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1917》,因為疫情,隔了半年才在國內得以上映,去電影院裡看,依舊很震撼,各種好,幾乎找不到什麼毛病。

《八佰》,因為國情,隔了一年半後才終於上映,電影院裡看,也很震撼,但總感覺如鯁在喉,不得味。

原本,期待有人好好將這兩部影片做下對比。但,總是沒人來寫。只好自己在觀感快要消失之前,出來寫一點。

兩部影片,在技術層面都沒的說。《1917》收穫了最佳攝影(羅傑·迪金斯大神的第二個奧斯卡)、最佳視效、最佳混音三項大獎,名至實歸。《八佰》的視效、音效、配樂都是國際一流水準,無可爭議,在國內絕對是頂流水準。

本文不談技術層面,留待其他大神去談,這裡只談下故事及人物構造。

先說《1917》。

《1917》當然是佳作。原本,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都該是它,最後被《寄生蟲》做了黑馬。隨著時間的遠去,大家終會發現還是《1917》更佳,更經典。就像是《阿甘正傳》獲了獎,但大家還是更喜歡《肖申克的救贖》與《低俗小說》;《撞車》獲了獎,大家還是能喜歡《斷背山》;《拆彈部隊》獲了獎,大家還是更喜歡《阿凡達》;《月光男孩》獲了獎,大家更喜歡《愛樂之城》。奧斯卡是講究政治的,誰政治正確,就會更容易獲獎,文藝性反倒在其次。

《1917》與《八佰》一樣,都改編自歷史現實。《1917》的原型是導演山姆·門德斯爺爺阿爾弗雷德·門德斯的故事。老門德斯是一戰時期英國皇家來複槍步兵團1營的一名傳令兵。

在1917年10月,在著名的帕斯尚爾戰役期間,阿爾弗雷德·門德斯所在營接到上級命令,上刺刀,向德軍進攻。他所在的是C連,另外A、B、D三個連隊失聯。阿爾弗雷德主動請纓,穿過極端危險的“無人區”,人肉去傳令。

(2008年的加拿大電影《帕斯尚爾戰役》講的就是這場戰爭,它從1917年7月31日開始,一直持續到11月6日。戰役的發起是英軍統帥率領部隊攻佔比利時的帕斯尚爾,以摧毀德軍在該地的潛水艇基地。在這場傷亡人數驚人的殘酷拉鋸戰中,盟軍共有32.5萬人傷亡,德軍則有26萬人傷亡,戰爭最後以英軍和加拿大聯軍攻佔帕斯尚爾而宣告結束。)

傳令兵阿爾弗雷德·門德斯的故事就構成了《1917》的故事主線。由於這個故事是老門德斯在導演山姆·門德斯小時候講給他聽的。等到中年以後,才想起要把這個兒時的故事拍出來。但故事的細節他已經記不清了,就找來各種資料,盡力將整個故事填充起來。

就像《刺客聶隱娘》一樣,最初的故事是一個非常簡略的版本。但導演在做了大量功課之後,將整個故事的細節一點點構建的嚴密起來,儘管故事的大部分情節都是虛構,但絕對經得起推敲,細節的把控讓人佩服。

相對來說,《八佰》的細節就不太經得起考驗了。很多情節都莫名其妙,突然的來然後又突然的消失。進入四行倉庫後,幾名逃兵戰戰兢兢去修工事,結果之後這個工事就再也沒有用了,連最後逃兵們去主動攻擊,都沒有利用一下他們自己修的工事。還有青幫弟子及賭場小弟捨生忘死地為守軍傳遞電話線,結果這根電話線的作用卻沒有發揮,反而要將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冒死進入倉庫,來一段敗壞人意志的勸說。再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敢死隊員陳樹生身上綁滿手榴彈,跳下樓與日寇同歸於盡,影片裡對他的刻畫卻著墨不多,反倒是特意突出了李晨飾演的山東兵,他微笑著讓歐豪為他綁緊點,結果最後又沒有跳。再就是歐豪去世時,為何要安排其他士兵拽住小湖北,不讓他們兄弟最後見上一面。乃至謝晉元,在影片前半部裡基本上看不到影子,結果在歐豪去世後,突然就晉升為了主角。這種莫名其妙的情節還有很多,實在讓人無法想明白導演到底在想著什麼?細節,就不能更嚴謹一點麼?

細節,決定成敗,誠然!

