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是竇太后的小兒子,她希望劉啟以後能傳位給他。劉啟是孝子,不敢違逆。怎知,侄子竇嬰竟強烈反對,竇太后心生不悅。而後不久,竇太后更是呼天搶地:“帝殺吾子!”
竇太后是漢文帝劉恆的皇后,一共生了1女2男:長女館陶公主、長子漢景帝劉啟、幼子梁孝王劉武。
劉武從小就倍受文帝夫婦寵愛,而竇太后更是誇張,時常提及:讓劉啟百年後,劉武繼承大統。
劉啟心裡自然是不願意的。竇太后疼惜自己的孩兒,劉啟又何嘗不是呢?但是,劉啟非常敬重竇太后,縱然心裡不樂意,卻也不敢當面違逆。
甚至有一次,在酒桌上,劉啟兩手一揮,立下豪言:“待我千秋萬歲後,我就把江山託付你!”劉武嘴上推辭著,心裡卻早已樂開了花。
他迫不及待地去找竇太后分享喜訊。
竇太后喜級而泣,她看著劉武,雙手撫摸著:“兒啊,母后終於寬心了!”
母 子倆擦拭著眼角的淚水,有了劉啟的親口承諾,心想總能萬無一失了。
然而,酒桌上的話往往都是不可信的。
後來,竇太后多次讓劉啟立劉武為儲君,劉啟卻總是藉故拖延。
正當劉啟對儲君一事焦頭爛額時,七國之亂髮生了。
起因是各地諸侯仗勢欺人,經常叫板於朝廷。時任劉啟太子時的老師,提議削藩,來維持朝廷的威嚴。
面對這一仗勢,起初,劉啟還是有些慌亂的。但很快,他便想到了應對的方法,並且還能剷除立劉武為儲君的威脅。
劉武所在的都城睢陽,異常堅固,且是重要的戰略位置。
而劉啟的計劃,可謂是一箭雙鵰。
一來,他要用劉武的實力拖住叛軍,讓他們鷸蚌相爭,劉啟坐收漁翁之利;二來,經此一戰,劉武實力必定大大削弱,即使以後竇太后再支持,他伺機叛亂奪位,也早已沒了資本。
果然,短短3個月,叛亂就被平息了。毫無疑問,劉武方死傷慘重。
但是,竇太后卻有些欣喜。
原本,竇太后支持立劉武為儲君,是出於對小兒子的寵愛,與祖制不符。可是現在卻不同了,劉武有平息叛亂之功,聲望也水漲船高。
竇太后索性一鼓作氣,對劉啟步步緊逼。
誰知,竇太后的侄子竇嬰這時站了出來,他不顧姑侄的顏面,據理力爭:兄傳弟,會造成手足殘殺,與江山社稷不穩。
竇太后自知理虧,所以也無從辯解。可竇嬰,她是記恨上了,此後,也無需他再來宮中請安。
就這樣,立劉武為儲君的事,暫且告了一段落。在竇嬰的支持下,劉啟兒子劉榮被立為了太子。
然而,劉榮的母親慄姬卻是一位頭髮長,見識短的庸婦。劉榮被立太子時,館陶公主想與她結好,卻被無情地回絕了。
館陶公主可是劉啟的長姐,平日裡就飛揚跋扈,現在慄姬居然不把她放在眼裡,她怎肯咽的下這口氣。
於是,館陶公主不停地在竇太后和劉啟旁邊吹耳邊風,毀謗慄姬心胸狹隘,沒有母儀天下的風範。
就這樣,過了3年,劉啟對慄姬也失望了,將她打入冷宮,而劉榮的太子之位也被廢了。
可沒成想,過了這麼些年,劉武對帝位仍是垂涎欲滴。他再次拉來竇太后撐腰,給劉啟施加壓力。
劉啟雖是萬人之上的皇帝,可對竇太后,他還是敢怒不敢言。
這一次,他找到了袁盎。
袁盎也是個很有才幹的人,又有三寸不爛之舌。竇太后聽他一席話,頓時毛骨悚然,從此,再不提立劉武為儲君。
那麼,袁盎究竟說了什麼呢?
他率領眾臣來找竇太后,他例舉5代之亂,同樣也是兄傳弟。可等弟坐上皇位後,弟之子不願交還兄之子,於是,雙方互不相讓,就這樣搶了5代,蕞後手足殘殺,血染王城。
聽到這,竇太后思緒萬千:如若是這種後果,她豈不成了千古罪人?
而袁盎這邊繼續不依不撓:“太后,這樣的結果,你承擔得起嗎?”
終於,竇太后放下了念想,不再執著立儲之事。
可劉武,也不是善茬。
一怒之下,他竟將袁盎為首的10幾位大臣全部刺殺了。此事壹夜之間,轟動全城。而且,幾乎人人都知道,此舉肯定是劉武乾的。
當然,劉啟也不例外,他怒火中燒,命人立馬徹查。果不其然,就查到了是劉武的人頭上。
竇太后知曉後,愛子心切,她如熱鍋上的螞蟻,口裡不停地念著:“皇帝要殺我兒子了!”
後來,劉武在旁人的勸諫下,主動交出行兇之人,自己又到皇宮負荊請罪。終於,在館陶公主和竇太后的求情下,劉啟原諒了劉武,4人相擁而泣。
至此,劉武爭帝的故事落下了帷幕。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
無論是竇太后、劉啟還是平民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人中龍鳳。
然而,任何東西都應取之有道。
竇太后一意孤行,若不是袁盎及時提點,怕是她泉下也無言面對漢室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