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9月4日《信條》終於和國內的觀眾見面了,但是在萬眾期待下不少網友發出質疑,就這?
豆瓣評分開局8.3,上映一天後跌至8.1。隨著觀影人數的增加,爭議也在增加。
《信條》尚未在國內上映之前官方釋出過十分鐘超長幕後製作花絮,從波音747飛機撞擊大樓的實拍,到演員挑戰逆向打拳,硬核科普量子力學,“熵”的概念……吊足了觀眾胃口,給觀眾形成觀影門檻極高的印象,使得大家對諾蘭這部新作期待巨高,這也許是現在影片評分遠低於《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的心理原因;其二,從劇作人物設定上角色淪為“工具人”,普遍觀眾在觀看科幻片享受硬核燒腦的同時也期待一個“美好而深刻”的故事,這部影片諾蘭壓根沒有幾個鏡頭在渲染人物感情。
但諾蘭大神,真的就這?
那可跟他的實力太不相符了,以至於出現如此“卑微”的觀後感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兩極分化的評價呢?
我認為是因為這是一部故事很簡單但是設定很難的電影。
不過我建議大家不用過分在意是否真的能確切掌握“熵”“時間鉗形運動”等複雜的概念,就像影片中的女科學家說的,不用試圖理解它,而是感受它。
諾蘭拍這部電影的初衷也不是給你講課,而是讓你感受時間。在觀影之前,我們得放下以往對於時間的常規認識,時間只是被人為的劃分為因果、前後順序關係,實際上可以把時間看作一個“單位度量”,看成一副平面圖上的點點筆觸,作為觀眾你可以在這幅圖上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總之,如果你對時間的概念越有想象力,就越不會被框架束縛。
用通俗的故事梗概來概括,這部影片可以簡單描述為:主人公無名和特工尼爾在大魔王薩特妻子凱特的協助下一同阻止薩特引爆裝置毀滅世界的故事。
就這?
我認為《信條》最牛的兩個方向的設定,一是敘事邏輯和結構基礎,二是導演的視角。
“這”一,敘事邏輯和結構基礎。
片名《信條》TENET出自於龐貝古城的廢墟中一塊石碑上的拉丁迴文詩句。
這個碑文其中一層意思是:播種者阿里坡用著輪子工作。另一層意思是:農神(薩特Sator)一直控制著時間之輪運轉。
通過圖案我們可以看出,TENET不是簡單的ABBA形式,每一個字母從上下左右逆向都是一樣的。《降臨》裡用過HANAH這樣的名字來暗示影片首尾呼應,表達時間因果關係;呂克貝鬆《安娜》ANNA,講述了一個雙面間諜的故事。
Tenent的設定野心更大,結構更復雜。藉由龐貝古城這首詩歌的寓意表達出影片的意味深長的時間主題:一切已經發生的,將一定會發生,並且一定發生了。
【時間鉗形運動】
影片在一個小時後達到高潮,不停的迴圈場景,時空穿梭,逆向行為,而這一切又建立在尼爾掛在嘴邊的一句臺詞“過去是不能改變的”。這也變成劇情最難理解的地方,如果過去不可改變,那麼角色一直逆向時間回到過去是為了什麼?
