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奔跑的流量和融合的電商

​紅利期越來越短

紅利期越來越短了,這是共識。平臺電商的紅利期有接近十年,微商的紅利期只有五年,平臺社交化的紅利只有三年,社群電商的紅利期只有一年,直播的紅利期有多長?不知道,一定也不會太長。

為什麼紅利期會越來越短?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流量本身已經被稀釋的差不多了,已經很難有哪一種業態能夠迅速的再掀起來一波流量的高潮。第二,乾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淘寶時代想做淘寶的用了十年才能適應節奏,社群電商時代可能一個月,就雨後春筍,遍地開花了。

已經不能再跟著流量跑了

紅利期有一個特徵,就是流量在哪裡,我們就跟著跑到哪裡。

不過,再長的長跑,也需要有一個盡頭,我們為什麼會跑?是因為有紅利,有流量紅利,但當流量的紅利期開始變得非常短的時候,很多人的奔跑速度就已經跟不上了。

​跟不上的結果就是越往後,錢越難掙。

是誰在跟著流量跑?

我要在這裡說明一下,都是什麼人在跟著流量跑。

首先跟著流量跑的不是傳統企業,因為傳統企業基本沒有人能有這樣的奔跑速度,同時,這種商業的發展帶來的大量訂單,傳統企業還要去消化,去生產。

其次跟著流量跑的也不會是商業精英,商業精英基本上應該是看到一個專案,可以做上一段時間。

是誰在亂跑?我覺得跑的都是投機者。

投機並不是貶義詞,更多的,是說這些人有很好的商業敏銳度,但是由於自身的專業能力跟不上,所以很難能夠把每一個流量模式都能做的很明白。

跟著流量跑,導致了什麼結果?

由於這部分人的專業度相對比較有侷限。所以,無論微商,還是平臺社交,還是社群團購,除了極小部分成功的專案之外,絕大部分都會是一地雞毛,但這地雞毛還是有意義的,這些嘗試可以很快的讓大家看清楚,不同的平臺的特徵,性質是什麼,應該在整個營銷系統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這個貢獻意義還是特別大的。舉個例子,二類電商的從業者用大量的資金投入和精力投入告訴了我們,二類電商是最好的首次購買體驗平臺,而不是電子商務平臺。如果想有持續的結果,那麼一定要把一類電商平臺搞明白,用二類電商搞首次購買體驗。

​這本來是很好的,壞就壞在很多人把這種業態當做了可以永續經營的平臺。

所有的流量都有基因

我始終堅持這樣的觀點,所有的流量都是有基因的。

​並不是所有的流量都能當做生意來看,社群流量很大,但社群流量自帶物美價廉的屬性,不能獨立形成生意。朋友圈流量也很大,但朋友圈就是個刷著玩的地方,並不是商業流量。因為沒有人整天刷著朋友圈買東西,最多起一個告知的作用。

​如果有流量就有商業,那麼馬化騰一定是中國最牛逼的人,但事實上的商業成功者是馬雲,並不是馬化騰。

流量的基因,決定了這些流量能夠被我們拿來當做什麼用。阿里系、京東的流量當然是用來賣貨的,新媒體流量是傳播基因,我們就應該把他拿來當傳播工具用,如果傳播工具能幫我們賣一些貨,那他一定是一個很好的首次購買的工具。

這才應該是最終的電商。

營銷最後必然會融合

由於支付工具的先進性,原來幾乎每一個流量平臺都曾經單獨承載過生意,但總是承載不了太久。這是因為要完成一個品牌的建設,搞成一個系統的專案,需要各種平臺的相互配合才可以。從工具的角度,我認為,工具的發展基本上已經差不多,已經到了可以開創一個新體系的時代了。

​從企業建立品牌的角度來看,品牌的建立需要傳播內容,需要傳播工具,需要持續的購買沉澱平臺,原來零售產業的工具,是電商,是報紙,是廣播,是渠道,是終端。現在零售產業的工具是新媒體,是短視訊,是平臺電商,是社群社群。

好好地琢磨一下,從品牌的角度出發,新媒體應該扮演什麼角色,電商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社群社群應該扮演什麼角色,能不能有可能性把這些工具全部串通起來服務品牌,實現全網範圍內的零售,會是下一個五年最重要的事情。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十二星座最喜歡吃的食物大揭祕!快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