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絕代豔后》,可以看成是茨威格小說《斷頭王后》的影視化。
《絕代豔后》講的是法國大革命期間,被推上斷頭臺的王后瑪麗·安託內瓦特的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人物,又有茨威格的《斷頭王后》在前,在故事情節上,基本沒有什麼創新。
電影根據時間線,從王后嫁入皇宮,一直到巴士底獄被攻破,國王一家搬離凡爾賽,電影結束。
這部電影,比較細節化的呈現了真實的瑪麗·安託內瓦特,瑪麗的經歷、瑪麗的愛好、性格、婚姻狀況、宮廷禮儀等等。
一、美輪美奐的洛可可服裝秀比起故事劇情,本劇最吸引人的,還是像看秀場一樣的洛可可服裝展。
《絕代豔后》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正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服飾設計,非常好的展現了瑪麗的凡爾賽時尚,特麗雅濃的田園。
茨維格給瑪麗的其中一個定義就是,洛可可皇后。
這種誕生在法國路易十五時代的時尚風格,沒有被孫子路易十六繼承,卻被來自奧地利的王后所鍾愛。
洛可可風格的衣服、建築,華麗、細膩、輕巧,是無所事事的貴族才能每天研究穿戴的服飾。而在凡爾賽,瑪麗是最無聊的一個。
十八歲那年,她登上王后寶座,重權在握,財富在手,卻又對政治,對權力毫無興趣,丈夫性無能,沒有一個孩子供她釋放母愛,每天有大把的時間供她消遣。
除了尋歡作樂,她還能做什麼呢?
瑪麗·安託瓦內特,當上王后才三個月,就立即成了凡爾賽時尚界的寵兒,引領一切服飾和髮飾的時尚。
作為太子妃階段尚且不說,當上王后以後,她仍然對政治毫無興趣,每天在各種假面舞會、劇院、商鋪、私人賭場穿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服飾和髮飾是她的第一要務。
如果某天有一個重要的儀式,這一天的清晨,她的第一內廷女侍會躬身送上一本書,書中用別針把衣櫥中存放的所有服裝的衣料花樣都別在上面。瑪麗·安託瓦內特得做出決定,今天她想穿哪件禮服。
選擇穿哪件衣服,是個艱難的決定,因為選擇面太大了。
每個季節都規定要製作十二套嶄新的國事盛裝,十二套夢幻盛裝,十二套典禮盛裝,其他上百套每年都要新添置的衣裳根本不算在內。
所以,每天光考慮穿那件衣服,也許都要花掉她一個小時的時間。
瑪麗熱衷於引領時尚,她會固定每週兩次單獨接見她的首席女裁縫貝爾丹,她們會一起商談,推出一個新的時尚。
每天,她的專屬髮型師萊昂納德,都會乘坐六匹馬拉的馬車,從巴黎前往凡爾賽,給她定製髮型。
她的髮型也是相當精妙,髮型師會在頭髮上建造出果園、花園、房屋、舟船。
當然,這些細節都沒有通過語言展現出來。
瑪麗嫁到凡爾賽七年後,國王與王后終於成功圓房,瑪麗生了一個女兒。
這時,瑪麗22歲,經過尋歡作樂、無所事事的七年,瑪麗逐漸感到疲憊,女兒的到來,讓她有所變化。
路易十六把一所小小的特麗雅儂賜給她,從那時候起,瑪麗就住進了特麗雅濃,就像她愛時尚一樣,開始極盡所能的裝飾著特麗雅儂。
特麗雅儂是一座小型的夏宮,總共也就是七八個房間,位於在眾多花園的一片蒼翠茵綠之中,完全處於偏遠地帶,卻又挨近凡爾賽宮。
靠近凡爾賽,卻又遠離凡爾賽。
王后將其當成一個心靈避難所一樣的地方,將其裝飾的溫馨柔和,明朗淡雅,內斂含蓄。
在特麗雅濃,瑪麗享受著鄉間田園的自由和恬靜,她帶著她的女友,她的女兒,養雞養鴨,餵養,喝剛剛擠出來的羊奶,讓女兒那嬌嫩的小手,撿起還粘著雞毛的溫熱的雞蛋。
整部電影在服裝設計上,非常好的呈現了法國大革命前,那種頹靡又浮華的生活。
二、按照時間線索推進的故事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記錄片,按照時間線索,“真實”的呈現了瑪麗的一生。
瑪麗的一生,重大事件其實並不多,茨威格在《斷頭王后》的結尾,列了一個她的年表,重大事件很少。
1766年,為政治上的需求,法國王室正式向11歲的瑪麗·安託瓦內特公主求婚。
1770年,14歲的瑪麗,作為路易十五的孫媳,王儲路易·奧古斯特·德·波旁的妻子,正式踏入凡爾賽皇宮。
1772年,波蘭被瓜分,而瑪麗卻沉浸在每天的玩樂中。並不知道這些國家大事,就算特使跟她講,她也沒心思聽,不能注意分析。
1774年,路易十五駕崩,路易十六即位。
從1770年到1774年的四年間,瑪麗作為太子妃,還沒有實際掌握大權,權利掌握在路易十五手中,瑪麗需要倚靠國王路易十五的寵愛,否則法奧同盟就會面臨瓦解。
年老的路易十五,最後一任情婦是杜巴麗夫人,和前一任情婦蓬帕杜夫人相比,這位情婦的經歷著實不堪。
她作為一個私生女出生在一個小家庭裡,15歲時,就在巴黎骯髒的街頭兜售小飾品,是否也曾兜售過自己,就不為人知了。
做了各式各樣的工作後,她認識了皮條客杜巴麗,這個人讓她做了巴黎上流社會的高階妓女。
後來她認識了路易十五,路易十五想辦法給她弄了爵位,嚴格按照規矩當作陌生的貴婦介紹,在宮中加以引見,“改變了”她的出身,讓她住進凡爾賽宮,有時他們也在特麗雅濃廝混。