當然,還有西方的戰爭片,主要是為了反戰。《1917》的原型故事,老門德斯是為了找齊部隊,進攻德軍。但為了反戰的主題,導演山姆·門德斯特意將故事改編成是為了撤軍,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犧牲。但別管怎麼改,山姆做到了自圓其說,故事很嚴密。

《八佰》的故事就做不到。在中國的語境裡,戰爭片拍成反戰還是不可以的,像《鬼子來了》就是典型的反戰片,結果是成了禁片。中國的戰爭片,還必須的激勵民族情緒,激起大家向上的精神,必須是正面的。而且,還不能大張旗鼓地歌頌國軍。

《八佰》裡“四行倉庫守衛戰”的官兵,歷史上全是國軍88師524團第一營的人,沒有一個是逃兵,全是國軍的精銳,而且是全德械裝備精銳中的精銳。但是管虎還是繞開了他們,很討巧地虛構了一群混跡期間的散兵,並以他們的視角來展開這場戰爭。

討巧是夠討巧了,對人物的塑造用點心也好,卻沒有。《八佰》里人物眾多,形象塑造上與《1917》直接類比不太好,可以類比的是《八惡人》。昆汀的這部作品裡,也是人物眾多,說是“八惡人”,其實主要人物不止是八個。但在昆汀的靈活掌控下,每個角色的形象非異常鮮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

《八佰》就做不到《八惡人》那樣。《八惡人》的每個人的形象都是飽滿的,不會從一出現就能猜到他的結局。《八佰》卻不是,幾乎每一人都能夠在第一次出現就能猜出其結局。每一個人,都是工具人,是棋子,而不是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個體。

在管虎確定要採用一群散兵的視角來展現故事時,就能猜得出一定會有張譯、姜武、王千源這些角色。導演編制的群像圖裡,一定會有這些角色,從出場到結局,都是註定了的。

《1917》就不是這樣,它幾乎給出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典範。

如上所云,其實《1917》的切入點很小,就是導演爺爺的那點事。但是在導演大量的考究之後,被改編的極其完滿。巧合的是,《1917》與《八佰》都是雙主角設定,《八佰》前半部分的主角是歐豪飾演的端午,後半程的主角是杜淳飾演的謝晉元,而且是在端午死去後,謝晉元才由之前的配角晉升為了主角。《1917》裡同樣如此,前半程裡,影片故事的視角一直跟著迪恩·查爾斯·查普曼(《權力的遊戲》裡的託曼大帝)飾演的布萊克在走,去營救1600人任務也是直接交給他的,因為那裡有他的哥哥。喬治·麥凱飾演的斯科菲爾德,前期只是布萊克信手拉來的同伴,而且半大不情願的。但隨著布萊克在中途的意外身亡,斯科菲爾德一下晉升為了唯一的主角,整個人都變了。

《八佰》里歐豪飾演的端午是成功的,他將一名被拉壯丁拉進保安隊伍的青年士兵在戰爭中的成長,表現的很成功。從最初的戰戰兢兢,一心想著要逃亡,到最後的慷慨赴死,有一個內心成長的過程。不過,端午這個角色從一開始大家就很容易猜出來,他前面的懦弱畏戰,後面一定會轉變成無比堅強,乃至慷慨赴死的,一定會是這樣的。這就是工具人的設定,與演員沒有關係,歐豪的表演已經挺成功了,還是導演的設定有問題。

劇中,隨著端午的中途陣亡,就為接下來的劇怎麼發展給出了一個難題。

就《八佰》整個故事而言,隨著端午的去世,已經表明逃兵們開始接受了戰爭,轉向英勇抗戰了。這個時候,整個故事的主角,轉變成“八百壯士”的現實與精神的雙重領袖人物謝晉元,由他作為代表,來展現接下來的戰鬥,也算是合情合理的轉變。但是,謝晉元這個人物,在導演的構造中卻極其不成功,因為他沒有成長,始終如一。因為他從走進倉庫的第一天,就知道了自己的結果,所以內心沒有波動,於是管虎為他的人設就設定成了一個極具疲憊感的領導,不堪重負,眉頭緊鎖,一直在靠強大的意志在支撐。一個扁平化的人物設定,就註定了他身上的看點不能太多,也禁不住鏡頭的反覆考驗。

一前一後,從端午到謝晉元,兩個主角都不算成功,那麼整個故事必然就會垮掉了。

《1917》則不同。由於這個一戰救援的任務,發生在一戰最慘烈的索姆河大戰後之後,具體是被放置到了1917年4月9日英軍發動阿拉斯戰役(Battle of Arras)的前夕。原本,原型阿爾弗雷德·門德斯的故事發生在帕斯尚爾戰役,被山姆·門德斯在改編時置換成了阿拉斯戰役。畢竟,這場戰役裡才有德軍主動收縮防線的史實。

先說一下片中臺詞裡提到的索姆河戰役,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慘烈的戰事之一,另外一個是凡爾登戰役。這兩場戰役都發生在一戰期間,被稱為人體絞肉機。在索姆河戰役中,英軍第1天就一次性傷亡6萬人(這6萬人幾乎全是陣亡),總傷亡人數高達41.9萬多人,可見索姆河之戰的恐怖。

