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地母廟,位於城固縣城西南20公里的南沙湖景區東側,為山巒之間一埡口,自古以來就是陝川道上的重要關隘。在古門樓南北兩面分別刻有“通蜀”“連秦”蒼勁有力的大字。這裡最值得稱道的當數創建於東漢的地母廟古建築群,該建築群由地母廟、五郎觀和回龍寺組成。

地母廟相傳創建於東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是張魯雄踞漢中時,推行五斗米道期間,城固民眾出於對上古主宰自然萬物、生殖繁衍的地母神的崇拜而修建。元末,地母廟曾在兵燹中毀壞;明初,武當派道士張三丰在城固雲遊時,又化緣籌資進行了修復。清光緒年間,《地母經書》傳至海處,地母文化,方興未艾。特別是一衣帶水的寶島臺灣,人對地母的崇拜達到了高峰,全島建地母廟130多座。據臺灣《地母經書》記載:“光緒九年正月初九日,陝西漢中府城固縣地母廟飛鸞傳經”,由此證明城固地母廟是臺灣乃至海外的地母祖廟,成為地母文化的發祥地。

眼前得到修葺保護的地母廟,坐南向北,間隔五郎觀,與回龍寺相對峙,背倚五郎觀,氣勢軒昂,巍峨壯觀。歇山式的廟頂用琉璃瓦蓋成,廟脊上有龍風呈祥和神人瑞獸等雕塑;四周長簷翹角,錯落有致。前簷下的一對明柱上的二龍戲珠浮雕栩栩如生。大殿朱門碧窗,粉牆磚地,雕樑畫棟,丹燈放彩,真可謂金碧輝煌。殿中銅鑄的地母神像,工藝精堪,惟妙惟肖。地母坐壓鰲魚,手託拂塵,慈眉善眼,容貌端莊,太陽、太陰神左右站班侍奉。瞻仰大地之母,不禁使人油然想起殿前那副楹聯:“地養萬物五行相生皆繁榮,母恩千辛四時安泰齊昌盛”。

與地母廟相對而望的回龍寺,建在相傳唐德宗和唐僖宗兩位皇帝為避關中叛亂,從駱穀道入漢中逃往蜀地駐蹕過的地方,這個駐蹕之地就是城固五郎關。為昭示帝王駕臨之地的榮耀,地方官員便在此建寺紀念,取真龍天子居此之意,命名為回龍寺。該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被毀,光緒四年重建。其建築隨山勢而建,共兩進20間房屋,規模巨集大,與山體和古樹渾然一體,堪稱陝南獨特的園林古建築。由於皇帝非一般人,諸事都要回避,因此兩進大殿內均未敢塑德宗、僖宗兩人的塑像。後來人們把關公請進了頭道大殿,塑成關公頭戴綸巾方帽,身穿戰袍蟒帶,手捧《左氏春秋》苦讀的坐像,站立兩旁的是手託漢亭侯印的關平和手握青龍偃月刀的周倉。塑像人物威武,透出一派正氣凜然之氣。二進大殿名曰大雄寶殿,即印度寶殿之意,裡邊分別塑著釋迦牟尼大勢至尊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地藏和普賢菩薩像,其容端莊慈祥,似懷普度眾生之志,讓世俗之人悄然起敬。

地母廟後的五郎觀時間較晚,其淵源與明代民族英雄鄭成功手下的戰將張洪有關。據地方誌載:張洪,四川瓦崗人因在家排行老五,號稱張五郎。其曾隨鄭成功征戰沙場,榮立舉功。解甲後被任命為洋州知州,他為官清正廉潔,有政聲,深得民眾愛戴。明末不幸在由洋州返回故里途經此關時病逝於此,清初洋州及當地百姓為紀念他,特建此觀。五郎觀為兩進,前跟地母,背靠青山。皆朱門碧瓦,雄壯恢巨集,造型精美。觀中張洪塑像五官清秀,神采奕奕。可能因為張洪作為州官,與民眾更親近,因此,沒有神的空靈,沒有帝王的威嚴,所以群眾後改稱此關隘為五郎關,且相傳不移。同時群眾還擬就一副對聯,刻於五郎觀兩邊,抒發他們對為官者的期望,聯為:“保障一方功昭禾麻菽麥,興隆四序德遍動植飛潛”。

五郎關的廟殿寺觀,已基本構成了陝南城固佛教、道教較大的宗教開放活動場所。每年傳統的歷時5天的農曆“三月三”廟會和“十月初十”的地廟會,加上國家級水利風景名勝區南沙湖的中心與五郎關毗鄰,從四面八方乃至海外,紛至沓來的信徒和遊客,使五郎關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唱戲、雜耍、飲食,商貿齊聚,熱鬧非凡。朝拜遊覽,盛況空前,廟會鼎盛期人數達6萬之眾。近年來,臺灣地區宗教人士和海外旅遊團體常來五郎關朝覲拜謁地母神,尋根問祖虔誠至極。筆者游完五郎關,忽然為神仙道佛、帝王、英雄相聚一域、和平共處的和諧格局而驚歎,更為博大精深的中庸之道在建築中的表現而折服。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美國發現長了“馬蹄子”的恐龍木乃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