瑪麗·安託瓦內特非常看不起這個女人,連續四年之久,她只在被迫的時候,跟她說了一句話。
這就是影片中的那句,“今天,凡爾賽人挺多”。
這件事,是瑪麗無聊日常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路易十五死後,杜巴麗也退出了瑪麗的生活。
瑪麗是劇院的常客,在登上後位之前,雖然是凡爾賽爵位最高的女性,實際上被杜巴麗壓了一籌,她期望將自己的意志,加在巴黎所有人身上。
維也納的音樂大師格魯克完成了他的歌劇《伊菲蓋妮》,想在巴黎上映,大師的成功也是宮廷的光榮,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皇、考尼茨、約瑟夫二世皇帝,都期待太子妃能為大師掃平道路。
宮廷樂師先生們宣稱這出歌劇“無法上演”,瑪麗·安託瓦內特立即迫使有關方面,接受這出歌劇,馬上開始排練,給予他所有支援。
上映的那天,她把整個宮廷都拖來觀賞這次首演,她的丈夫,她的小叔子,弟媳婦。
瑪麗還在每一首詠歎調唱完之後,就從她的包廂裡特意鼓起掌來,出於禮貌,她的小叔子們、弟媳婦們和整個宮廷顯貴也都跟著使勁鼓掌。
這是瑪麗的勝利,雖然當時她還沒有成為王后,卻已經征服了巴黎。
1774年,路易十五駕崩,路易十六即位。
加冕登基,對這對夫婦而言,只意味著,他們能更加無拘無束的玩樂而已。
瑪麗沉迷賭博,路易每天按時睡覺,早起打獵。
他們仍舊沒有孩子,這是個很大的問題,王后20歲了,越來越漂亮,有各種各樣風度翩翩,滿口甜言的男人在誘惑她。
為了奧法同盟,瑪麗的哥哥約瑟夫二世來到凡爾賽,說服路易十五,做了一個男性生殖手術。
1778年,瑪麗的長女出生,瑪麗迎來了人生的改變的時刻,而外界卻開始出現反對她的聲音。
兩小時的電影,故事講到這裡,已經過了一個半小時,所以後面的故事,都顯得非常匆忙。
瑪麗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男人,菲爾遜伯爵,也在匆忙的三十分鐘出現。
電影中瑪麗和菲爾遜伯爵發生了肉體關係,當然,實際上是否是在項鍊事件發生前,也未可知。
後半段的時間線,有一些混亂,比如,瑪麗的母親,奧地利女皇瑪利亞·特蕾西亞去世,是在1780年11月,項鍊事件是在1785年8月。
電影中將項鍊事件放在了女皇去世前,事實上,電影中關於項鍊事件,也是僅僅幾句帶過。
項鍊事件,代表著瑪麗權勢由盛轉衰,或者說,法國王室權利衰落的一個重要標誌,電影中卻一鏡帶過,甚至用王后思念菲爾遜代替,是很可惜的。
女皇去世後,1781年,第一王儲出生。
項鍊案件結束後,瑪麗的第三個孩子出生,不過這個孩子很快夭折。
1789年7月,巴士底獄被攻陷,一個月前,第一王儲也夭折了。
巴士底獄被攻陷後,憤怒的人們將國王一家從凡爾賽揪到巴黎,讓國王一家看看他們的國家和人民。
電影就在國王一家離開凡爾賽的馬車上,結束。
總體而言,不管是電影的情節還是,還是服飾設計,或者一些細節談話,都可以在茨威格的小說《斷頭王后》裡找到原句。
因此,如果看不進《斷頭王后》,基本上看完這部電影,也差不多對瑪麗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三、索菲亞·科波拉的滑鐵盧而《絕代豔后》卻給她引來一片噓聲。
索菲亞·科波拉是美中國人,演員們也都是美中國人,甚至還有黑人。
一個美中國人,怎麼能深刻理解法國的歷史,這是法中國人不能接受的一點。
事實上,即使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服飾設計獎,法中國人想必更加認可1956年的《法蘭西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
法國的這部電影,和《絕代豔后》差不多的時長,電影也是從王后嫁入凡爾賽開始,直到王后上斷頭臺為止,電影的內容更豐富,王后與菲爾遜之間的關係,也更清楚。
法國音樂劇《搖滾紅與黑》,正是用的搖滾音樂,來呈現一個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故事。
總體而言,《絕代豔后》作為一部審美電影,和歷史教育片,尚且是成功的。
而從故事的藝術性,人物塑造的個性上,個人認為法國1956版本塑造的更好。
與其說瑪麗是被人民推上斷頭臺,不如說是被歷史和國情推上絕路的。
而法國的《法蘭西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非常好的呈現了革命期間,人們對王后的情緒,王后遭遇的一切不不幸。以及在面對不幸時,她仍舊體面的保持著王后的風範。
電影塑造的王后,前期任性妄為,遭遇挫折後,用她的傲氣、倔強,絕不認輸,製成一件防水披風,對抗著潑在她身上的一切髒水、罵名。
茨維格大大的稱讚了苦難中重生的瑪麗,稱她是一位真正的王后。
只會玩的瑪麗,是不完整的瑪麗,而恰好《絕代豔后》只突出了瑪麗的美,任性,愚蠢,就戛然而止了。
科波拉的瑪麗,就輸在這裡,她的瑪麗,沒有認識過自己,就結束了。
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