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普濟寺有幅對聯:“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所以成為名山,除了民間信仰的強大力量之外,與歷代皇帝的褒揚和扶持分不開。普陀山歷經唐、宋、元、明、清五朝,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氛圍、顯赫的佛教地位聞名於世。據《普陀山志》記載:中國歷史上共有13位帝王、19位皇后和親王為普陀山賜金、賜田、賜經等。其中,清朝康熙皇帝與普陀山的關係最為深厚,是歷朝帝王中對普陀山佛教興盛貢獻最大者。康熙曾六次南巡,雖沒有御駕親自到過普陀山,但每次都與普陀山取得聯絡,或接見高僧,御書匾額,賦詩談禪,或撥帑金,贈佛像,修殿宇……康熙皇帝敬佛興佛,給普陀山帶來福音,使普陀山佛教事業在清朝不斷髮展壯大,基本形成了普陀山的建築規模。
第一次南巡:“馳海禁,眾僧歸山”
第一次南巡: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二十八—十一月三十,帶給普陀山的福音,“馳海禁,眾僧歸山。”
清順治十四年(1657)正月,寧海大將軍伊爾德以舟山“不可守”為由,建議朝廷對舟山實行海禁徙民。於是查村搜嶴,見人就驅,將各島居民盡遷內地,僅少數人逃入深山。清光緒《定海廳志祖印寺》載:“舟山城垣盡毀,廢於一旦。”
據《浙江通志》記載,眀末清初時期,東南沿海一帶戰爭頻繁,普陀山也未能倖免。海禁、戰爭,以及患亂,給舟山帶來了災難性毀壞,普陀山自然也不例外。據《普陀山志記載》康熙四年(1665),荷蘭海盜侵佔山寺,洗劫普陀山,全山除普濟寺大殿外,其餘寺院均被毀。清康熙八年(1669),鎮海禪寺(後寺)因“海寇亂寺,又遭火災,寺院俱焚,唯存大殿塔頂” 。清康熙十年(1671),海疆不靖,督鎮遷僧內地。十四年,遊民失火,焚燒圓通、白衣、繡佛諸殿及左右廂房,普陀寺毀。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後,清朝為鞏固政權而進行的大規模軍事戰爭宣告結束。南巡是皇帝一項重要的禮儀活動。為了促進南方經濟,安撫民心,加速國運昌隆。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康熙皇帝初次南巡啟鑾。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臺灣平定後,巡撫趙士麟等曾上疏朝廷,“舟山是寧波樊籬,亟宜復展,設兵防守”,請移兵於舟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第一次南巡,這年十月廿五日,頒“展海令”,下令解除海禁。於是“環宇一統,海不揚波”,各地百姓紛紛從內地遷返海島,來舟山定居生息,從事漁業農耕勞作。普陀山眾僧返山復業,再度展復。“弛海禁,僧眾歸山復業。”《普陀山志記載》:弛海禁,鼓勵對外通商,各國信徒“夢想名山久,因之駕海來”。康熙二十六年(1687)又敕建定海縣,普陀山也因“僧復故業”。
第二次南巡:賜金千兩,重建普濟寺大圓通殿
第二次南巡: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初八—三月十九,遇“老嫗者,傳菩薩示現也”,賜金千兩,重建普濟寺大圓通殿。
《普陀山山志》記載:清康熙二十八年春,聖駕自禹陵歸,御乘獨木龍頭小艇。一日,將至嘉興,過某橋,忽見老嫗,頭簪紅花,獨操小舟,直過御前。帝問:“何船?”答:“漁船。”帝又問:“有魚否?”嫗應:“有,欲買乎?”言訖,不顧而去,未知所往。定海總戎黃大來尾御舟行,見帝與老嫗語,驚疑之,急棹護衛,帝問何官,答:“臣定海總兵黃大來。”帝即從容問舟山近況,大來得乘間奏普陀荒廢事頗詳。次日,召大來入,發帑金千兩,建蓋普陀山寺。老嫗者,傳菩薩示現也。
此記載是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遇到的奇事。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臨閱河工。二月康熙帝抵達浙江紹興,祭大禹陵,親制祭文。三月康熙帝至南京謁明孝陵。
