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自從人類可以看得更遠之後,我們就在不懈地尋找地外生命以及宜居行星

尋找前者是為了證明人類並不是宇宙中孤獨的存在,我們的“吶喊”其實早有迴應,只不過距離太遠、延遲太高。尋找後者則是在為未來做打算,畢竟地球的資源有限,人類也不能永遠留在搖籃當中。

在大範圍的探索之下,科學家發現了不少特別的行星,由於它們與地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被稱為“超級地球”。而在這些“超級地球”當中,格利澤581g的名聲就很大。所以,它到底有何特別之處?科學家真的認為在這裡100%存在生命嗎?

正因為這樣,2010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科學家,宣佈發現格利澤581g的時候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它不僅是人類首次發現的表面可適宜生命生存的系外行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還特別的近,大約為20.5光年

這時大家可能會說,20.5光年竟然也算近,要知道一光年可是等於9460730472581千米。實際上,這個近是對比目前發現的其它宜居星球而言的,在這種對比之下,它確實算是咱們的近鄰了。

此外,根據地球相似度指數來看,格利澤581g算得上是諸多超級地球當中,各方面特點和地球最為相似的一個了。它的直徑是地球的1.2倍到1.4倍,質量則是3.1倍到4.3倍,表面也是由岩石組成的

它和地球一樣位於宜居帶當中,距離其主恆星大約有0.13個天文單位,在這種情況下它的表面應該是具備液態水的。

其次,科學家認為在它之上有著厚厚的大氣層,這個大氣層的厚度可能比地球還要大,所以溫室效應要比地球上的更加明顯

不過由於這傢伙被所在星系的恆星“潮汐鎖定”了,所以它就像我們看到的月亮一樣,自始至終只有一面對著恆星。

在這種情況下,格利澤581g的兩面應該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狀態才對,怎麼會成為宜居行星,甚至產生生命呢?

原來,根據科學家建立的相關理論模型來看,只要格利澤581g的大氣足夠厚,那麼蒸發性的化合物就會從它被鎖定的正面移動到背面,從而帶去一定的熱量,最終使兩個面的熱量趨於一致

也就是說,即使被潮汐鎖定,一面永遠有光,一面永遠黑暗也沒關係。因為靠著較低的自轉速率以及濃厚的大氣,兩面的溫度還是可以進行一定的置換的,最終維持到我們想要的那種“宜居溫度”。

至於100%存在生命的問題,其實是發現該行星的史蒂文·沃特在採訪時說的一段話,可能是因為這是自己的重大發現,所以他顯得十分自信與樂觀。被問及預測其上是否存在地外生命時,他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他說:“我不是生物學家,也沒在電視上演過這個角色,但從生命的軔性與習性上來看,我認為格利澤581g上存在生命的機會是100%。”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科學家確認為他這是在“自賣自誇”,因為格利澤581g其實自誕生以來就存在頗多的爭議。不少科學家表示,不能因為它的距離近,就對它的各種情況妄下定論,而是要等待找到更多的證據。那麼,格利澤518g身上都存在著哪些爭議呢?在這之上真的會存在生命嗎?

它的存在頗具爭議

格利澤581本身是一顆紅矮星,作為恆星當中著名的小個子,紅矮星不僅體型小,就連表面的亮度也非常低。

所以科學家在判定紅矮星周圍的宜居帶的時候,可能不會將距離拉得這麼遠,畢竟它發出的能量相比太陽這種級別的恆星來說還是很弱的

科學家最初在發現這顆紅矮星的時候,就發現在其周圍存在其他的行星,只不過相較於其他行星,格利澤581g的距離更合適,所以科學家就認為它在宜居帶當中的可能性更高。

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還是質疑它的真實性,並表示史蒂芬和其研究小組發現的格利澤581g可能只是主恆星磁場爆發使得光線誤差成像,最終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幻象”。

資料顯示,格利澤581g被宣佈發現的第二年就被來自加拿大的天文統計專家,以“貝葉斯分析方法”再次佐證該星不存在——模型報告同一系統中沒有任何一顆行星位於宜居帶,而格利澤581g存在這一結論有誤的可能性是99.9978%。

這是有關格利澤581g的第一個爭議,那就是它是否真實存在。雖然發現它的人表示這顆行星絕對存在並且在宜居帶當中,但是質疑派依舊錶示在沒有足夠的證據之前,不能妄下定論。

第二個爭議就是格利澤581g真的“適合居住”嗎?

由於這傢伙被潮汐鎖定,所以它表面的情況應該跟我們設想的不一樣,就算有以上的大氣模型證明它可以在某種條件下維持正常的溫度,可這個前提是它要有足夠濃重的大氣,並且大氣的成分也要符合預期

最後就是隻要“像”地球,就可以孕育生命了嗎?

其實並不見得,因為生命誕生其實會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我們現在只是照葫蘆畫瓢的尋找相對符合的大方向而已。但是在生命的誕生與演化當中,多的是意外,所以100%確定超級地球上就一定能誕生生命的理論不夠嚴謹

不過為了不在宇宙當中“大海撈針”,科學家依舊會按照尋找宜居帶的方式去尋找與地球類似的行星。那麼,宜居帶到底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

“宜居帶”其實很講究

首先就是行星要處在合適的位置上,它與恆星的距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畢竟離得近會被烤糊,而離得遠又變成了冰凍的世界。這兩點,都不符合人們對液態水的需求。

其次就是適宜的溫度實際上位置有時候就已經決定了溫度,但是有時候不免出現像金星這樣的奇葩,明明和太陽之間的距離與水星相比要更遠,但是表面溫度竟然比水星還要高。

其次就是宜居帶還要看更高一級的分佈情況,換句話說判斷完地球是否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當中後,還要看太陽系是否處在銀河系的宜居帶當中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銀河系的內側和外側都不屬於宜居帶,以內側為例,內側的大質量恆星太多了,它們基本都比太陽年齡大,未來等其“壽終正寢”出現超新星爆發的時候,附近的太陽系就要遭殃了。

至於外側為什麼也不合適,主要是因為外側的金屬太少了,雖然不是說“貧瘠的土地上”不配誕生生命,但事實確實是這樣,金屬物質對於類地行星和生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資料顯示,銀河系盤便具有很明顯的金屬丰度梯度:從銀河系中心向外1萬光年,鐵的丰度平均下降35%。

總之,人類這些年在宇宙中忙活了半天依舊沒找到地外生命,許多對宜居行星的判斷也有錯誤。這可能就證明了,生命的誕生是非常“偶然”的,並不是單純地滿足了所有條件就可以,畢竟宇宙當中的意外太多了

9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醫生:糖尿病人群,堅持做好3件事,或能養護胰島、穩定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