最後一場紅藍小組分為正向和逆向兩組執行任務很好的展示了時間鉗形運動的邏輯
紅隊和藍隊的戰鬥時長相同,方向相反。藍隊結束戰鬥的時間是紅隊開始戰鬥的時間,藍隊的逆時間優勢,可以知曉時間結果,從而在作戰路線、地形、交戰過程、防禦撤退給順時間的紅隊指引。在中間時間段,兩隊又可以互相掩護作戰。
當無名和埃夫斯進入引爆的預定地點,無名發現一名藍隊成員似乎死在了門內,按照計劃,此處不應該有藍隊成員。我們注意到這名成員揹包上的紅繩物件,明白了他也是在開場劇院中通過子彈逆向解救無名的人。在殺手射殺無名的時候,地上的藍隊成員“起死回升”為無名擋住了子彈。
這名藍隊成員就是尼爾,他在逆時間上看到了兩人需要幫助,便通過旋轉門先行進入引爆地點。因為尼爾是逆時間狀態,無名的視角是屍體站起來為自己擋子彈,最後子彈是逆向回到了殺手的槍中。
從這個段落可以看出,逆時間操作並不是改變過去已經發生的事,而是在已經發生的結果上不斷的疊加新的事件,而這種疊加可以很好的去理解“熵”的概念。
比如影片中很大一個段落反覆展現無名和薩特搶奪鈽元素的追車戲中,正是未來的薩特和過去的薩特,未來的無名和過去的無名,他們知曉一段時間結果後,通過逆時間回到“現場”,這樣就使得整個現場會越來越混亂,當下的熵增愈來愈複雜。
“這”二,導演的視角
諾蘭作為當今最炙手可熱的好萊塢導演,由於他對概念邏輯的強調,使得人物角色打造往往被看作他的弱項,而《信條》則做得更極致,在劇情上幾乎沒有對人物故事做更多的抒情和氛圍渲染。《星際穿越》中有濃濃的父女之情,《盜夢空間》是愛人之間深深的牽絆。《信條》的人物設定主要是服務於概念和結構,更有“視訊論文”的氣質。
【薩特和凱特】
這對夫妻的設定是對立的,但是沒有過多交待兩人感情的糾葛,主要矛盾在於“兒子”的掌控權,如果看做一般的夫妻關係和家庭倫理矛盾故事,這兩個人物是十分空洞的。但是在《信條》特殊的結構上,人物不僅僅是人物本身。“兒子”可以看作是未來的象徵,薩特代表極端的“未來主義”者,表現為對現實的悲觀和全盤否定,通過毀滅現在重塑未來。凱特作為女性和母親身上有“浪漫主義”的人文關懷,崇尚可以離開薩特控制的“外遇(未來的凱特自己)”的自由,對未來(兒子)充滿愛和憧憬。
【薩特和尼爾】
薩特的一切行動都是未來的自己指導的,自封為神的他得知自己終究會因為不可逆的癌症而去世,便決定利用未來的技術毀滅現在,讓全世界給他陪葬。
尼爾和無名在執行任務中我們可以知道他也是屬於未來的,一開始就了解無名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只喝飲料。在阻止殺手引爆程式的時候他是知道自己註定犧牲的結果的。這名時間的逆行者,尼爾,早已看到自己死亡的結局,卻微笑著轉過身去,踏上征程,繼續完成他的時間鉗形運動,為每一個當下拼盡全力,完成他的時間閉環
薩特作為未來的毀滅者,他種下的罪惡已經不能改變,對於已經發生的不能改變的事,預知自己結果的尼爾,是更積極的投入當下從而拯救未來。
薩特和尼爾,代表毀滅和新生,代表罪惡和救贖。
歷史不斷迴圈,而神一直控制著時間之輪運轉。
【主人公無名】
影片最大的主人公是沒有名字的,他在未來建立了信條組織,僱傭了尼爾,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無名”,自然是暗示他代表每一個人或者說任何一個人。關於無名的解讀還有非常多的空間,期待大家的探討。
可以看出諾蘭的導演視角,人物設定是為了理性理念的表達,故事已經不再重要。
愛森斯坦曾提出過“理性電影”的概念,試想把《資本論》搬上熒幕,最終未能實現。現在影像的普及似乎已經代替文字作為資訊傳達的主要方式,文字最初的功能是起到日常交流溝通識物的功能,更高階的便是思想的表達和文明的傳遞。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影像作為新的一種溝通表達形式,往純理念表達和展現方面有無限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來說,諾蘭的《信條》也許是歷史上關於“理念”電影一個非常成功的探索和開端。
至少,也為他關於時間探索的主題推向了極致。
觀影體驗總結
關於《信條》的評價,也許在看過幾次之後會有更多體會。長達150分鐘的資訊密集輸出,打鬥場景的快速切換,雖然片中有不少明線提示,但是作為第一次觀看,思考場景前後邏輯確實會容易跟不上節奏。
不能在影院按暫停鍵是這部電影最高的門檻。
不過,諾蘭導演已經把枯燥晦澀的理論概念轉化為直觀的影像,觀影的時候不用多想,盡情的感受,你會獲得更好的觀影體驗。
拋開一切理念,《信條》依然是一部頂級製作的間諜大爽片。
#夏日影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