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北京時間7月26日為中伏。“加長版”的中伏即將臨門,大家準備好迎接“桑拿天”了嗎?

“夏有三伏,熱在中伏”,大暑節氣大部分時段與中伏重疊,使一年迎來了集中酷熱之時,地表熱量吸收多卻散發少,隨著熱量逐漸積累,高溫、高溼的天氣就像“蒸桑拿”一樣,上蒸下煮的天氣一天比一天悶熱。

對於莊稼漢來說,中伏不僅是熱的問題,或許更關注的是中伏天裡是晴還是雨,因為它們決定著糧食產量。

那麼,2022年何時進入中伏?中伏共有多少天?中伏期間是天晴高溫好還是陰雨天氣好?

一、中伏是怎樣推算的?

古人將10天干與12地支,雙方各取一個字,按照一定排列組合方式,形成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為止的60個甲子,並週而復始不斷循環,用來紀日、紀時、人事等。古人將其取名為“干支紀曆法”。

將干支紀曆法用來紀日,一個甲子就代表60天,其中包含了6個庚日,依次為: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相鄰兩個庚日間隔10天。

按照干支紀曆規定:夏至三庚入初伏,夏日四庚入中伏,立秋一庚入末伏,初伏和末伏均為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這裡的“庚”是10天干之一,幾庚即為第幾個“庚日”,比如,三庚就是第三個庚日。

由於初伏和末伏中間的時間為中伏,只有中伏的天數存在變數,即有些年份為10天,有些年份為20天。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是因為進入中伏後第10天不是立秋日,再加10天中的某一天才到立秋,這樣才能確定末伏的時間。

根據干支紀曆法,今年夏至為乙巳日,其後第四個庚日為庚辰日,期間經歷35天。同時,今年夏至的陽曆時間為6月21日。由此推算,2022年7月26日進入中伏。今年中伏後第10天即為8月5日,而要到8月7日才立秋,因此,今年中伏需要再加10天。

就是說,2022年的中伏共歷時20天,從7月16日開始到8月14日才結束。所以,有人說2022年中伏是“加長版”的中伏。其實,“加長版”中伏是主流。因為從近10年的統計情況看,除2012年、2014年的中伏只有10天以外,其餘年份均為20天。

中伏期間,我國上空被副熱帶高壓牢牢“鎖死”,盛行的下沉氣流促使地表熱量不斷積累,讓大部分地方除了炎熱還是炎熱,為此,不少人期盼中伏天裡多些下雨天才好。

但對莊稼生長髮育而言,中伏多雨並非好事!

二、“中伏雨堵門,寡婦早嫁人”

“上蒸下煮”的中伏天,大部分人或許對其十分討厭,但對莊稼作物來說卻是一年裡不可多得的窗口期,因為中伏時期正值我國一季稻拔節到抽穗、春玉米拔節到乳熟、春小麥抽穗到乳熟的生長階段,此時高溫、強日照是保證它們正常揚花、灌漿、乳熟的重要因素,是促進糧食豐產的關鍵。

如果中伏期間持續陰雨、氣溫較低,莊稼的生長積溫就難以保障,容易錯過莊稼灌漿乳熟的最佳機會,會造成莊稼籽粒不飽滿、空殼率較高,進而影響其產量和品質。

農諺“中伏雨堵門,寡婦早嫁人”,就是說如果中伏天持續降水,必然會導致氣溫回落、日照減少。此時陰雨天氣,不利於莊稼灌漿乳熟,尤其在靠天吃飯的年代裡,這無異於自然災害,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引起饑荒,即便是“寡婦”也只能逃難、再找嫁人,以解決肚子吃飯問題。

因此,“中伏雨漣漣,必定是荒年”“中伏雨堵門,寡婦早嫁人”“中伏雨不歇,盛夏要穿棉”等農諺表明,中伏期間宜晴高溫,不宜出現持續陰雨的天氣,不然就會影響莊稼收成。

三、“中伏大暑後,五穀或少收”

由於中伏期間正值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既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高溫,也需要足夠多的水分,以促進莊稼正常灌漿、乳熟。

古人認為,如果中伏出現在大暑節氣後,意味著酷熱天氣的持續時間會延長,這就容易出現伏旱情況,莊稼會因缺水而乾枯。

同時,還意味著立秋節令會提前到來,而早立秋即為天氣早轉涼,莊稼籽粒膨大的溫度窗口期變窄,如果期間再遇到持續的陰雨天氣,生長積溫就更加難以保障,糧食就有可能歉收。

因此,老輩人總結了“中伏大暑後,五穀或少收”的農諺,就是說如果某年的中伏出現在大暑後,預兆糧食可能會歉收,提醒農戶們要提前採取有關措施,以促進地裡的莊稼早灌漿、早乳熟,不宜等待其自然成熟,否則就可能會耽誤糧食的收成。

2022年大暑日為7月23日,而7月26日才入中伏。按照農諺的說法,今年剛好符合“中伏大暑後”,預兆糧食有可能歉收,需要農戶們提前採取應對措施。當然,不管怎麼說,都希望接下來依然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2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民間故事:特甘訓孽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