康熙從會稽山朝大禹後返還,御舟經過一橋時,只見一老婦人,頭插一朵紅花,獨駕小舟來到御舟前,神態自若,毫無避讓之意。見此奇事,康熙便令定海總兵黃大來上龍舟詢問舟山情況。黃大來向皇上彙報了自康熙二十三年來馳海禁的海防情況,同時詳細講述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百廢待興等事項。晚上,康熙細想白天所遇的老婦人和黃大來所奏普陀山廢狀,感到好生奇怪,這奇異的老婦人定是觀音菩薩顯身。於是決定重建普濟寺大圓通殿。
從史書記載看,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到杭州,準定海總兵黃大來奏,御賜帑金重建殿宇。並派一等侍衛萬爾達、二等侍衛吳格、禮部掌印郎中持保齎金千兩,重建普陀寺大圓通殿。而且,康熙皇帝還動員眾民共種福田。聖旨雲:“朕不難獨建,正欲天下臣民 共種福田。”於是,文武官員“爭相崇奉,施者輻田”“傾囊者十方檀信”。二十九年,定海總兵藍理捐俸金千緡,購巨木修建寺院。三十一年,詹事府詹事高士奇捐資修建普陀寺大殿。
高士奇《敕建普濟禪寺記》:“二十八年春,翠華南巡,遣使頒帑金千兩,特命重修。維時總戎黃公大來,繼以藍公理,皆能奉上德意,崇信興創。遠近縉紳士民,亦各視其力來助。而潮音禪師,巨集闡宗風,仔肩厥事。於是殿堂樓閣,祠宇軒楹,起頹葺壞,稍稍就理。”
第三次南巡:賜御書
第三次南巡:康熙三十八年(1699)二月初五—五月初七,賜御書“普濟群靈”“潮音洞”“天花法雨”“梵音洞”,改寶陀寺為“普濟禪寺”、鎮海禪寺為“法雨禪寺”,將金陵故宮舊殿琉璃瓦等拆運普陀。
康熙三十八年(1699)二月康熙第三次南巡啟鑾,三月康熙帝閱黃河堤。駐杭州,閱兵較射。四月車駕駐江寧,閱兵。
康熙三十八年三月,御駕南巡到杭州,即派乾清宮太監、提督顧問行、內務府廣儲司郎中丁皁保、太監馬士恩,到山鼎建寺院。並傳旨:“山中乃朝廷香火,所有未完之工,以是帑金為之,務令天下臣民,共種福地”。
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頒賜》記載:三十八年三月,皇帝南巡,駐蹕杭州,命使進香齎御書,《金則經》二卷,帑金千兩,分兩寺。太后、六宮、公主各賜金有差。御念珠一串,藏佛一尊,香包一件,供大寺中宮。兩寺住持明怘、性統等迎駕謝恩至杭陛見。皇上各賜寺額,並“方丈”額、“潮音洞”、“梵音洞”額、御書米帖各一幅。”清乾隆《南海普陀山志·頒賜》載:三十八年三月,駕巡杭州,命使進香齎御書《金剛經》二卷,帑金千兩分賜兩寺。又御書“普濟群靈”及“潮音洞”額賜前寺,御書“天花法雨”及“梵音洞”額賜後寺。復御書“皓月禪心”之額,臨米單條一幅,賜普濟寺住持明怘。御書“修持淨業”之額,臨米單條一幅,賜法雨寺住持性統。復賜念珠一串供大士。又准奏請發金陵城內舊琉璃瓦12萬片蓋大殿。
古心名明怘,俗姓陸,上海人,得法於本山潮音和尚。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為普陀寶陀寺住持,三月,康熙帝南巡到武林(今杭州),明怘專赴迎駕,帝御書“普濟禪寺”額、“皓月禪心”匾,並賜修建寺院帑金。回普陀後,聚眾賀喜。
別庵性統,俗姓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普陀山法雨寺住持,面見聖上,康熙御賜“天花法雨”、“修持淨業”諸匾額。此時,性統苦於建寺短缺琉璃瓦,於是奏請金陵皇城內舊琉璃瓦蓋造大殿。康熙當即聖允,施金千兩,恩准將金陵明朝故宮舊殿的琉璃瓦和頂樑結構拆運到普陀,修建佛殿,蓋建法雨寺前、後兩寺大殿。至今,法雨寺仍保留著皇家建築風格,九龍殿的盤龍鑿井高懸殿中,成為國寶級文物。
康熙“御書普濟群靈及潮音洞額,賜前寺”,“書天花法雨及梵音洞額賜後寺”,普濟禪寺與法雨禪寺由此定名。至此,普陀禪寺改為“普濟禪寺”(簡稱前寺),鎮海寺改為“法雨禪寺”(簡稱後寺)。
御書“普濟群靈”四字賜普濟寺,定海知縣繆燧精製匾額並護送到山,今懸掛大圓通殿中。御書“皓月禪心”今藏普陀山文物館。“修持淨業”匾額賜法雨寺住持性統,全匾塗純金,四周蟠龍護圍,至今光澤如初,現懸掛法雨禪寺內壇樓上。所制的“潮音洞”摩崖石刻在東南紫竹林庵外潮洞口東側。“御書梵音洞額,滇撫甘公國璧齎金在石臺上架二層房,上供菩薩,下為人士禮拜之地,雍正九年賜帑重修。昔日屢朝,皆睹靈像。”(高鶴年《普陀山遊訪記》)
康熙三十八年御臨米芾書“芾啟,此苗幕從輿衛於琅琊之間,為泉石之樂,恨不接遊跖也。滁天下佳山水,且少過客,諒稱高懷,正恐賜環在近,不能少彼留也,芾再啟。夏六月臨”五十七字,是否勒碑無考。
而乾清宮總管內官顧問行蒞山進香回京後,在古北門建南天門1座,題為“洛迦勝境”,供奉觀音。燕山信徒,以普陀山遙遠,難酬朝禮夙願,鹹以參謁“洛迦勝境”遙叩普陀。
