨頭們沒法競爭。

市場上,社交電商分銷模式的資料存在很大的虛假性。看似能快速獲得的使用者資料,只是通過另一種方式收割了一遍。這種收割,在長遠來看,轉化效率很低。

他們獲得流量後,該去如何轉型,就是社交電商們最應該思考的事。

事實上,任何一個玩社交電商的老闆,其實應該思考流量獲得後如何轉型,而不是想當然的要靠電商模式來賺錢。

市場上,有幾個大巨頭真正是靠電商模式賺到錢的?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商丘有座白雲寺,是中原四大名寺之一,不僅多玉佛,還有多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