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八佰》熱映之際,有人分享了1975年臺灣版《八百壯士》的視訊連結,於是我就在手機上看完了。

它在1976年獲第22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林青霞)和第1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丁善璽)等榮譽。

但優酷視訊裡,這部電影沒字幕,又有不少日語、英語段落,所幸看著畫面也知道大致意思。央視電影頻道也播過《八百壯士》,是有字幕的,但不知道有沒有刪節呢?

經過文藝作品的數度演義,“八百壯士”已經演變成了傳奇,因為我們的民族需要這樣的故事來激勵。我們也需要這樣的故事來鼓舞鬥志。

我注意到,扮演日本將軍的演員,是已經故去的臺灣著名老演員郎雄。我認出他時,是他在臺上嘰裡呱啦發表了一通日語演說,我一句話也沒聽懂。

男一號謝晉元扮演者柯俊雄,應該是70年代最紅的臺灣男演員了。他的硬漢氣質也非常適合謝晉元團長這個角色。

國民軍88師師長孫元良的兒子秦漢,在片中演謝晉元的手下,片中僅在開頭出現了幾處鏡頭,駐守四行倉庫時已經沒有他的戲。

扮演謝晉元夫人的是著名的“俠女”徐楓,她是當年的頭號女神,胡金銓導演的御用女演員,曾主演《俠女》《空山靈雨》《忠烈圖》。由於《八百壯士》並非《八佰》這樣的戰士群像角色,而是以謝晉元為主角展開,所以徐楓的戲份也相當吃重。不過在這部電影裡她是兒女情長,帶著一對兒女不肯離開上海回廣東老家,成為謝晉元的“軟肋”,哭哭啼啼的樣子並不見“俠女”風範。

再說女主角楊惠敏扮演者林青霞,當年只有21歲,可謂青澀又英氣逼人。張艾嘉也出演了幾個鏡頭,是扮演女童子軍楊惠敏的隊友,情緒激動地批評楊惠敏的父親不理解女兒的義舉。

《八百壯士》比較真實地再現了楊慧敏渡過蘇州河送國旗的場景,游水過河,經歷槍林彈雨,終於進入四行倉庫,直接把國旗交在謝晉元團長手中。之後又將戰士們的書信帶回對岸,渡河過程同樣是動人心魄。但是《八佰》中唐藝昕扮演的楊慧敏,和林青霞對比,就相差太多。一方面來回渡河的驚心動魄被弱化了,進入倉庫又莫名其妙安排了一段脫衣服光脊背的戲,這樣的安排和戰士們脫光衣服洗澡的鏡頭如出一轍,似乎想營造肉體的美感和殘酷環境形成一種衝突,但是在我看來,卻不如《八百壯士》裡沒有任何肉體方面的展示,包括游泳中的林青霞,卻顯得更美麗和動人。

除了楊慧敏渡河送國旗,片中還有一段女童子軍募集到幾卡車的物資如水、手電筒、餅乾等,在租界區軍人的幫助下,在半個小時裡火線運送進四行倉庫。這一場戲的激烈程度和重要性也不亞於送國旗。

那麼,最最重要的不同來了。日落旗不落,天長國運長。楊慧敏拿到國旗,送交國旗,524團升國旗,戰士護旗,蘇州河南岸的三教九流民眾們揮動小國旗……可以說,影片的靈魂是圍繞著這面飄揚的旗幟展開。有個朋友說,旗幟是“精神的帶領,意志的跟隨”,它是愛國的象徵,是戰鬥力的凝聚,也是抗戰到底的精神象徵。它在影片的後半段可以說無處不在,特別對於民眾來說,手中揮舞的這面旗子太重要了,沒有了手中的旗子,看著對岸的人們,無疑就成了看客。

儘管也有楊慧敏送旗、戰士護旗等段落,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八佰》將這面旗幟弱化了,或者刪節了,這樣的遮遮掩掩無疑影響了影片的效果。

《八佰》的戲主要集中在四晝夜,《八百壯士》是從1937年8月23日開始,講述三個月的抗戰。其中,前面一部分謝晉元從事地下工作,和日本侵略者展開鐵拳行動,很像抗戰游擊隊的作戰方式。

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守衛者一共是多少人?《八百壯士》通過謝晉元將軍之口說明,423人駐守四行倉庫,撤離時是387人,過橋後是358人,之後立即奔赴南京作戰。兩部電影都渲染了過橋的壯烈和槍林彈雨,但歷史上是和平撤退,日軍並沒有開槍。

《八佰》和《八百壯士》都有女童子軍用右手三個手指敬禮的畫面,為什麼是三個手指?林青霞在《八百壯士》裡對父親作了說明:這是童子軍的敬禮方式,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代表智仁勇。

當年拍攝《八百壯士》時,林青霞專程拜訪了年過五旬的楊惠敏。她還寫過一篇《<八百壯士>戲裡戲外》一文,收錄在《窗裡窗外》一書中,最近又對該文進行了修改並刊發。

文中最後一段寫道,“看了龍應臺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才知道八百壯士撤出四行倉庫時只有三百五十八人,這些人一出來就被英軍下令繳械且關進收容所,過著受英軍監禁、日軍包圍的日子,四年後日軍入侵租界,孤軍成為俘虜,分送各地集中營,為日本的侵略戰爭做苦役後勤。而《八百壯士》結束的畫面卻是,英勇的壯士們在《中國一定強》的雄壯歌聲中,眼神堅定地踏步邁出四行倉庫。現實的世界有時比電影演的更殘酷,比戲劇更戲劇”。

