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圖|電影《別讓我走》截圖

《別讓我走》是根據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說《莫失莫忘》改編的一部電影。

這是一部關於克隆人和器官捐贈的科幻電影,講述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發生在英格蘭鄉間的一所寄宿學校裡,三個學生的成長故事。

看懂這部影片,就能看懂“成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影片從一開始就進入一種讓人壓抑的悲涼氛圍中。

凱西隔著玻璃窗與手術室裡的戀人湯米相望,湯米躺在手術檯上,正準備做“捐獻”手術。

從他身上的疤痕看來,此前他已經做過幾次這樣的手術,而從他絕望與無奈的眼神看來,這很可能是最後一次了。

01 你們懂,卻也不懂

鏡頭一下子拉回他們的童年時代。

在鄉村深處,一所名叫“黑爾舍姆”的寄宿學校,那裡有一群看似普通的孩子,他們從小就接受特殊教育和對待,每天有標準的營養食物,每週有嚴格的身體檢查。

他們從小就被灌輸獨有的常識,被告知既定的命運軌跡。

善良的凱西與驕橫的露絲是形影不離的閨蜜,凱西又格外注意湯米這位常被欺負的男生,於是三人漸漸成為好朋友。

三人的感情走向其實很簡單,凱西與湯米情愫剛起,卻被露絲橫刀奪愛,軟弱的湯米又不懂拒絕,好在最後露絲在生命盡頭終於悔悟,把愛還給好友。

這部影片的主要內容並不在情感的糾葛上,而在於三人在成長曆程中不斷探索,漸漸發現校園藏著許多祕密,在他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和所經歷的美好回憶裡,原來處處都藏著駭人的“設計”。

在校園“黑爾舍姆”的童年時期,有一位導師叫露西小姐,她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漸漸心生憐憫,不忍心看這些孩子被矇蔽在鼓裡。

終於有一天,她在課堂上把實情對孩子們說了出來,她說:

“問題在於,你們懂,卻也不懂。你們接受過教育,但卻沒有一個人真的明白。你們幻想過的每一種未來,你們之中都沒有人會有,除了按照預設好的方式活下去以外,你們別無選擇。你們會長大成人,但那過程很短暫,等到漸漸成熟,甚至步入中年之前,你們就會開始捐獻重要器官。這就是你們存在的價值,也許在第三次或是第四次捐獻的時候,你們短暫的生命就將終結。”

上完這堂課之後,露西小姐就因為“言論不當”而被學校開除了。

然而可悲的是,孩子們只是覺得氛圍有點沉重,而對於露西小姐所說的“事實”,他們卻並不以為意,因為那些他們都“早就已經學過了”。

學生們從小就被教育,他們是克隆人,與外界的人不同,為了將來“捐獻”,他們要保持健康,遠離各種危害健康的飲食與習慣,以及避免生病等等。

這一切“事實”他們都“懂”,由於從小被灌輸這樣的觀念,因此都覺得這樣的命運對他們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什麼值得說的。

然而他們又都“不懂”,不懂這些對一個生命來說意味著什麼,不懂這一切在他們的生命中又隱藏著怎樣的意義。

他們知道一切,但又不知道一切。他們被告知了一切,但又被隱瞞了一切。

這不正是我們在童年時期所共有的經歷嗎?

在生命的最初,每個人對自己生活空間以外的那個大千世界的了解,都只是從一些隻言片語中獲取一點點資訊而已。

然而,對於那些資訊實際的意義,當時懵懂的我們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理解。

這就正如小時候在語文課堂上學了古詩,把“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鋤禾日當午,粒粒皆辛苦”,還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詩句背誦得朗朗上口。

每一個字都認識,閱讀理解也滿分,而我們卻幾乎沒有理解詩句中的真正含義,更不理解它們所表達的對於生活的真正意義。

網路流行著的一句話跟這一點很契合:

“懂得了那麼多道理,仍過不好這一生。”

這個“懂得”就跟電影裡面那些克隆孩子們的“知道”一樣,都只是表面上看見了、懂得了和知道了而已

事實上那些道理作用在一個人身上所呈現的真正意義,我們其實是一無所知的。

對於那些道理,我們同樣是“都懂,又都不懂”,因此沒能過好這一生,也就太正常了。

02 終於懂了,卻發現跟當初所想的完全不一樣

影片的中段,孩子們從“黑爾舍姆”畢業,被安排到一個農莊生活,等待“捐獻”前的身體成熟。

在那裡,他們接觸到從其他學校來的前輩,也一點一滴地對真實的世界有所了解,有機會看到真正的人類是怎樣生活與工作的。

有一天,一對情侶從外頭回來,聲稱在外面看到露絲複製的“原型”。

幾個年輕人去到鎮上,激動地隔著玻璃窗往一個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裡張望。他們看見那個婦女的身份,就跟露絲平時幻想的未來一模一樣。

然而,最後他們沮喪地發現,那個婦女根本不是露絲的“原型”。

那時露絲憤怒地說了一段特別讓人心疼的話,她說:

“我們都心知肚明,如果你想去找原型,就得去那些齷齪的地方找,你得去垃圾堆裡翻,去陰溝裡找,那才是我們這些人的出生之地。”

哪怕露絲平時再怎麼驕橫與不服輸,隨著成長過程中一點一滴的認知升級,她也漸漸對自己的出身有了與從前不再一樣的解讀。

越長大,這個解讀只會越灰暗,其他夥伴也如此,而我們其實也一樣。

曾經,我們寫得最多的作文題目是:“你的理想是什麼?”

