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16年因臺灣設計之旅成文。

2016的六月五日,因為報名參加百仕辰組織的瘋臺灣~設計學旅而第二次踏上臺灣的土地,雖然出發時旅行社馬大哈出了點狀況,但好事多磨,整團人還是趕上航班順利成行。對於臺灣我是不陌生的,由於工作的緣故,結識不少臺灣朋友,也因此7年前到臺南參加了一場臺式婚宴,淺嘗了很多在地特色美食,當然也包括印象深刻的臺灣牛肉麵。上次來臺灣主要在臺灣南部活動,臺北只匆匆而過,所以這次來臺灣特別細細的打量起臺北的模樣。儘管我很想寫下非常多的臺北心情,但是我現在能流水賬一樣憶起的卻只是林東芳、老熊和史記。

來臺的第三天從宜蘭的羅東工場回臺北後,夜宿內湖維多利亞酒店,因為晚餐自理,就匆匆跟兩個“同學”在酒店後面的五角船板飯店混了個飽。等吃完才發現隔天中午的用餐也安排在此間,不禁悔到腸青,因為此間餐廳除了外形設計怪異以外實在是菜色不咋地(待有機會再細述)。

因為喝酒的緣故,晚上不到11點就很餓了,此時我最想吃的就是牛肉麵,用福斯點評很快找到臺灣地陪導遊大姐推薦的林東芳牛肉麵,林東芳算是臺灣老店,據說有四十年曆史,沒有分店只有一間老店,麵店開在臺北八德路二段274號,後來查地圖才知道其實跟我們來臺第二天住過的SIMPLE旅館非常近(此處省略若干悔恨的淚)。據說除了永康牛肉麵紅燒口味以外,很多在地人比較喜歡林東芳的牛肉麵清燉口味。永康牛肉麵(始創於民國52年,臺北金山南路二段31巷17號)其實就是臺灣川味紅燒牛肉麵,應該是來臺老兵的手藝,喜歡重口味,喜肉重葷的應該去好好試下,我第一來臺北的一頓晚飯就是在永康牛肉麵過的,帶我們去的臺灣朋友說了,雖然時間在變,但是用永康口味沒變,現在想來,這不也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另外一種詮釋嗎?做人做事何嘗不是應該如此。

所謂清燉牛肉麵,其實湯味相當醇厚,湯色因新增食材不同醬黑透亮,部分店家會新增食補藥材,所以有些店的牛肉湯略帶藥材香味。這讓我想起上次來臺灣在高雄吃過的大牛牛肉麵(高雄中正二路131號),店老闆是臺灣伊琳模特旗下帥G陳志強、陳志豪的父親陳週年先生,據陳先生介紹,他們的湯頭是一早起用進口澳洲優質牛骨50斤以及新鮮蘋果放進大不鏽鋼鍋熬煮,費時費力,大概六七個小時才能完成,牛肉麵也是牛肉湯用完即停。好味道也好,好的作品也好,偷懶速成是做不來的。

林東芳離維多利亞酒店不遠,約摸10來分鐘左右車程,車費也就225塊臺幣折人民幣40多塊錢。

近子夜的酒店門口比較冷清,好半天才攔到計程車,報了林東芳名字,司機就說知道,看來林東芳確實名聲在外。臺北八德路有點廈門老城區的感覺,街道雖然故舊,但是整潔衛生,林東芳牛肉麵就在八德路臨街,晚上能看到亮燈的招牌,店面大概5米多寬,估計不超過18平方的面積,門面一半做了開放式廚房一半放了幾張不鏽鋼做的座椅桌面,廚房負責煮麵出品的居然是兩個後生仔,另外有一箇中年阿姨在招呼點單。廚房區域幾口熱氣騰騰熬湯的不鏽鋼鍋看著就有胃口,一張稍微長方形的不鏽鋼桌面放著滷豆乾、拍黃瓜、拌海帶、熟芥菜等小菜也是青翠養眼。店裡最多隻能坐7、8個人(後來看網路說附近有更大的用餐處,不知道真假,但是當時卻是僅有此處),當我落座的當口也有不少客人在門口打包外帶。都快晚上12點,但店鋪滿是客人,依稀能想象白天門庭若市熱鬧景象(門口立了一根鋼管上貼了字條排隊云云)。點了一份大碗牛肉麵,點了一份小碟牛肚小菜,牛肚口味一般。當牛肉麵上來的時候,發現是喜歡的撒滿蔥花細面(相當蘭州拉麵的二細,約摸比蘋果手機厚度稍微薄一點那麼粗),蔥花配合牛肉湯散發出撲鼻的香味,麵條Q彈爽口,不軟爛,是我喜歡的口感。麵條上有五塊牛腱子肉,入口彈牙,飽實無渣,湯色雖然醬黑,我猜想應該熬湯的時候有加中藥,但是牛肉湯味濃郁,甘甜不膩(等買單的時候才知道可以加湯,其實我還可以撐著多喝一碗)滋補得很哦,酒醉來此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林東芳除了牛肉麵以外還有半筋半肉面,牛筋面,但是店家告訴我,牛筋比較軟爛,不喜軟爛口味的還是點清燉牛肉麵合適。吃完算賬牛肉麵才180塊臺幣,小菜140。踏出店鋪,扭頭就發現原來的座位已經有新來的客人了。

