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發展速度很快,在主流電商獲客成本提升、流量轉化率降低時,是一個各平臺紛紛轉戰的方向。經過幾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拼團、內容、分銷三種典型模式。
隨著巨頭和資本不斷加持,社交電商的激情被徹底點燃,在眾多產業紛紛湧入賽道之後,一些獨角獸企業和上市品牌也隨之誕生。
最知名的就是去年上市的拼多多,它的核心邏輯就是基於微信社交流量生態,通過拼團這種遊戲化的形式匹配被淘寶、京東淘汰的低端供應鏈和之前被忽視的低消費人群,開啟了下沉市場的崛起。
還有小紅書這樣的以UGC為依託,沉澱社群與口碑,同時引入大量kol的內容型種草社群電商。
不過這裡要分析的是另外一種以雲集、貝店為代表的,圍繞社群設計一套榮譽和利益驅動的店主層級體系帶動社群KOL分銷的模式,自稱“自購省錢,分享賺錢”,這裡主要是從實操層面來思考。
分銷型社交電商平臺的迭代過程:
重點是先社群流量增長,再供應鏈擴張,接下來是使用者、貨品、營銷精細化運營。
一、分銷型社交電商平臺的核心價值:
在於社群網路效應和人貨場效率創新。
“人”——從使用者層面看:穩定的社群網路結構,隨著使用者數量、使用者價值提升,形成網路效應。“人”的效率提升在於需求聚集效率和挖掘效率。
“貨”——從貨品層面看:平臺是定位於以媽媽為主的家庭消費需求的。打造源頭供應鏈降低流通成本,貨品規劃上橫向豐富商品品類可以儘可能的滿足消費場景,一站式購物提升使用者體驗;縱向精選商品可以降低使用者決策成本,同時可以集中規模降低價值鏈條成本,為使用者提供更低價的商品,在貨品端形成競爭力。“貨”的效率提升在於源頭供應鏈縮短商品流通鏈路和實現供應鏈的半“市場性”。
“場”——運營層面:依靠社群kol分銷可以低成本獲取流量,可以規模化聚集需求,降低營銷成本。同時,付費會員制的存在可以增加使用者黏性和消費頻次,這一優勢又會反哺到貨品的競爭力上形成良性迴圈。“場”的效率提升在於資訊流的高效性和體驗性結合,半“大規模定製化營銷”(撬動會員運營)。
二、分銷型社交電商平臺的迭代過程:
從使用者端和貨品供應鏈兩條線索去看發展的變化:
第一階段:平臺發展初期最需要的是快速低成本規模化的獲取流量,這個時候核心的服務物件是店主,是能幫平臺邀約增長使用者的人。
整個店主機制、管道收益、邀約獎勵,對於店主來說都是紅利期,初期就是靠著高額獎勵機制、品類豐富、商品無需囤貨等優勢成建制的獲取微商使用者作為種子使用者。
這時貨品結構上,從食品生鮮、居家紙品、母嬰這些家庭高頻剛需的品類中切入,前臺精選高性價比單品特賣,開始進行爆款運營帶動社群節奏幫助店主賣貨。
這一階段重點是讓種子店主賺到錢,這批原本就是帶貨分銷強的人在獎勵的刺激下為平臺增長流量,帶動業務的增長。
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重心是供應鏈的擴張,橫向擴充品類,縱向引入核心品牌和單品。
前期獲取的使用者需要更豐富的商品來滿足更多的消費需求,這個時候服務物件側重於消費者(這裡的消費者是角色,店主自購也是消費者)。店主的收入中逐漸減少管道收益和其它獎勵,重點在於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一方面品類豐富可以實現一站式購物,另一方面精選的單品和品牌可以降低決策成本,同時也可以獲得更低的價格。這個時候的邏輯是消費者認可這個平臺經常來買,然後店主才能賺到錢。
這一階段靠貨品供應鏈的擴張帶動業務的增長。
第三階段:經過兩輪爆發式的增長,業務會開始進入疲勞期,需要更深度的使用者運營、商品精選、互動性更強的營銷玩法,以此來提升使用者價值帶來業務的持續增長。
店主的收入結構會不斷調整,收入門檻會提高,管道收益降低,部分店主因此會逐漸沒有了邀約賣貨的能力和意願,如果在之前的購買中認可平臺的商品會轉為自購使用者。
同時,對於店主的培訓也會隨著不斷地探索沉澱更加系統,優秀店主經驗共享會促使整個社群店主能力的提升,對於後續的邀約賣貨更有章法套路。貨品前臺需要更好的極致精選,底層做好貨品逆向管控,不斷淘汰沒有競爭力的商家。更多地結合社群互動性玩法帶動分享,通過社群KOL聚集需求提高議價能力。
平臺的整個發展過程就是平臺在與店主和供應商的利益博弈中,管理和增長使用者的需求,增長會員數量和品質,擴大kol驅動的社群網路,打造自身優勢供應鏈的一個過程。
最終是要提升自己的使用者價值:
極致價效比好貨和好的購物體驗,一定的賺錢可能性。使用者價值的提升又會吸引更多使用者,建立以高頻復購愛分享為核心的使用者基礎正迴圈,實現業務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