那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將來就真的能夠成為理想中的人,或者哪怕不是那樣的人,但只要是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就一定能夠成為。

然而,隨著成長認知的升級,我們的認知一步步接近現實,也一步步看清自己與理想之間的距離,漸漸地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最後不知道是對自己妥協還是對現實妥協。

反正我們妥協了,不再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也不再對“夢想”有所期盼,以至於很多人一談起夢想就會被批判“幼稚”。

當我們終於很不容易地對真實的世界有所了解的時候,卻發現它與自己當初所想的大相徑庭,甚至完全不一樣。

這是成長過程中很難避免的一種“痛”。

03 再艱難,也要在夾縫中尋找夢想和希望

影片越接近尾聲,希望越大,幻想破滅所帶來的壓抑也越沉重。

有一個不成文的傳言,說只要真心相愛的情侶能夠拿出證據,就能申請延期“捐獻”,多過三年自由的日子。

僅僅是三年,他們也心滿意足了。

然而結局卻連那三年也不如他們所願。

那個傳言是假的,根本沒有什麼延期,他們既定的命運是怎樣的就得怎樣安排,誰也不能倖免。

最後就出現影片開頭的那一幕,湯米在最後一次“捐獻”中如期結束生命。

很多人看完影片之後都問,為什麼他們不反抗或者逃跑?

其實不是她們不反抗,而是他們不知道要反抗。

她們從小就被這樣教育,被灌輸這樣的觀念,不管是善良的凱西,軟弱的湯米,還是不服輸的露絲,都從不質疑被剝奪的人生,從不反抗生來的宿命。

這種東方式的隱忍和“認命”,或許從原著作者石黑一雄所說的一段話中能夠得到一些理解,他說:

“我認為人們無論承受怎樣的痛苦,無論遭遇怎樣的悲慘經歷,無論如何不自由,都會在命運的夾縫中求生,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人們不懈奮鬥,努力在如此狹小的生存空間內尋找夢想和希望。這類人始終比那些破壞體制、實施叛亂的人更令我感興趣。”

長大成人後的我們,不正是如此既認命又不認輸地匍匐前行著的嗎?

哪怕生活際遇再不如意,承受的打擊再大,我們最後都不得不全盤接受,再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重新出發。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還說不上夢想和希望,但至少對生活的期盼還是斬不斷的,人們仍然渴望衝破困境,去找到一種美好安寧的生活。

結語

看完這部影片,不得不感慨,真實的社會比童年時想象的要殘酷很多,也令人無奈。

隨著我們的成長,世界的真相一點點在眼前展開,這個過程往往令人感到無奈和打擊。

然而再痛,我們還是要這樣長大。

只有真正成長過來,才有可能找到與真實世界共處的連結,也才能從中看到,殘酷的現實世界其實也不缺乏美好的東西,每個人在生命中,仍然都有值得追求的夢想和希望。

這是成長在讓我們痛過之後,留給我們的一絲慰藉。

(完)

作者簡介:大和沐風,工科出身,以成為一個工作狂為理想的極簡主義者、環保主義者。喜愛薄荷,沉迷旅行,專注自虐,追求自由,至死都是十七歲。

最新評論
  • 1 #

    莫名好傷感,莫名想到2008年迷上了衛斯理的小說,瘋狂的看,後來突然就不看了,然後放棄了大公司按部就班的工作,轉行選了不到一半薪資的工作從頭開始,一直覺得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好,餘生,今天最年輕,所以總覺得,只要我還在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我就還沒老。不是有一句話說,廣場舞那麼難,老了怎麼辦呢

  • 2 #

    感覺很害怕唉……

  • 3 #

    又是為完成作業。一部電影不同角度去思考。

  • 4 #

    突然有一天,意識到自己怎麼也開始虛偽了———可以對著自己討厭的人微笑……原來只不過是自己真正長大了……

  • 5 #

    沒看過這部電影和小說。只是通過作者的兩篇文章簡單了解。感覺這些克隆人不能稱為真正的人,他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沒有自由的思想,甚至可能沒有人身自由。他們跟過去的奴隸沒什麼兩樣,只是奴隸主(即人類)的物品。人類如果為了自身的利益製造克隆人來滿足人類器官移植的需要,無疑是非常殘忍和冷酷的。

  • 6 #

    啊,看到了,內容不一樣既然大風這麼積極的介紹講解,哪天我心情不好一定得先把電影給看了

  • 7 #

    你知道我在等你嗎風少今夜又等了個寂寞我要去睡覺了明天要帶團出遠門決定攢攢再看每次還是忍不住看你的主頁

  • 8 #

    沒有陣痛就不是成長,跌跌撞撞與現實接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也避免不了的

  • 9 #

    咦?出現幻覺啦嘛?我前幾天難道沒看過這個介紹麼?有時間我一定要把這個電影找出來看一看。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吳亦凡當眾怒懟選手還甩臉色,但是這一次真不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