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如果你的身邊有信佛的朋友,一定要注意:除了肉以外,和尚不吃的“葷”還包括蔥、蒜、韭菜等辛辣的蔬菜。本期“三分鐘文史冷知識”帶你瞭解和尚不吃的“葷”究竟是什麼。

和尚不吃的“葷”原本是什麼

可能細心的讀者會有疑問:“葷”明明指的是肉類,為什麼卻用“草字頭”作偏旁呢?

要知道,“葷”是形聲字,它的兩部分分別表示字義和字音,其中的“草字頭”便說明“葷”的含義與草木有關。

實際上,“葷”的本義就是辛辣的蔬菜,比如蔥、蒜、韭菜等,與肉類毫無關係。

“葷”怎樣變成肉類的代名詞

其實,佛教在誕生之初並沒有嚴格限制僧人吃肉,而是明確限制不準吃“五葷”(又叫“五辛”),包括蔥、蒜、韭、薤、興渠。這是因為在講經唸佛時需要保證口氣清新,否則有不尊重的意味。

已知最早要求僧人不吃肉類的規定出現在南朝時期的梁朝。當時在位的梁武帝頒佈《斷酒肉文》,要求全國僧人不準吃“五辛”和酒肉。

需要注意的是,“腥”本來腐爛的肉,所以“葷腥”變成了有刺激性氣味的肉和蔬菜的總稱。後來逐漸演變成只用“葷”來代替肉類。也就是今天普遍認為的和尚不吃的“葷”。

2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EU超時任務》:他有著冷靜睿智正氣的皮囊,心裡卻住著一個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