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雲岡石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是北魏時期皇家營建的一座大型石窟寺,它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代表著公元5-6世紀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雲岡石窟全景

雲岡石窟位於武州山南麓,武州川蜿蜒而過。石窟東西綿延約一公里,規模巨集偉。(照片選自1938~1944年日本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合著《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

雲岡石窟山門東眺

雲岡石窟山門掩映在綠樹叢中。門前戲臺與石窟相對。戲臺坐南朝北始建於清代,古樸典雅。(照片選自1938~1944年日本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合著《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

雲岡石窟前木構樓閣

雲岡石窟前木構樓閣重建於清代,形成了以石窟、樓閣及佛殿為主體的寺院式佈局,儲存著傳統寺廟的山門、過殿、大佛閣、配殿的形式。(照片選自1909~1915年法國沙畹著《北支那考古學使命記》)

雲岡石窟山門

山門為清代修建。門額懸有匾額,東西兩側磚牆上雕有“臺頭”、“唸佛”四字。整個山門顯得莊嚴,樸素大方。山門兩側為鐘樓、鼓樓。(照片選自1938~1944年間日本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合著《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

雲岡石窟天王殿

天王殿建於清初,面闊三間,屋脊高聳。殿前石獅對峙,旗杆矗立。(選自1921年日本山本明著《雲岡石窟》)

撫今追昔,雲岡石窟作為北魏一個朝代成就的恢弘工程,歷經一千五百多年的滄桑歲月,曾經震爍中外的佛教名跡被湮沒在雁北漫天的黃沙之下,大同之外,雲岡幾乎不再為人所知。直到1902年,日本人伊東忠太對雲岡的重新“發現”,此後,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紛至沓來,為雲岡石窟精湛的雕刻藝術及窟外景觀的古寺遺構和歷史風貌而震撼,留下無數的珍貴照片和文獻資料,再現了昔日的雲岡石窟。它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資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來的實物例證。因而,深入展開和再現雲岡石窟的文明記憶,對於了解雲岡石窟的歷史風貌,有著無可比擬的非凡價值。

第5窟木構窟簷

第5窟五間四層木構窟簷是清順治八年(1651年)宣大總兵佟養量捐資修建。歇山琉璃瓦頂樓閣,巍峨壯觀。(選自1924年日本小川晴暘著《大同的石佛》)

第5窟木構窟簷內

木構窟簷內匾額、楹聯清晰可見,甚為珍貴,現已無存。洞門西側立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雲岡大佛閣碑記》,東側立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雲岡寺記》。(選自1938~1944年間日本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合著《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

第5窟後室西壁脅侍佛

西壁脅侍佛,高10米,經後世包泥後,略顯臃腫。1977年泥皮剝落後,仍為北魏原雕。西壁色彩豔麗,儲存完好。(照片選自1938~1944年間日本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合著《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

第6窟木構窟簷內

窟簷內拱門上方,懸掛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御筆“莊嚴法相”匾額及楹聯。(照片選自1938~1944年間日本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合著《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

第6窟中心塔柱北面上層

第6窟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中心塔柱窟。塔上層四角各雕一座象馱九級樓閣式佛塔,支撐著頂部方形帷幕寶蓋,寶蓋下各雕一立佛,著褒衣博帶式佛裝;脅侍菩薩背靠塔身,體態優美。塔下層龕楣雕飛天及手牽瓔珞的化生童子,雕刻細緻華麗。(選自1938~1944年間日本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合著《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

(左圖):第6窟明窗西側白馬吻足像

菩薩頭戴花鬘冠,身披纓絡,作思維狀,白馬伏在腳下,吻菩薩腳,反映出釋迦太子逾城出家後與愛馬依依惜別的情景。(照片選自1909~1915年法國沙畹著《北支那考古學使命記》)

(右圖):第6窟明窗東側思維菩薩像

釋迦牟尼成佛前,身著菩薩裝,頭戴寶冠,坐於高臺上,表情恬靜,右腳搭在左腿上,右手食指指向下巴作思維狀。現右臂已被盜。(照片選自1909~1915 年法國沙畹著《北支那考古學使命記》)

