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3年,吐蕃攻陷長安,唐代宗李豫倉皇失措,趕緊潛逃避難,他才想起平定安史之亂最大功臣,因為他聽信讒言,此時正在建造皇陵。
眾所周知,平定八年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便是郭子儀。然而,徹底平定叛亂的曙光剛剛亮起,郭子儀就遭到宦官的排擠。
《資治通鑑》記載:“時程元振用事,忌子儀功高任重,數譖之於上。子儀不自安,表請解副元帥、節度使。”
當時,宦官程元振當權,因為忌妒郭子儀戰功卓著、權勢深重,頻繁在唐代宗李豫面前說郭子儀的壞話。郭子儀被貶了副元帥、節度使的職務,徹底失去兵權不說,還被安排去督建唐肅宗李亨的皇陵。
程元振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能量呢?這就要從唐代宗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事情說起了。
762年,老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去世,唐肅宗李亨也因此臥病不起。張皇后想當武則天,便想讓太子李豫暗中殺掉專權的宦官宰相李輔國。李豫不同意,張皇后認為李豫仁慈軟弱,就另請高明找到了越王李系。
於是,李系就精選敢死太監200多人,在長生殿後埋伏。隨即,張皇后以皇帝的名義召見太子李豫。李豫的貼身太監程元振知道張皇后的陰謀,便通報給了李輔國,又在凌霄門埋下伏兵。
李豫到凌霄門時,程元振便告訴他此去危險。李豫剛開始還不信,程元振沒辦法,只能安排士兵全副武裝護送他。當晚,李輔國和程元振率軍逮捕越王李系、囚禁張皇后,才保住了李豫的命,進而順利坐上皇帝寶座。
程元振立了大功,又是李豫的心腹,便進一步將李輔國排擠出宮,成為當時一手遮天的權宦。他又擔心難以制服那些平定安史之亂的有功之臣,便挖空心思離間誣陷。
比如說功臣來瑱,以前程元振曾經請求來瑱幫他辦事,來瑱沒答應。所以,程元振擔任宰相後,一是為了報仇,二是覺得來瑱不能為己所用,便誣陷來瑱對唐代宗不敬,還安排人做偽證表示來瑱與叛軍合謀,結果來瑱被殺。這是第一個被殺的平叛有功之臣,所以各藩鎮對程元振恨得咬牙切齒。
唐代宗和這些宦官們或許以為,安史之亂平定了,天下太平了。誰料走了財狼來了虎,吐蕃趁著唐軍集中平叛、西邊防備空虛,大舉入侵併輕易攻佔了河西、隴右。
然而,朝廷對此有何反應呢?《資治通鑑》記載:“吐蕃之初入寇也,邊將告急,程元振皆不以聞。過邠州,上始聞之。”
這個程元振擅權誤國,對邊關告急的奏報不聞不問,等到吐蕃大軍攻破邠州時,唐代宗李豫才知情。當時,李豫正在操練軍隊,吐蕃軍已進入長安,李豫命懸一線,趕緊逃往陝州避難,禁軍也驚慌失措、一鬨而散。
吐蕃進入長安後,扶持了傀儡皇帝李承宏,大肆燒殺擄掠,百姓紛紛逃入山中,長安城中一片蕭條,8年前安祿山攻入長安、唐玄宗遠遁成都避難的悲慘場景再次重演。
危難之時,還得靠督建皇陵的大將郭子儀。郭子儀因為沒有兵權,臨時招募了20個人迎敵,而吐蕃大軍多達20多萬。郭子儀又緊急派人去奏報軍情,請求增兵支援,但程元振卻橫加阻攔,連皇帝的面都沒見著。
20個人的大軍,如何抵抗20多萬的吐蕃大軍呢?郭子儀自有高招。他派人迅速收容潰逃的禁軍,同時徵調防守武關的軍隊。
為什麼他可以憑空徵調軍隊?因為他有威望啊,在亂世之中,他的名字就足以號令天下,也足以嚇退千軍萬馬。
比如,郭子儀經過蘭田,遇到鳳翔節度使高升等部將,就唾手得到近千人。而那些潰逃的禁軍正在擄掠百姓,“聞子儀至,皆大喜聽命”,他們聽說郭子儀要來,都欣喜異常,甘願聽命於他。等他到商州時,他手下已經有4000人了。
郭子儀召開抗戰動員大會,哭著宣告將士,勉勵他們共赴國難、共雪國恥。隨即,他們白天擊鼓搖旗,晚上四處點火,吐蕃以為唐朝大軍雲集而來,軍心恐懼,便逐漸率軍撤退。
所以你看,郭子儀的將帥之才,在慌亂危急之下展現得淋漓盡致。他沒有兵權,沒有兵,靠著臨時招募的20幾個兄弟,四處化緣,故佈疑陣,兵不血刃就嚇退了吐蕃20多萬大軍,收復京城長安猶如探囊取物一般,簡直是不可複製的神話。
吐蕃退軍後,各藩鎮大將齊刷刷地把矛頭指向程元振,紛紛上書請求將程元振滿門抄斬,然而李豫“以元振嘗有保護功,削元振官爵,放歸田裡”,李豫卻因為程元振曾經保護過他,僅僅只是削去了他的官爵,將他放歸家鄉。
程元振還心有不甘,穿著女裝悄悄潛回長安,謀求再次受到李豫的重用,幸好被京兆府抓獲,只不過李豫最後也沒忍心殺他,只是將他流放到更遠的地方。
而最令人動容的一幕,是唐代宗李豫回京時,郭子儀率領群臣和軍隊前來迎接,李豫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李豫說,朕沒能及早任用你,才落得今天的下場。
從來瑱、郭子儀的遭遇,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安史之亂後的150年時間裡,唐朝為何沒能真正中興的原因。
隨著安史之亂的平定,飽受劫難的李唐朝廷如釋重負,王侯將相躊躇滿志,士兵期待解甲歸鄉,百姓期盼盛世再現,大唐王朝似乎可以重回正軌。
可事實上,在普天同慶的表象之下,因為宦官專權當道,特別是李輔國開啟了宦官封王拜相的先河,他們擅權誤國,挑撥陷害,致使君臣裂痕愈演愈烈,盛世大唐的景象只能是鏡花水月,而盛唐衰亡只不過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