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電視劇,可謂是幾代人的回憶,尤其是86版《西遊記》堪稱經典之作。當年,西遊記劇組走遍大半個中國,取景拍攝。有很多名勝古蹟也都進入了西遊劇組的視野。
其中有一集《掃塔辨奇冤》的取景地就在山西晉祠。劇中九頭蟲讓手下奔波兒灞投毒,意圖將拴在金光寺的白龍馬毒死,沙僧在後面看到了他,他們在金人臺玩捉迷藏那段,就是在山西晉祠的金人臺拍攝的。
晉祠金人臺, 也稱“蓮花臺”。臺為方形,四面圍磚砌低欄,東西闢臺階,遊人可通行。西南隅的鐵人,是彷彿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攝人心魄。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進的冶煉鑄造工藝(拉皮腹膜、分部鑄造)代表了宋代鑄鐵藝術的最高水平。
宋代不鏽鋼,金人蓮花臺金人臺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閣,高4米,為祭祀時焚燒祭文用。臺四隅各立一尊高約2米的鐵人,稱“鐵太尉”。因鐵為五金之屬,所以稱金人臺。根據《太原縣誌》的說法:“鐵本黑金,熔鐵鑄人,名曰金神。祠為晉水源發之區,鎮以金神,亦謂金能生水,有金則水愈旺矣。”希望難老泉的水量充沛供當地人生活灌溉之用,同時也用來防止水患。
金人臺四角的鐵人大小相似,形態各異,相比較儲存最完整、鑄造工藝最好的是西南角的這一尊,它鑄造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雖經歷900多年風霜雨雪,至今完好無缺,明亮不鏽。因其鑄鐵中含有鉻、鎳等合金成份,被譽為是宋代的不鏽鋼,同時採用了當時先進的拉皮腹膜、分部鑄造的工藝。由此可見中國北宋時的冶煉鑄造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它為研究中國宋代鑄造技術和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從造形藝術方面來看,這尊鐵人造形生動,體型健美,威武雄壯,濃眉闊目,炯炯有神,身著宋式鎧甲,英武雄健,肅穆威嚴,似佛教中天王的形象,從頭到腳顯示出力量之美、威武勇猛之美,令人歎為觀止。
東北角這尊民國二年補鑄的鐵人,此像造型呆板,比例失調,鑄造技術較差。除了東北角一尊為民國二年(1913年)補鑄外,其餘皆為北宋鑄造,東南角鑄造於元佑四年(1089年);西南角鑄造於紹聖四年(1097年);西北角鑄造於紹聖五年(1098年)。
有人說晉祠鐵人與河南嵩山中嶽寺和清徐水武村的鐵人相似,恐怕是依俗、依地為鎮祠而鑄。根據鐵人銘文:“立此金神,用彰陰報”,“鑄鐵人一個,獻上昭濟聖母,永充供養。”可知,它們除了鎮水之外,還有作為保佑家族及鄉社,保護聖母殿中聖母邑姜的作用。他們把鐵人當做聖母的守護神奉獻於聖母,並讓它“永充供養”。
三尊鐵人本地戶,“老鄉”一起話家常關於這幾尊鐵人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這些鐵人在金人臺上天長日久,承日月之精華,集天地之靈氣,漸漸有了靈性,不僅會說話,還懂得了人情世故。特別是西北角、東北角、東南角這三尊鐵人,他們都是本地戶,站在“老鄉”的立場上,故而情投意合,無話不談。按照鑄造年代不同,他們分為老大、老二、老三。
一天夜裡他們閒聊起來,西北角的老大說:“我們在這金人臺上風餐露宿,日晒雨淋,每日的供品還被廟裡的老僧剋扣,真是心有不甘呀。況且我們不該只防自家的水患,應該也為廣大群眾防止水災。”東南角的老二聽了老大的話之後頻頻點頭表示同意,他說:“大哥說的極是,我聽說黃河上游經常受洪水侵擾,當地的百姓苦不堪言。我們即為鎮水金神,也應該為黃河邊上的老百姓防止水患,”東北角的老二向來勇猛,拍著胸脯說:“大哥,三弟,我願為先行軍為二位兄弟探路。”商量之後,東北角的老二決定連夜動身,先行一步。可是沒想到他剛走,逃跑的事就被廟裡的老僧知曉了。老僧拿著戒尺攔住了還沒來得及動身的老大和老三。再說老二來到黃河邊,見河水滔滔,無法過河,正在猶豫之時,忽見一老船伕撐著一隻小船順水而來。老二便對老人說:“老船家你能否幫我渡河?”老人答道:“這有何難,你到我船上我便可幫你渡河。”老二又問:“你的船能載得動我嗎?”老人哈哈大笑說:“你又不是晉祠的鐵人,還怕載不動嗎?”老人話音剛落,鐵人便顯出了原形,原來老人是河神爺,聽說晉祠逃跑了一尊鐵人,因此在黃河邊等候他,點化他從此坐鎮黃河水。(黃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