歷史上的謝晉元和楊惠敏:“八百壯士”之後的故事

1937年10月28日午夜,15歲的女童子軍楊惠敏在夜色的掩護下,成功橫渡至蘇州河北岸,將裹在童軍服裝下的國旗交到四行倉庫守軍長官謝晉元的手中。凌晨,旗幟在四行倉庫樓頂高高飄揚,隔岸觀戰的中國民眾掌聲雷動,近旁公共租界內的外籍人士亦為之動容。

這趟也許是蘇州河歷史上最為出名的一次泅渡,通過路透社的電波傳遍世界,成為中國反法西斯戰爭中可圈可點的亮色之一。

謝晉元和“八百壯士”撤退之後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戰役爆發。中日軍隊隨後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展開長達百日的大會戰。10月26日,大場、江灣、閘北、廟行地區陷落,中國守軍腹背受敵。為掩護大部隊撤退,國軍第88師奉命留下一個團的兵力阻擊日軍,88師第524團中校團副謝晉元主動請纓留守。守軍選擇的駐地即為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是大陸、金城、鹽業、中南四家銀行的儲備倉庫,位於蘇州河北岸西藏路附近,樓高牆厚,易守難攻。當時倉庫的西面和北面地界已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謝晉元之所以選擇四行倉庫,一是此處之前已被徵用為88師的師部,裡邊堆滿了彈藥和給養。二是因為倉庫毗鄰公共租界,日軍顧忌與西方國家關係,既不敢以重炮攻擊,怕炮彈落入租界傷及西人,也不敢悍然使用“芥子”毒氣。加之倉庫周邊旁邊毫無阻擋,對岸媒體可以毫不費力對戰事做現場直播——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四行倉庫戰役成為中國抗戰史上一次極為成功的“路演”。當時一個國際軍事觀察團正在上海,為時四晝夜的戰鬥雖然沒有對中國爭取國際援助起到實質性幫助,但是普通民眾的抗日熱情通過傳媒對八百壯士的渲染得以空前高漲,且效應延綿不絕直至今日。

1937年10月31日凌晨,鑑於堅守掩護大部隊的目標已完成,在申請戰至一兵一卒的要求被中國最高軍事當局否決後,謝晉元率餘部撤入租界。按中方與租界當局的約定,謝晉元和他的壯士們可借道租界,前往滬西與88師大部隊匯合。但在日軍的強大壓力下,租界臨陣變卦,將謝晉元和他的兄弟們繳械。出於外交平衡,租界方面同樣拒絕了日方希望引渡謝晉元部隊的要求。

謝晉元部被羈押在今日靜安區餘姚路膠州路地塊膠州大廈附近的“孤軍營”內,外有日俄士兵把守,實際上入住“戰俘營”。開始一段時間,租界當局並未阻止上海民眾進出,故“孤軍營”內一片喧鬧,每日前往勞軍的民眾絡繹不絕。而謝晉元和他的兄弟們,按照職業軍人的規範,堅持每日操練。

在羈押的三年多裡,謝晉元嚴詞拒絕了汪精衛政府的收買。日軍一度許可謝晉元部以難民身份交出武器後離開租界,同樣被他拒絕。

1941年4月24日清晨,謝晉元遭餘部中的敗類、四名被汪偽收買的叛徒襲擊,不幸犧牲,時年37歲。上海民眾為謝晉元舉行了隆重葬禮,國民政府同時追贈謝晉元為國軍少將。

同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向西方各國宣戰,“孤軍營”被日軍接收,所有謝晉元餘部均被遣至日軍佔領區做苦役,甚至遠達南洋巴巴新幾內亞。直到抗戰勝利,倖存者才重獲自由。

女童子軍楊惠敏的送旗傳奇

15歲的楊惠敏當時是上海潤州中學的初二學生,由於四行守軍的資訊並不為外界熟知,她當即把了解到的上海商會的電話號碼寫下讓守軍交給謝晉元。通過這個號碼,謝晉元迅速與商會頭領取得聯絡。上海各界群眾連日簞食壺漿,熱情慰勞抗日勇士。信件、食品、藥物源源不斷地送入四行倉庫。這些細節在1975版電影《八百壯士》中有所體現。

在戰鬥最激烈的10月28日午夜,楊慧敏身著童子軍服裝,冒險泅渡,將12尺長的國旗親手送到謝晉元手中。四行倉庫內的守軍僅400人出頭,或許是為了不讓年幼的楊惠敏失望,同時也為了迷惑敵人,達到宣傳抗日的目的,當楊惠敏提出索要全體守軍名冊以供媒體刊載時,謝晉元果斷讓人根據88師第524團的舊有名冊,將一份人數在800左右的守軍花名冊交楊惠敏帶回對岸。這就是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由來。

當時上海的進步作家紛紛提筆Acura勇士們的英雄壯舉,著名劇作家田漢、陳白塵創作舞臺劇《八百壯士》公演,八百壯士與上海人民隔河合唱《八百壯士之歌》。英文《大美晚報》發表社論說:“吾人目睹閘北華軍之英勇抗戰精神,於吾人腦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華軍作戰之奮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

楊惠敏在戰後跟隨著國民政府撤退至臺灣,後與臺大體育系教授朱重明結婚,育有二子。1992年3月9日,楊惠敏在臺北逝世,生前著有《八百壯士與我》一書。

End

馬太福音6:33-34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小洋樓,媒體人

圖書《戀戀韓情》(合著)《韓碟》《美國遊記》《我不是娛記》《天堂電影院:高分電影裡的情愛》作者

新浪部落格"小洋樓”:http://blog.sina.com.cn/louxiaoyang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藥師信仰對當前人類社會健康的作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