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話題中,我們經常提到黑洞這個概念,我們也都知道黑洞在宇宙中的恐怖程度到底有多厲害。
只要在黑洞出沒的地方,它周圍的一切物質都會被它吸附到裡面,就連光線在它附近經過的時候也不能逃脫被它吞噬的命運。
但是在宇宙中還有這麼一種天體,它的恐怖程度可以說僅次於黑洞。
其中一小勺的質量就可以達到1億噸,也就是說它的質量甚至比喜馬拉雅山還重。
大家可想而知這種天體的密度大到什麼程度。
幾乎可以接近黑洞的密度,它就是我們這一期話題中所要提到的中子星。
中子星這個概念最早是在1932年由蘇聯科學家朗道首次提出的,但是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它只是一個理想化的概念,並沒有被科學家所證實。
所以中子星的整個科學發展過程其實和黑洞也類似。
就像黑洞一樣,當年愛因斯坦提出黑洞的時候,同樣也不被科學界其他的科學家所認同。
直到2019年4月10日的時候,人類才首次拍攝到距離我們地球大約5500萬光年遠的一個黑洞。
這才證實了黑洞的的確確就是存在於宇宙中的一個天體,它並不是愛因斯坦假想出來的一個概念。
我們之前有許多次提到過黑洞形成的過程,黑洞它是由一些大質量的恆星在最後的活躍度下降的時候收縮坍塌把外殼部分炸出去以後濃縮成的一個密度極大的天體。
而中子星的形成過程其實和黑洞的形成過程也類似,但是為什麼中子星它的恐怖程度卻要次於黑洞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們形成的條件不同。
據天文學家觀測,中子星的形成前提條件是這個恆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8~30倍。
而想要形成一個黑洞。這個恆星的質量最起碼也要達到黑洞質量的30倍以上。另外從坍縮之後的形成結果來看,中子星形成以後的質量大約是1.44~3倍,這個範圍的太陽質量。
但是黑洞形成以後它的範圍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
然而它卻有一個最低值。
據天文學家觀測,最小的黑洞它的質量也要達到太陽質量的三倍以上。
所以從科學家觀測的這些恆星的數據以及形成中子星和黑洞以後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它們兩者形成的前提條件不同。
另外形成以後的質量範圍也不相同,而如果一顆中子星它形成以後的質量大於1.44到3倍太陽的質量這個範圍的時候。
那麼它會繼續坍縮,最後面臨的結果就是變成一個黑洞。說的簡單的就是其實中子星它是一個天體從恆星變成黑洞的中間過程,但是還沒有達到形成黑洞的條件。
所以它的密度以及吸引力的程度都要次於黑洞。
恆星在形成中子星以後,中子星的自轉速度會迅速的變快。天文學家觀測最快的中子星,它的旋轉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122圈,這個轉速和我們地球比較起來的話,相當於地球自轉的1億倍以上。
在自轉的同時它也會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就像黑洞一樣,它會吸附它周邊的所有天體,包括在它附近出現的恆星都無法逃脫,被它吸附。
由於它的溫度極高,可以達到100萬℃以上,所以一顆中子星它的能量消耗也非常的快,當它全部的能量都消耗殆盡的時候,這個中子星也就變成了一顆黑矮星。
中子星它雖然不是一顆恆星演變的最後過程,但它在宇宙中存在的一段時間,絕對算得上是最恐怖的天體之一了。
我們舉一個例子,就拿一顆直徑大約10km左右的中子星來說。外殼部分的厚度就可以達到1km左右。其內部全部是由中子組成的流體。
密度可以達到每立方厘米1億噸以上。那麼說到這裡,大家可能不會直觀地感受到中子星的密度,我們用我們地球來做比較。
大家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把我們地球壓縮為一顆中子星的話,那麼這顆由地球演變而來的中子星,它的直徑只有大約二十多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