第四次南巡:賜御書《心經》、額賜
第四次南巡:康熙四十二年(1703)一月十六—三月十五,賜御書《心經》,“大圓通殿”、“獅子窟”等額。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第四次南巡,駕巡杭州,命侍衛翁峨立、都統官保、內官首領王璋齎御書《心經》1卷,帑金500兩賜前寺。皇長子直郡王進大士龍袍一襲,繡龍旛一對,銀百兩。宮眷金六十兩。
據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梵剎》記載:康熙四十二年,皇上派遣天使三員,在定海總兵官施陪同下,到普陀進香,法雨寺住持性統、普濟寺監院海安恭祝萬壽。接著隨同使者到杭州,見陛下,皇上問道:“我差人進香,汝等可知道麼”海安與性統回奏:“知道,因未見駕,不敢陪回”。皇上命令他們,一同隨駕至蘇州。在船上,皇上詢問海上及地方官府護持等事,海安一一回奏。隨行至蘇州織造府,次日傳旨進見。海安呈上潮音通旭禪師歷年祝聖語錄,並奏請御書大圓通殿、獅子窟及慈溪壽峰寺額。皇上還問及普濟寺前住持通旭和現住持心明。
海安復進新建普濟寺平面圖,康熙帝詳問至萬壽亭圖,海安奏道:“此係藍(理)總兵祝延聖壽,同高宗伯(士奇)、施(世驃)總兵、繆(燧)縣官、臣僧等鼎建。”遂再請宸翰,帝命將圖呈送東宮皇太子。皇太子書“青蓮喻法”四字賜兩寺。第二天,送駕至滸墅關口,傳旨雲:“御製宸翰,進京來領。”
普濟寺住持心明見陛下於蘇州,奏請御製碑文,以光勝剎。皇上叫心明到京恭請。隨後心明到京城,皇上賜“大圓通殿”四字額,又賜潮音和尚“獅子窟”三字額。東宮賜“青蓮喻法”四字額懸掛大殿。又黃龍緞袍一襲,又賜“壽峰”二字。
別庵性統隨駕至杭州,皇帝送別庵御書《心經》二部,御書《心經塔》一軸。還讓別庵一起到蘇州。當時天正下著雨,康熙以《蘇臺雨景》為題,要別庵賦五言律詩一首。別庵即口占成句,帝即御書賜之,復書“振宗禪寺”、“妙光”、“聖因”三額賜性統,分掛普陀、治平、徑山接待諸處,又書“添壽”二字賜性統母壽。
而今,“大圓通殿”額掛於普濟寺,“獅子窟”額掛於普濟方丈殿內,現存的一塊是根據康熙原墨真跡製成的。皇太子書“青蓮喻法”掛於普濟、法雨兩寺。
第五次南巡:“送制碑文”,再賜《心經》
第五次南巡:康熙四十四年(1705)二月初九—閏四月二十八,康熙命人“送制碑文”,賜《心經》。
康熙四十四年(1705)二月 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黃淮流域。三月駐蹕蘇州,命選江南、浙江舉、貢、生、監善書者入京修書。
康熙南巡仍不忘普陀山,康熙四十四年,“欽命鴻臚寺序班朱圭鐫刻御碑1塊,差浙江織造敖福合送至普陀。”此碑文即“清康熙普濟寺御碑”,植普濟寺萬壽御碑殿中,文革中已毀,現存為拓件重刻。
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召見普濟、法雨住持心明、性統於蘇州,賜別庵性統御書《心經》2函、《心經》塔1軸,又賜普濟寺住持繹堂心明御書《心經》1函、《心經塔》1軸,定海總兵施世驃亦得御書。
第六次南巡:賜兩寺住持人蔘瓜果
第六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1707)正月十三—五月二十二書“旃檀林”,賜兩寺住持人蔘瓜果。
康熙四十六年(1707)正月康熙帝第六次南巡。檢視清河的地形、水位、流量,“觀覽民情,周知吏治”,仍“雖忘多景不忘普陀山”。
康熙帝最後一次南巡,駐蘇州。普濟住持心明、法雨住持別庵等陛見於無錫望亭,康熙以人蔘1斤及瓜果等物分賜兩寺,並書賜心明和尚“旃檀林”額。定海知縣繆燧,亦蒙賜御書黃庭堅詩一首。“梅檀林”現掛在息耒禪院大殿。
清康熙四十七年,《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之祖父——江寧織造曹寅、 杭州織造孫文成、蘇州織造李煦,奉康熙御旨,督辦齎送宮廷內造觀音像賜普陀山。
康熙六次南巡,接踵多次賜碑文、題額、幣金、佛像、寶印予普陀山。據史料記載,康熙御書普陀山寺院、僧侶及有關官員的匾額曾達二十多款。康熙曾多次御書匾額賜普濟、法雨兩寺及其方丈。現珍藏文物館的尚有“ 海月常輝”、“大圓通殿”、“獅子窟”、“旃檀林”等及御製《補陀洛迦山普濟寺碑文》。康熙與普陀山僧侶的關係也在山志上較為詳細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