在我吃過的牛肉麵店裡頭,林東芳算是比較破舊簡陋的,但是乾淨整潔,散發出淡淡的古早味,就跟舊時老家的厝邊,自然親切。回廈門後查資料才知道這家麵店至少開了三十多年,闖進過臺北網路票選牛肉麵第一名,不勝感嘆,做什麼都是靠實力和口碑說話,尤其是飲食,好吃嘴知道。人們往往沉迷於包裝,失去了本味,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應該值得警醒。

大凡味道有口碑的牛肉麵,其實店東都是花了大力氣起早熬煮湯頭,採購上好牛腱肉,良心堅持而來的,不過我不知道是凍澳洲上等牛腱肉還是本地現殺牛肉,其實我是真吃不出來。林東芳的店鋪牆壁上貼了一張告示:因本店湯頭熬煮不易,享用過程中如需加湯,以一次為限。儘管食客如雲,但是店東幾十年還是沒有分店,不禁想起國內不少所謂連鎖,又有幾家禁得起擴張誘惑,一旦走上擴張連鎖加盟的中式餐飲,又有幾家不是口味變差,慢慢衰落。而如果在國內要是街頭老店,即便口味尚可,也沒有幾家衛生如林東芳一樣的。要提醒大家的是,林東芳只有早晨11點才開門營業的哦,去早沒得吃。

等到了學旅的第四天,我們改在城南south town上課,課堂在距離蔡英文官邸很近的南海路里頭,是一間舊式住宅改裝的咖啡蔬食館,近鄰牯嶺街。在南海路與城南咖啡館交界的巷口有間老熊牛肉麵,因為店鋪招牌備註寫著原公賣局,就很想很好奇想看看。中午匆匆吃過咖啡館做的意麵素便餐,我就趁休息時間自己溜達出去找的老熊牛肉麵(南海路38號),這間鋪子不大,店鋪大概4米左右寬,稍顯老舊,一樓就一對老夫妻在忙碌,我猜想可能就是老熊,進店被招呼往地下室走,原來堂食的位置在地下一層,下樓的樓梯口有個年輕壯壯的哥哥在看手機,同時招呼客人,我照例點了清味牛肉麵,很快就上來了,湯色略顯清淡,面寬耐嚼,尺寸跟蘭州拉麵裡的大寬一樣,有三四公分寬,屬於手擀麵或者刀削麵的那種,麵湯上撒著嫩綠的蔥花,有五塊牛腱子肉,北方人可能比較喜歡這寬厚的麵條,但是我南方口味習慣了,除了筋道以外,不喜歡類似刀削麵那種貨色,吃了兩口就不想吃了,不過牛肉入口還是相當嫩爛,不柴不膩,湯頭甘甜,確實有點特色。桌上壓著一張列印的菜牌,發現還有紅油水餃,我想店主應該是北方的外省人,面不貴,一大碗160塊臺幣。臨走才發現樓梯口還有不限量的酸菜,可惜沒人提醒,不然一碗下去,應該開胃的很。

雖然堂食的所在位於地下一層,也沒有出現如大陸的紙巾滿地和異味難聞的慘狀,空調也夠強勁,室內雖然簡樸,依然衛生乾淨。這也是咱們中國人無法比擬的,想到這,我記起第一次去臺灣,我問高雄的朋友,說原來臺灣的在地人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的,他告訴我一件事,日據時代,為了監督民眾隨地吐痰,到處都有日本憲兵,手拎長鞭,看到不雅景象就揮鞭上前,老百姓慢慢就改好變成現在的文明習慣,我半信半疑,但想,真若如此,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在臺灣眾多地方特色飲食中,牛肉麵算是極具代表性的民間美食,走在街頭巷尾也時常看見牛肉麵店的身影。連續舉辦多屆的臺北牛肉麵節不停挖掘藏在民間的極品美味牛肉麵,雖然牛肉麵看著簡單一碗,但是牛肉本身營養低脂肪,麵條要求筋道Q彈,湯頭要濃郁而不油膩,這都考驗店家功力和堅持,牛肉麵也是個活生生的人文符號,它離我們很近。

