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和金融這種完全不科學的學科,根本無法用二元論對待,它不是非黑即白,更不是非對即錯,對和錯,往往只能結果裡面見。
本文的重點清單
1.金錢觀、財富觀是投資理財的基石,沒有它的保障,投資理財處處坑。
2.真有人就是靠簡單的存錢儲蓄,坐擁帝都房產幾套。
3.為什麼存不了一塊錢,就存不到1000萬?
4.為什麼你沒有了小時候花錢的快樂?
5.怎樣確定自己是不是在亂花錢?
6.要為自己的錢明確一個一輩子的用途。
這兩天,節儉成了一個主流話題。
先是,投行大佬警告創業者,用好每一分錢。
接著是,喝水別用紙杯,擦手少用張紙,百度號召全員節儉過日子。
說明什麼問題?
缺什麼喊什麼,說明以前不管是百度還是大部分創業公司,不知節儉,太能造。
但是,由簡入奢容易,由奢入簡難。
上行下效,如果老闆不大手大腳,員工怎會擦手紙巾用三張?
再次對巴菲特、戴維斯看企業先看企業高管節儉不節儉,表示百分之二百的敬佩!
一、為什麼不聊股票聊金錢觀、財富觀
這是因為我在寫了一年多股票投資後發現,這些年下來,許多人完全被“教壞了”、“帶偏了”。
徹底迷失在了一夜暴富的幻夢中,想拉也拉不回來。
他們對於金錢、財富、理財、投資的理解全都來自外部別有用心的瘋狂灌輸。
結果,一根根韭菜茁壯成長,又一根根地被無情收割,更可怕的是,收割後的韭菜還會春風吹又生。
分析原因,歸根結底、追本溯源,只有兩個字——認知。
而且,經濟和金融這種完全不科學的學科,根本無法用二元論對待,它不是非黑即白,更不是非對即錯。
對和錯,往往只能結果裡面見。
甚至,一句話的對與錯,更是因人而異。
就像“富爸爸和窮爸爸”的一些理財理念,比如:
富爸爸懂得利用財務槓桿,窮爸爸卻認為那樣充滿風險。
窮爸爸認為不要做債主,更不要做欠債者,所以他終生辛勞,無法改善財務狀況。
上面兩句話有沒有錯,在懂得投資的人那裡,是真理。
但換到不懂投資的人那裡,如果盲從照做,最終只能比窮還窮。
不得不承認,凡是開始想學習理財和投資的人中,絕大部分都是想快速成功,卻歷練不多的人。
對於他們來說,缺錢並不是最可怕的事,缺乏對風險的正確認知才是最致命的弱點。
比如:相當相當多的人居然篤信——風險高必然投資回報高這樣的謬論!
於是,他們紛紛在高風險中落馬。
許多理財培訓本身就是想借著別人實現自己的財務自由,他們最怕別人不來聽課,或是不把金錢交給他們打理,所以,這些“老師”們絕對不會多談風險的惡劣後果。
所以,投資的風險就像人生的坑,別人說再多都沒用,只能靠自己一個個踩進去,再一個個爬出來。
而且,投資風險的坑更狠,它只收金錢。
而金錢這種東西,損失了就沒有了。
但就是這樣,依然擋不住人們前仆後繼。
原因無它,貪圖快錢和快速成功唄!
於是,所有投資在他們那裡都變成了賭博。
而這個世界上,賭博能賺錢的人只有兩種——莊家和不是你的人。
其實理財就跟減肥一樣,是一輩子的課題,但是,只要努力就會有結果。
另外,投資理財是專業的。
即使是最牛的物理學教授,到了投資理財領域,照樣是個純純的小白,不會比小學生強多少。
以前無數例項證明著,大學教授沒少陷入金融騙局。
所以,我們必須承認,投資理財是專業的,要想跨過不賠錢這個最基本的門檻,就得從0開始,從A、B、C起步。
如果你不理解什麼是金錢,沒有正確的財富觀,完全沒有這些打底的基礎認知,投資理財就是處處風險,步步是坑。
你要明白一個道理,永遠都不要小瞧基礎知識,它才是離事物本質最近的部分。
只有夯實了它,你的投資理財之路才會有堅實的地基。
理財需要好的觀念,投資需要資訊、時間和眼光。
如果按階段來分,投資永遠是在理財之上,但好的投資必須建立在穩定的理財之上,才能大幅增加獲利的機會。
而理財中最安全的一招便是銀行儲蓄。
無它,保本!