片中,布萊克問斯科菲爾德你在那場大戰中收穫的獎章呢?斯科菲爾德很平淡地說,我用來換酒喝了,換了一瓶紅酒。這就是戰爭對人性的改變。

已經經歷過了殘酷的絞殺,斯科菲爾德對戰爭充滿了厭倦與疲憊,反戰的心理極其嚴重。雖然看著年齡不大,但心理年齡遠超實際年齡。相對來說,布萊克的性格就簡單一點,因為他要去救自己的哥哥,無論任務多麼艱難,救哥哥的心情都促使著他要快點快點再快點。但斯科菲爾德不一樣,他是被好友席捲進來的。

當初,布萊克伸過來的那支手,他們都以為他們將要接受的任務無非是搬搬東西,梳理下雜物這樣的小任務。不料,卻是一項可以拯救1500人性命的生死任務。

斯科菲爾德已經經歷過來生日,他覺得這項任務與他沒太大關係。但是,為了好友,還是去吧。

但是,布萊克卻在拯救一名墜機的德軍飛行員時,被對方刺中了要害。戰爭的荒謬性在那一刻,被展現無遺。救與被救,殺與被殺,就那麼倉促地發生了,甚至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也是在那一刻,斯科菲爾德一下改變了自己的精神面貌,這項救助的任務,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了。而且,必須要完成。

雙主角,一下變成了單主角。喬治·麥凱的爆發力一下子就爆發了出了。原本,他只是很慵懶的樣子,一直隱身在了迪恩·查爾斯·查普曼的身後,不顯山不露水。在布萊克死後,斯科菲爾德爆發了,喬治·麥凱的演技也爆發了。整個故事也更加好看起來。

《八佰》的雙主角的路徑與《1917》比起來,幾乎是反著來的。具有爆發力的角色先死了,隱身性的角色才浮出水面。就一部完整的電影來說,以這種方式來推進故事的進展,效果明顯不如《1917》。所以,整個故事上,在歐豪去世後,後來的故事就垮了,立不起來,讓人記不住重點。

時間上,謝晉元的身上的戲是很多的,他既知道這支小隊伍,很難抵抗住日軍人瘋狂的進攻,又很清楚自己打的是一場表演戰,是演給國際與蘇州河對岸的中國人看的,他既要手下的弟兄死戰,又要盡力保全這些士兵的姓名,各種撕裂都集中在他的身上,要想展現出這樣複雜性,需要很高明的設定,也需要很棒的演技。可惜的是,人物形象的設定就使之扁平化,對於表演也只是一個愁眉不展苦大仇深的形象,這樣的謝晉元,不夠立體化,也缺乏縱深度,自然也就不會太成功。

《八佰》作為一部群戲,在展現人物群像上,完全不成功,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苛意,都是工具人,這樣的角色,這樣的戲份,很難會好看,不足以成為典範。

《八佰》的票房至今剛過20億,如我之前的預測:能過20億,25億很難,30億就別想了。而早在剛被撤檔之初,各種預期都是奔著30億去的。

按說,《八佰》如果做的更精工一些,是完全有實力達到《紅海行動》的票房水準的。但現在的樣子,也只能說實力也就這樣了,票房是最好的證明。

管虎,終究還是不夠好。

最新評論
  • 1 #

    我也認為八佰離好萊塢大片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 2 #

    有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把兩個導演換過來他們會怎麼拍?尤其是《1917》裡看到布萊克陣亡,我們的導演會怎麼刻畫謝菲爾德這個角色?唉,小心噴子們看到你這篇文章又會大喊:你這麼厲害你來拍一部試試

  • 3 #

    中中國產電影進步已經很大了,但距好萊塢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編劇和導演還要多努力啊!提一個細節吧,提現戰爭的殘酷,不一定搞得非常血腥,拯救大兵瑞恩裡死傷無數,也沒見多少鮮血,斷肢鏡頭也是一晃而過,而霍位元人五軍之戰,整片也沒見幾滴血。八佰作為愛國主義影片,還要考慮到中小學生的群體,太血腥的場面還是儘可能少一些。

  • 4 #

    也沒覺得1917特別好看,管虎作為導演能力不錯的 ,就是八佰有點太煽情。也沒覺得虎頭蛇尾,最後繳械軟禁也沒法拍。只能這麼結尾,乾脆利索也挺好。至於說沒交代王千源李晨姜武結局我覺得不需要這麼囉嗦。這是一場戰鬥,不是個人人生故事。還有說沒交代張譯怎麼跑的,可以猜到啊他穿記者衣服冒充記者游過去的吧?有必要拍那麼囉嗦嗎?就喜歡管虎的不磨嘰。

  • 5 #

    中國電影沒了成龍 李連杰 甄子丹....已經不大行了

  • 6 #

    1917看了,感覺一般般,可能我才疏學淺看不懂,哈哈哈哈。

  • 7 #

    抗日片,熱血可以,反戰不行。國外戰爭片也一樣。打到家門口了,你說反戰?

  • 8 #

    八百拍的還是可以的,儘管有點不好的地方,但是這已經是非常大進步了。

  • 9 #

    南韓電影的人都演的比國內好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小米有品上線鐵威馬NAS,不足千元打造私有云,支援玩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