第7、8窟外景

第7窟前為三層三間木結構、硬山式灰瓦頂窟簷,第8窟被毀。1993年依據原有的形制對第7、8窟進行了修整和重建。(選自1938~1944年間日本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合著《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

第7窟木構窟簷

第7窟窟簷與第6窟相連的圍廊現已無存,老照片中依稀可見,尤為珍貴。(選自1933年樑思成、林徽因、劉敦楨著《中國營造學社彙刊》)

第8窟門拱西側

門拱西側上方雕飛天、鳩摩羅天和門神像。鳩摩羅天佛教護法神,五頭六臂,面如童子,手持日、月、弓和飛鳥,騎於孔雀背上,線條簡潔流暢。下方門神像,體魄健壯,神情肅穆,右手高舉兵器,形象生動逼真,極富藝術感染力。(照片選自1909~1915 年法國沙畹著《北支那考古學使命記》)

第8窟門拱東側

門拱東側上方雕飛天、摩醯首羅天及門神像。摩醯首羅天佛教護法神,三頭八臂,手持日、月、弓和葡萄,坐於牛背上,表現手法簡練、造型生動、樸拙。(照片選自1909~1915 年法國沙畹著《北支那考古學使命記》)

第9窟至第13窟全景

第9~13窟是雲岡石窟中期洞窟(471~494年)。因清代重施彩繪,故又稱“五華洞”。窟群構思奇巧,內容豐富,雕飾豔麗。(照片選自1939年日本常盤大定、關野貞合著《支那文化史蹟·雲岡石窟(第一卷)》)

第10窟前室門拱

前室門楣上部雕有須彌山,二龍纏繞,山巒起伏,山中雕有鹿、鳥、狼等動物及樹木。山腰雕有護法神鳩摩羅天與阿修羅。下部雕有化生童子手持華繩、纏枝忍冬紋和蓮花門簪。畫面生動活潑,極富生活氣息。下部後世重塑壁畫及門拱內側金剛像清晰可見。(選自1921年日本山本明著《雲岡石窟》)

第11窟西壁上層

西壁上層仿木屋簷龕下雕七立佛,佛像面相豐圓,波狀髮髻,著褒衣博帶式服裝,下襬翻飛,清新典雅,瀟灑飄逸,是太和改制後出現的新風尚。(照片選自1923年出版的《雲岡佛像記》)

第12窟前室頂部及西壁

第12窟俗稱“音樂窟”,是研究北魏音樂史的珍貴素材。窟頂部雕有各種伎樂天組合。西壁上、下層均雕有佛傳故事。中層雕一座三間廡殿頂式佛龕,內雕交腳彌勒菩薩及兩脅侍佛。整個洞窟佈局整齊,雕飾精美。(選自1938~1944年間日本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合著《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

第14窟外景

雲岡晚期洞窟(494—524年),因滲水嚴重,前立壁坍塌。窟內僅存一根千佛柱,滿雕坐佛。窟內建有民居,可見人為破壞嚴重。1994年,洞窟進行了全面修整。(選自1921年日本山本明著《雲岡石窟》)

