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我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我、薩埵、命者、生者、有養育者、數取趣者,如是等諦實常住。謂外道等作如是計。”
接著講解第四種外道,計我論。《批尋記》中解釋,“勝義而言,唯於諸行假立我等諸差別名,非有我等諦實常住。由於五取蘊我我所現前行故,假名為我。由諸賢聖如實了知唯有此法,更無餘故。又復於彼有愛著故,假名有情。即此薩埵由壽和合現存活故,假名命者。由具生等所/有法故,假名生者。由能增長後有業故,假名有養育者。由能數數往取諸趣無厭足故,假名數取趣者。復有所餘意生、摩納縛迦我差別名,此不具說,故置等言。彼外道等於此我等諸差別名不如實知,故計我等是諦、是實、是常住法。”
說是有這麼一個人,或者是沙門、出家人,或者是在家的婆羅門,有學問的人。他生起一種見解,建立出一種理論,說“我、薩埵、命者、生者、有養育者、數取趣者”,都是真實有的。它的體性是真實常住,不是剎那生滅的,永/久也不可破壊,是常住的,就是執著有我。在佛法中,“我、薩埵、命者、生者、有養育者、數取趣者”,這些都是假名,假藉這個名字來講解佛法。我的這個生命體,色受想行識構成的生命體,是剎那變化的,是生滅無常的。
接下來解釋這些名稱,本論八十三卷,也有這些名稱的解釋,而且多了兩個。“複次我者,謂於五取蘊,我、我所見,現前行故。言有情者,謂諸賢聖如實了知,唯有此法,更無餘故,又復於彼有愛著故。言意生者,謂此是意種類性故。摩納縛迦者,謂依止於意,或高或下故。言養育者,謂能增長後有業故,能作壹切士夫用故。補特伽羅者,謂能數數往取諸趣,無厭足故。言命者者,謂壽和合現存活故。言生者者,謂具生等所/有法故。”
“我”,是指能夠分別現前的境界,執著於五蘊的現行,是我、我所、我見。“薩埵”,翻譯過來稱為有情,也稱為眾生,是指有情識、有情愛的生物,是五蘊假和合。以人來講,就是有個眼耳鼻舌身意,有感覺,能夠依靠六根去取色受想行識,愛著自身。“命者”,這個生命體是有壽量的,現前存在的時候,是生命體和壽量的和合。“生者”,是指能生起法,能做出來種種的事情,能生起心所/有法。“養育者”是指有功用,不僅能做種種世間的事業,還能創造出未來的業力。“數取趣者”,也稱為補特伽羅,是指能頻繁的、一次又一次的去得果報,沒有厭足。對自己想要的,也沒有滿足的時候。
還有兩個名稱是摩納縛迦和意生,“摩納縛迦”,通常稱為儒童,美好少年的意思。在這裡的解釋是,“依止於意,或高或下”。摩納是高的意思,對其他人高慢,縛迦是下的意思,對其他人卑下。或陵慢他人,或卑下他人。“意生”,是指意具有能思考的作用。這些假名本來都是生滅無常的,但外道認為是真實常住的。
“問:何故彼外道等,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由二種因故,一、先不思覺,率爾而得,有薩埵覺故。二、先已思覺,得有作故。”
為什麼外道會有這樣的理論呢?“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參考前面的解釋。支持他們理論的原因有兩個,《批尋記》中解釋,“謂於五取蘊先無我思,率爾而起有薩埵覺,是第Ⅰ因。又於見色聞聲等業,先有我思方有所作,是第Ⅱ因。由此二因,故說有我。”
第Ⅰ個原因,是他認為,當不去刻意的思維時,思覺也會很自然的出現。或者他在修不思的時候,比如修無想,念頭、思維也會自己顯現出來,因此他就認為“有薩埵覺”,有我的感覺,有我的存在。第Ⅱ個原因,是他認為在思維的時候,只有有我的存在,才能有思維,才能有所做,所以認為我是常實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