再過兩天就要離開臺灣了,我不禁又在私下請教導遊大姐,除了林東芳外,還有哪家值得去的牛肉麵,導遊大姐告訴我還有一家清燉牛肉麵店叫史記,雖然也是清燉但是跟林東芳絕然不同,類似清真味道,讓我可以一試。其實這家麵店就在臺北中山區民生東路二段60號,從地圖看離我們當時住的松江路253號的雀客旅館不是太遠,步行應不超過15分鐘。打定主意後,9號下午在松山菸廠改建的文創園區結束參觀後,我特意在旁邊的松山誠品書店逛了許久,當感到些許餓意的時候,我忙帶著買好的FRAME和其他室內設計雜誌,打車直奔史記正宗牛肉麵。

不知道是因為臺北史記牛肉麵很知名還是遇到的司機都是喜歡吃麵的兄弟,一說史記,司機都說知道。路上聽司機介紹原先他也做餐飲行業,後來經營失敗改做計程車司機,他向我推薦最好吃的牛肉麵在新竹,如果不是因為即將離開臺灣,我想我還真會記下地址,以求證一二。史記牛肉麵就在民生東路上,門口有塊毛筆書法寫的招牌“史記正宗牛肉麵”,落款是高維泰,後來才知道高先生是陝西乾縣人氏,早年從軍,後隨蔣公來臺,退伍後轉入教育界,以教書寫作為樂。雖然如此,那一手字確實看得出功力不凡。牛肉麵店隔壁是史記精緻鴛鴦鍋,聽司機介紹這是史記牛肉麵老闆兒子所開(後來離開發現兩家應該共用廚房共用牛肉,樸素的共享平臺思維),。

史記牛肉麵館比我去過的林東芳和老熊牛肉麵要顯得古色古香,門廳寬敞,吃麵座位舒適不擁擠,細看桌椅均為明式實木傢俱,雖然看的出開店年頭不短,但是骨子裡透出舊式大戶人家的架勢。廚房一如其他麵店一樣敞亮可視,櫃檯上擺滿一圈自家做的辣豆腐乳,礙於喉嚨初愈,不然真想狠狠的嘗幾塊試下味道。麵館進門有媒體報紙的剪報,想來應有不少名人光顧過,四周牆壁2個亞克力板寫著菜牌,間或空牆壁上幾張紅紙用毛筆寫的臨時性菜式內容,有牛腱子肉+豆乾小菜拼盤,雪花牛肉麵等等,廣告之餘,又不失文雅,確實豐儉由人。

來之前看介紹史記清湯牛肉麵裡不是臺北牛肉麵店常見的大塊厚牛肉,只有幾片薄牛肉相對分量較少,所以我除點了碗清燉牛肉麵,另外叫了雪菜肉末、豆乾拌牛腱肉和冰糖豬腳三個小菜。在等店小二上面的空檔,我邊吃小菜邊觀察四周,雖然晚上八點過二十分,已然不是晚飯時間,店內雖然不用等位,但還是陸續有客人上門來。福斯點評上不知道哪些殺千刀的推薦豬腳,等我夾入口中,才覺肉質軟糯,抑或有豬臊味,吃了一塊,其餘作罷;滷的牛腱子肉也是口味偏重,其實過鹹,堵心堵口,胃口大受影響;幸好雪菜肉末爽口入味。等我抬頭髮現廚房壁櫥放滿紅酒啤酒,恍然大悟,這重口味的葷菜也許就是來配酒的,吃麵也許就好點些花幹、雪菜、酸豆角才麻吉。

等到清燉牛肉麵上桌,發現跟其他吃過的牛肉麵湯色截然不同,史記清燉湯色奶白,雖不像林東芳的醬黑,也比老熊家的湯濃。史記的牛肉麵細幼,跟大陸蘭州拉麵的毛細差不多,我猜想店東難道是西北人士。麵湯裡牛肉是薄薄的五片,井然有序的層層疊疊,旁邊翠綠的蔥花點綴,當我一邊暗罵店家小氣摳門一邊挾著牛肉入口,才發現牛肉韌軟適中入口即化,讓人想起上次日本旅遊時導遊推薦吃的日本和牛,不禁暗挑大拇指,等到再喝牛肉湯的時候,湯頭滋味甘甜不忍停下來,渾身洋溢著說不出的滿足感。跟其他麵店不同,這裡加湯每次70臺幣。

結賬完,才發現史記一碗清燉面要220塊臺幣,算是三家牛肉麵裡最貴的。

無論八德路的林東芳、牯嶺街口的老熊還是民生東路的史記,拉拉扯扯讓我寫了這麼

多,我想既不是撒滿蔥花的湯頭,又或入口即化的牛肉,也不是Q彈筋道的麵條,而是深深印記在我記憶中卻又回不去的兒時鄉愁。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一文讀懂!iOS系統元件的設計規範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