文中這些老照片系國內、外諸多學者對雲岡石窟傾以心血留下的珍罕資料。1907年法國著名研究東方的學者沙畹(E·Chavannes),收集雲岡石佛寺及龍門石佛寺等的建築與雕刻的照片和圖錄,1909~1915 年著成《北支那考古學使命記》。圖版卷中有78幅是關於雲岡石窟的,雲岡石窟成為國內外學者及美術家的一大巡禮地;1915年日本學者大村西崖出版《支那美術史·雕塑篇》,系日本近現代學者研討中國古代雕塑的開山名著,照片拍攝於清末民初,其中關於雲岡石窟的影像資料,系日本同類出版物中發行時間最早者,極為寶貴;1921年日本山本寫真館出版《雲岡石窟》無疑殊俱文物收藏價值,另外1933年《震旦舊跡圖匯·第一篇·雲岡石窟》,均即山本明數度赴雲岡實地所攝照片。山本明系二戰前旅華日本攝影師中的佼佼者,技術出眾,目光獨到,熱衷於中國名勝古蹟影像的攝製工作,歷年來積累了大量貴重影象資料,遴選出得意之作結整合冊饗諸同好的影集;1925年瑞典學者奧斯伍爾德·喜龍仁(Osyald·Siren)著《5~14世紀中國雕塑》(四卷本)在倫敦出版。喜龍仁是西方系統性研討中國雕塑史的開山大師,該書是關於中國雕塑較全面的一部著作,圖版中的實物遺蹟,許多都是精品,且多有紀年,其中共有云岡圖版66幅,有些業已流落海外抑或殘毀,這更加體現出本書的重要價值;1925年中井氏解說、外村氏攝影《大同石佛大觀》,系雲岡石窟早期出版物中最為稀見的範本。外村氏是20世紀上半葉以石窟造像攝影聞名於世的日本攝影家,圖片品質達到了藝術性與技術性的完美統一;1933年中國學者樑思成等營造學社同人在雲岡考察得以親目撫摩雲岡這些珍罕的雕刻遺證後,合著《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精印雲岡相關圖片34幅,便是中國人親赴實地拍攝的佳作,頗為值得關注;1939年日本常盤大定、關野貞合著《支那文化史蹟·雲岡石窟》(第一卷),全書圖片收羅巨集富,攝印精良,儲存完好,彌足珍貴;1938~1944年間水野清一、長廣敏雄率領的日本京都大學調查隊,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實地調查考古測繪,於1951~1956年陸續出版《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16卷),這部鉅著代表了雲岡研究迄今最高的水平。作為攝影師的羽館易,堪與山本明與外村氏並列為早期雲岡石窟攝影的三大家,就雲岡的圖片數量達到歷史空前,其攝影品質的完美水準,無疑殊臻。這些有價值的珍貴雲岡老照片頗多,但因篇幅所限,只好暫付闕如了。

第16窟附洞

窟中整齊的排列著九個佛龕,龕楣各不相同,富於變化。造像以坐佛和交腳菩薩為主,雕刻精美。其中三尊造像已被盜。老照片中仍可見其完美的造型,尤為珍貴。(照片選自1909~1915 年法國沙畹著《北支那考古學使命記》)

第16窟附洞被盜交腳菩薩像

菩薩頭戴寶冠,頸飾項圈,上著披帛,下著長裙,體態勻稱豐滿。此尊造像現存於法國巴黎賽努奇博物館。(照片選自1925年瑞典奧斯伍爾德·喜龍仁著《五至十四世紀中國雕塑》)

第16窟附洞被盜交腳菩薩像

菩薩頭戴高冠,面相方圓,眉眼細長,嘴角上翹含微笑,神情自若;衣紋簡潔流暢,體形勻稱。此尊造像現存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照片選自1925年瑞典奧斯伍爾德·喜龍仁著《五至十四世紀中國雕塑》)

第16窟至第20窟全景

雲岡石窟早期洞窟(460—470年),由高僧曇曜主持,故俗稱“曇曜五窟”。是雲岡石窟的典型代表,也是西域造像藝術東傳的頂級作品。(照片選自1938~1944年間日本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合著《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學調查報告》)

第20窟至第27窟

第20窟以西是雲岡石窟晚期洞窟(494—524年)。多為民間開鑿的中小型窟龕,數量眾多,型別複雜,式樣變化迅速,與皇室開鑿的大型洞窟形成鮮明對比。山頂有清代玉皇閣、明代雲岡堡。(照片選自1939年日本常盤大定、關野貞合著《支那文化史蹟·雲岡石窟(第一卷)》)

這些老照片歷史悠久,所展現的藝術造像精美,但有的造像現已流落海外、風化和殘缺,一些石窟景觀遺蹟已變了樣子。現在舊照惜存,極有參考價值和歷史價值。

作者 : 張華

最新評論
  • 1 #

    雲崗石窟的老照片記載了當年的輝煌。讓我們共同努力,珍惜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化石。

  • 2 #

    這老照片拍的可真清析

  • 3 #

    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

  • 4 #

    不收門票就不好好保護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霍建華一家三口七夕聚會,小海豚正臉照出現,長得像林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