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報來襲,我有好多想寫的話題,但最近沒什麼時間,就簡單聊聊。
其實看到幾個自上而下的基金經理的二季報的時候,我是有點吃驚的,因為大家對市場的看法都變得謹慎起來。
第一個關注到的是張清華,雖然他今年業績不是特別好,但倉位降了很多:
上一次大幅降倉位是去年二季度,但隨後很快加上去了。他對後市的展望不可謂不悲觀:
短期國內外仍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國內的內生經濟動能仍不足,疫情仍有較大變數,海外高通脹與加息縮表的擔憂始終存在。考慮到市場的反彈幅度和未來的不確定性,組合隨著市場的反彈適當降低了倉位,同時結合市場變化,適當調整了持倉結構,維持一個相對中性的配置以應對未來可能的變化。
考慮到基本上沒有基金經理明晃晃看空,比較中性的看法,其實就是不看好。
第二個是交銀施羅德的沈楠,他曾是著名的賣方策略分析師,也是行業裡面不多見的自上而下選手。交銀主題優選也是大幅降低了股票倉位:
沈楠在季報沒有特別悲觀,主要的擔心是聯儲加息。
其實整個交銀系二季報倉位都有所降低,王崇管理的交銀新成長混合股票倉位從88.58%降低到80.04%,何帥的交銀優勢行業混合從79.60%降低到73.23%。我推測,這有可能是投委會的集體決策。
補一個何帥的季報觀點(我個人很喜歡他):
我們認為經濟層面的不確定性仍未完全消除,不少上市公司在經過二季度的低谷後,需要觀察下半年是否能夠重新迴歸較高的成長速度和預期。我們判斷這樣的公司和行業不會太多,所以我們將更聚焦結構性的機會。
第三個是馮漢傑,中加轉型動力的關注度其實不高,他是從今年一季度就開始降低倉位的,二季度還是維持比較低的倉位,表達了不太樂觀的看法,核心原因是:風險補償不夠。
馮漢傑的季報乾貨很多,體系就非常自上而下,兼有行業比較,做固收出身的基金經理確實是防守大師。
第四個是老將莫海波,他屬於是股票倉位是明升暗降,看上去倉位比一季報提高了,但季報說5月初把倉位提高到了90%,然後二季報披露的是87%,也就是6月應該是執行了一些減倉。
莫海波後續看好農林牧漁、軍工、地產,對相關行業有分析,大家可以自己去季報看下詳細的情況。
他說對於大盤指數不必過於悲觀,意思就是還是有點悲觀的?
第五個是袁宜,也是著名宏觀策略分析師出身,典型的自上而下風格。富國內部很少宣傳,他產品規模不大,外界關注度不夠,但我覺得專業的人還是要關注下他的,他的季報比某些自下而上梭哈賽道的賭棍還是強多了。
袁宜的季報不長,但很有意思:
很容易看出來,他一季度跌的時候加倉了,然後二季度反彈的過程中又減倉了。
第六個是過鈞,過大俠的季報不能多看,因為排版太辣雞了,看多了眼睛疼。
博時新收益比較剛,還加倉了:
不得不說過大俠的資產配置能力太強了,上半年保持高倉位運作,居然才跌了這麼點。
翻開季報,大篇幅都是債市,他現在最關注的是通脹問題,寫了很多。關於股票寫得不多:
權益市場可能會跑贏市場,但 2Q 後期較大幅度的反彈使得低垂的果實已被摘取,後期的表現將更依賴於公司和行業自身,自下而上可能是更好的投資策略。
第七個是李永興,這也是我每季度必追蹤的基金經理。
李永興這兩年都比較逆風,二季報倉位更換比較多,主要是加了一些地產和地產後週期股票,這一點跟蕭楠好像看法相反。
比較誠懇的一點是,他會告訴你為啥表現不好:持倉的地產銀行二季度沒咋漲,所以本季度跑輸了基準。
我個人感覺,這種倉位仍然是股災打法,類似前年老曹的持倉結構,給持有人的感覺是沒賺到什麼錢,但說實話,看看最大回撤,多少能理解一點。
比較遺憾的是,他季報中沒有透露任何後市的線索,熟悉的讀者應該知道,他前段時間曾經更新過觀點,擔憂新能源產業鏈的需求,提示了一下關注歐美和日本貿易逆差的變化。
總結表格如下:
上述基金經理都是市場上比較有代表性的自上而下風格,他們要麼減倉了,要麼持倉偏防守了。我真的很迷惑,你們是都準備要打股災了嗎?
怎麼看自上而下基金經理的觀點?自上而下一定比自下而上好嗎?
那為什麼不全部配置自上而下風格產品?那為什麼公募行業裡面自下而上才是主流?
拿袁宜舉例(我是持有人,此處不是推薦),他在2020年整體倉位都很低(一季度降了很多權益倉位,現金留了一半),看上去理應是錯失了當年的大漲,但問題是,基於當年疫情對於企業基本面的影響,很多基金經理確實本能會降低倉位。不過牛逼的是,他當年收益跑贏滬深300指數也跑贏同業,這就是功底。
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是:
自上而下的基金經理通常會看對,但也容易錯失收益,讓自下而上的基金經理掙到錢。自上而下更偏絕對收益,理念是少虧錢,而不是多掙錢。
在做組合配置的時候,自上而下基金經理可以當做衛星來配置,但底倉還是需要更加均衡的基金經理。
我再說下老基金經理今年的業績,尤其是自下而上的。
起因是看到一個網友發的吐槽朱少醒的截圖(注意,還是長期持有的基民):
我去看了下他最近的業績:
屬實是有點令人失望,不過你要是買了李元博,你會更失望,他今年最差的產品收益是-31.68%。
季報我就不貼了,朱老闆永遠是翻石頭,很多老基金經理也是永遠一套說辭,他們不知道現在大家都捲成什麼樣了。沒有針對朱老闆的意思,我現在非常不喜歡讀那種老氣橫秋的季報。
統計了一下我自己買過的老基金經理的業績,如下:
很多沒統計到的,是不在我視線之內的(一部分是真的不熟悉,一部分是真的太爛導致我完全不想關注),還有主攻固收的,就不統計了。
當然這個看得比較短,不能代表什麼。
怎麼對比,貼一下今年的平均收益:
滬深300指數今年以來-14.21%
中證800指數今年以來-14.29%
股票基金指數今年以來-11.95%
我其實把上述基金經理的季報都研究一遍了,基本上大家都沒寫出什麼新東西,給我的感覺是都在擺爛。今年以來傅老師(我的第一重倉)已經夠爛了,沒想到梁大師和畢姥爺還更爛,這個統計看得我非常心痛。
講真,我有考慮優化組合年齡結構的問題了,類似互聯網公司優化35歲以上的員工(開玩笑,這個不好笑)。市場這些年在變化,很多時候,資歷不一定代表能力,基金經理需要進化;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相信勤奮的新銳基金經理必將獲得屬於他們的阿爾法。
最後的最後,還是請大家多給老基金經理一些耐心,然後注意下半年的風險吧。
#2022年基金二季報#(風險提示:權益基金屬於高風險品種,投資需謹慎。本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 本人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人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定投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並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
投資者在投資基金之前,請仔細閱讀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在瞭解產品或者服務情況、聽取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理性判斷市場,根據自身的投資目標、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因素謹慎做出投資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資者基金投資的“買者自負”原則,在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後,基金運營狀況、基金份額上市交易價格波動與基金淨值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