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歐洲電影正在衰敗。
曾幾何時歐洲電影負責藝術,美國電影負責技術,然而在美國電影逐漸獨霸全球的境遇之下,歐洲電影卻越來越似在夾縫中求生存。
隨著那些電影大師們的“漸漸隕落”,曾經輝煌的歐洲“巨匠電影”早已遠去。全球經濟不景氣,人們疲於生計,再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以及耐心去品味歐洲電影中那些深度思考與細膩情感。快節奏生活,沒有多少人願意承受歐洲電影之重。
不過歐洲電影也嘗試過去改變,去迎合主流的商業大片,然而一些獨有的氣質完全寫進了歐洲電影人的血液裡,似乎一賺到錢就又開始挖空心思去探求電影藝術。追根究底,還是沒有錢來拍他們想拍的電影,請不起大牌演員,沒有精緻的服化道加持,沒有有效的推廣宣傳,賺不到足夠的錢,成為了惡性迴圈。
然而在這個大環境中,仍舊有一些導演逆流而上,比如多納斯馬爾克,或許大家對這個名字很陌生,但是提起他12年前勇奪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處女座《竊聽風暴》,或許各位能夠有一些印象。
12年後他帶來了另一部與政治息息相關的電影《無主之作》來了,區別於之前的《竊聽風暴》,《無主之作》最大限度上的保留了冷靜與剋制,淡化衝突。
《無主之作》這部電影有三個小時,但是我們看下來並不會覺得很長,電影明面上是關於格哈德·裡希特的傳記篇,但是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格哈德·裡希特只不過是串起所有故事的一條線索而已,他完全可以是一個真實名叫庫爾特的人,只是因為這些故事恰好發生在了他身上,讓導演多納斯馬爾克找到了一個可以“借題發揮”的契機。
所以這部電影是一個橫跨納粹德國、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三個完全不同的時空,分別是直視真實之美、找尋自我之美、審視藝術之美的故事。
01直視真實之美“伊麗莎白”這個人物符號代表了直視真實之美。
當小姨伊麗莎白敲下的那個被她稱之為世界的公式高音,其中蘊藏了世間所有的力量,就如同之前她希望所有大巴為她同時按下喇叭,是一種既真實又自我的情感滿足。如果說成年後的庫爾特用繪畫來表現自我,而小姨伊麗莎白則是通過聲音。若是她沒有生錯年代,或許也會成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家。
當電影中情感充沛、敏感細膩的伊麗莎白被一步步迫害,最終死去,確實挺令觀眾嘆惋,因為她在這部電影中善於發現真實、發現美好,更何況她本身就是作為“美”而存在。
公車上的庫爾特伏在伊麗莎白胸前,女性美好的特質吸引了庫爾特,這是一種絕對純粹、絕對真實的異性之美的啟蒙。而伊麗莎白在眾人群中被選中給首領獻花,本身也是因為她的美。
而這個本應是德意志民族“美”的典型最終卻被所謂種族優化政策所淘汰,實在是諷刺。導演也通過小姨伊麗莎白的人生經歷側面反映了納粹對於美的扼殺,也對應著之前墮落藝術展中納粹極盡所能的詆譭現代藝術。
伴隨著納粹德國的消亡,成年後的庫爾特認識了另一個“伊麗莎白”。導演安排艾麗這個角色的出現,並不是單單作為庫爾特的妻子豐富了他的感情線而已,同名的艾麗更像是一種美的延續,定義著電影中暗指的“美”。
如同小姨伊麗莎白裸露的身體,艾麗在電影中也有大量的裸戲。
庫爾特撫摸著艾麗的身體對她說:“你是如此之美,讓人感覺到一絲不那麼浪漫”;
而之後,當庫爾特服從於體制之內,完成上級交代的壁畫時,她再也沒有誇過艾麗的美,甚至對她沒有了慾望,就如同他找不到真實的自我;
不過當庫爾特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通過藝術表達了真實的自我,體會到了藝術之美,他讚揚這從樓梯上款款而來的艾麗,併為她畫了一幅畫。童年的庫爾特畫下了第一張畫,是裸體的小姨,和艾麗那張畫很像。
小姨伊麗莎白就像他的啟蒙者,教他直視最真實的美,庫爾特或許中途迷失了但他從不曾忘記,就像伊麗莎白曾經對他說過的:“不要把目光移開”。
02找尋自我之美關於真實的自我,電影中也有許多的體現。
小姨伊麗莎白因為表達了真實的自我,最後慘死在毒氣室內;
庫爾特的父親因為無法面對真實的自我,選擇自縊在閣樓之上;
齊班德教授為了掩飾自己曾經的罪惡,一生都在逃避真實的自我;
而維頓教授在經歷了生生死死之後,學會了如何審視自我;
庫爾特受到了維頓的啟發,將他童年有意模糊的畫面呈現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面對自己。
有時候隨機的排列,看似無序,看似荒誕的表現,恰恰是因為有了存在的意義而變得真實。因為真實而變得美好,這就是藝術的美好。
同時,電影中庫爾特有兩位恩師,一位是東德時期的霍斯特教授,一位是西德時期的維頓教授。我們無從考究霍斯特教授的原型是誰,但是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任教的維頓教授則是大名鼎鼎的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
電影中這兩位老師的角色是明顯的性格對照。霍斯特教授認為,作為藝術家應該服從於主流意識,放棄自我表達。而維頓教授則認為,作為藝術家應該摒棄一切主流意識,只追尋藝術,做到我思故我在,用心表達自我,只有自由的藝術家,才能創造出最好的藝術品。
03審視藝術之美《無主之作》這部電影因為在電影中表現了納粹,卻破天荒的沒有表現其極端的暴行,以及給予合理的審判,最終被德國輿論打壓,被柏林電影節拒絕。
導演在這部電影中對於三種不同社會意識形態,也只是從藝術的角度客觀的審視而已,並沒有聲勢浩大的表現時代動盪。
小姨被抓走的時候,庫爾特沉默接受;父親死的時候,庫爾特沉默接受;胎兒流產的時候,庫爾特沉默接受;而當他被維頓否定的時候,他卻燒掉了自己所有的畫。就如同前文所說,這並不是一部絕對意義上的傳記電影,主角們並沒有因為自身的遭遇而過於戲劇化的的表達。
因為,在《無主之作》這部電影中,主角不是格哈德·裡希特,而是藝術。
作為這樣一部商業電影,導演放棄了很多商業電影中慣用製造衝突的戲碼,這是一部沒有揭發醜惡,沒有伸張正義,沒有反抗壓迫,沒有最後一分鐘營救的電影。所有的一切,都是殘忍平淡的擷取。
導演也儘自己所能的展現時代片段,就像一段只是被自己稍加處理的片段,從而出去與這部電影的聯絡。其實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一部“無主之作”。
總之,《無主之作》將時代的脈絡、個體的成長、命運的湧動與情感的流淌結合在一起,混合提煉出了世界上最真實的美呈現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