而它也是理財和投資的基礎之基礎。
簡言之,忘本!
二、朋友的真人真事
當年,他和老婆結婚後,誰都懶得做飯,於是每天都在外面吃吃吃。
而且,兩個人也沒什麼存錢習慣,秉承著典型的消費主義理念,比如:賺錢就是為了花的;會花才會掙;先學會花錢,自然也就有了掙錢的動力……
自以為很瀟灑的二人,想吃啥吃啥,想買啥買啥。
本來兩人月工資都還可以,絕對算是工薪階層的中上等。
但是,一年下來,居然沒有多少錢積攢下來,活成了徹頭徹尾的月光族。
後來,丈母孃過來巡視,對於他們的消費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嚴令:每天必須在家吃飯,每月除了基本生活費外,剩下的錢必須存。
開始朋友還有些不以為然,想著,這麼存錢能存多少呀!
當時他也是深受金融的流毒荼毒,認為開源節流,開源才是王道,賺得多才是關鍵。
但是,丈母孃畢竟是丈母孃,老婆言聽計從,朋友聽老婆的,自然也不敢造次違命。
就這樣,兩年過去了。
小兩口住的房子拆遷,要想買回遷房,除了本來面積的折算,還得補多出來面積的差價。
他和老婆一起拿出存摺和計算器一算。
乖乖,居然已經存了差價的四分之三。
對了,必須標註一下,那時候是2002年。
在那一刻,朋友深深體會到了月月存錢的威力。
自此,存錢不輟,只靠工資,也沒做什麼股票投資,光是房子,也是身家帝都幾套!
但大部分父母當年的工資真不多,究其原因,他們都是堅持存錢,一存就是幾十年。
每每存款一到期,就連本帶利地繼續轉存,這不就是手動複利嗎?
讓我們用72法則算算,如果幾十年下來的平均年化存款利率是4%,72÷4=18年本金翻番。
長嗎?
現在看挺長,但十年二十年真的是彈指一揮間。
三、存不了一塊錢,就存不到1000萬
許多人貌似也有存錢的雄心壯志,但就是總也存不下錢。
第一,有了錢,就是會忍不住想花掉。
第二,硬性的生活成本就是高,房租、吃住行讓微薄的工資總是捉襟見肘。
對於第二種,則可以嘗試一塊錢存款,也就是一天存一塊錢,或是一天結束後,把錢包裡所有一塊錢都存起來。
總之,每天都要往存錢罐裡投入至少一塊錢。
這種方法對於金錢的實際積累效果可能並不明顯,但對於人們的心理卻有積極作用。
即使到了最差的時候,看看存錢罐,你起碼明白,自己還沒差到連每天一塊錢也存不了的時候。
當然,它最大的功效在於日積月累養成習慣。
存得了錢和存不了錢的人,兩者在收入或生活品質等各方面都有差異,但最大的差異就是——做與不做。
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人最能成事?
就是那些說幹就幹,幹了再說的人。
那麼,想要增加存款,別想東想西,直接開始強迫自己存錢才是最佳的捷徑。
存不了一塊錢的人,自然也就存不了50塊,存不了50塊,當然存不了500塊。
所以,先試著存一塊錢吧,不要拖拉,現在就去辦!
永遠牢記,再龐大的鉅款,也都是由一塊錢慢慢累積而成。
四、為什麼你沒有了小時候花錢的快樂?
還記得你小時候在得到十塊、一百塊的欣喜嗎?
那時候,經常會有一些花錢花得很開心的體驗。
比如:拿著十塊錢到小超市買零食,又或者努力地存下零用錢,去買下心儀已久的玩具……
可是,現在呢?
最近,你還有過那樣花錢很開心的記憶嗎?
這裡面除了年紀增長開始面對現實的原因外,還有社會環境對於運用金錢的方式改變,它給人們帶來了深遠影響。
錢的存在變得越來越不具體,信用卡、電子支付,讓錢成了符號,當付現金的情況減少,也就越來越不容易有“花了錢”的感覺。
錢的電子化對於金融和消費來說,簡直是個大利好。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當拿著辛苦賺來的現金去商場買東西,總會猶豫不決,但在網上購物時,卻常常變成了不理性的剁手黨。
同理,還有刷卡行為,不管是信用卡,還是借記卡,只要不付現金,往往就會變得更衝動些。
在方便和快捷之餘,人們既感受不到喜悅,也感覺不到痛苦,隨之而來的是,無謂的浪費反而增加了。
其實,這點早就在賭博業得到了驗證。
它被稱為“代幣的魔力”。
賭場基本都會用代幣(籌碼)來掩飾真金白銀的價值感,當賭客把鈔票換成籌碼時,則不用想太多就敢往桌上押。
現在,越來越多賭場開始使用智慧卡,對外宣傳是方便客戶,但這一招其實源於商場。
研究發現,消費者用信用卡、借記卡的時候會花更多的錢。
專家指出,持卡消費不但操作簡便,而且在心理上的內疚感較低,當貨幣數字化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另外,智慧卡不僅有以上妙用,它還可以提高賭博效率,而其更牛的功能就是收集賭客行為的大資料,然後就能看人下菜碟,藉此推出相應的各種玩法和“優惠”來吸引毒癮嚴重的人蔘賭。
近年來就連網上賭博都不直接賭錢,而改成點數了。
英國的研究證實,在網上用“不玩真錢”模式賭博的青少年以後更容易沉迷於賭博。
一旦沒了“花錢的感覺/痛苦”,錢這種東西就會開始不斷減少。
第一,減少信用卡,只保留一張即可;
第二,關掉花唄之類的賬戶;
第三,用回錢包,逼迫自己用現金結賬;
第四,準備個零錢包,把五角、一元之類的硬幣妥善儲存,定期拿到銀行兌換;
第五,堅決不買暫時用不到的東西,電商三天兩頭打折促銷,讓人總是忍不住暗呼著便宜,買買買。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商品本來放在廠商的倉庫裡,成本全壓在人家身上,結果你花錢買回來,不僅不能馬上用,還佔著自家的地方,你等於是自己花錢幫人家保管庫存呀!
五、怎樣確定自己是不是在亂花錢?
存錢的關鍵在於有剩餘,剩餘的關鍵在於不亂花錢。
那用什麼樣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究竟是不是在亂花錢呢?
這就取決於你花錢的目的了。
也就是,你的錢為何而花?
無論買了什麼東西,重點不是價格的高低,而是為何而買。
如果它能夠讓你工作效率更高,讓你的生活更方便,或是讓你的生產更高效,能夠提高收益。
那麼不管價格多少,它就值得買。
如果只是為了滿足短暫的自尊心,僅僅為了圖便宜,或是心情不好,就想買點東西發洩一下,就算一塊錢,也是亂花錢。
如果你在消費時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在亂花錢,可以先等待一天,仔細想想是否真的有必要花這筆錢,或者試著延後你的判斷也是個辦法。
總是要在消費的時候,先去捫心自問,“我為什麼要買那個東西?”
千萬不要拿來支付娛樂性或是衝動性的消費!
假如你無法控制自己,建議你連信用卡都別辦。
六、要為自己的錢明確一個一輩子的用途
億萬富翁都有著明確的錢之用途,比爾·蓋茨是用來做慈善,巴菲特是用來做投資。
所以,他們才會吝惜每一分錢,保證每一分錢都用在自己所做的事業之上。
確實,信用貨幣時代,每一塊錢從誕生起,就註定了它貶值的開始,而且一直會伴隨其終身。
所以,手裡有一點點錢的人要比一貧如洗的人更加恐慌。
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手裡的錢該怎麼使用,究竟是用來花還是用來儲蓄,說不定明天這些錢就會貶值。
正是如此,不管怎麼樣,你都要未雨綢繆,為錢找到除了消費的更好用途。
也就是要找到除了為別人打工之外,一輩子要做的事,比如:是創業、還是股票投資……
這樣,你才算是為自己的錢尋一條更好的出路,讓它獲得錢可以再生錢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