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新官不理舊賬,在某種意義上,也可用來形容王朝更替時期的帝王之選。前朝無道,百姓塗炭,這賬就是要記在前朝上,這也是前朝覆滅、新朝興起的合理性所在。而李世民在關乎百姓福祉的問題上恰恰是認“舊賬”的。因此,他的仁愛,既有一種“百姓所繫,吾責所在”的責任感,又有一種“四海之內皆朕赤子”的博大情懷,其境界遠遠高於封建時代的其他帝王們,這使他和大唐的魅力,溫暖而光芒四射。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北方的突厥迅速崛起。李淵和李世民一度採取了策略性的妥協,卻沒有換來突厥的收斂。頡利可汗乘勢屢次南下侵犯中原,掠去中原漢人、牛馬、財物無數。直到貞觀時期,站穩了腳跟的李世民才組織了反擊,打敗了東突厥,俘獲了頡利可汗。太宗派人用金銀財物將被掠去的漢民贖回,光是在貞觀五年,就贖回男女八萬人。

這樣的事情,李世民並不是一時興起或者偶爾為之。國亂民遭殃。隋朝末年騷擾北方邊境的不止是突厥,鐵勒部、薛延陀等北方部族,分支繁多,劫掠邊境居民的事情屢有發生。到貞觀後期,薛延陀被滅,鐵勒部也歸順唐朝,唐朝在薛延陀故地及其屬部置六府七州,鐵勒各部也大多歸入都督府州。太宗要求派使者到燕然等州,與當地官員一道,將被掠奪的人用財物贖回,供給糧食讓其回到原籍。當薛延陀盛時,室韋、烏羅護、靺鞨等部族都受其壓迫奴役,三部百姓有被薛延陀掠去的,李世民也下令將他們贖回。百姓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隋文帝曾以三十萬之眾進攻高句麗,不勝,損失十之八九。隋煬帝楊廣從大業八年到大業十年,對高句麗發動了三次戰爭並御駕親征。或因指揮錯誤,或因內部叛亂,或因被對方出爾反爾所欺騙,均未能獲勝,損失近百萬之眾。唐初使節到高句麗時,看到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無郡不有,“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李世民聽到這些隋人的遭遇,竟痛哭流涕,發誓:吾發數萬卒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誅滅東夷醜類,救吾子民於水火!貞觀五年,他派使臣到高麗,收隋朝陣亡將士屍骨埋葬並加以祭奠。後李世民御駕親征,大敗高句麗,使得這些倖存的、被奴役二十餘年的隋人終於回到了家鄉。

李世民並非是種族主義者,或者大國沙文主義者。對於敵國軍民,只要放下武器,他都能以仁慈之心相待。他親帥軍隊征伐高句麗,攻克遼東城後,白巖城守軍請求投降。但因內部不少人反對投降,同時不遠處的烏骨城同意派援兵前來增援,守將很快反悔。太宗惱怒其反覆無常,下令得到這座城便將城中男女及財物全部賞賜給士兵們,唐軍士氣大增。眼看要攻下城池,守將不得不再次提出投降。唐軍將領李世勣見太宗將要接受對方投降,便帶領幾百名身穿鎧甲的士兵請戰,說士兵們之所以不怕飛矢流石的襲擊,不顧生死,正是貪圖俘獲其男女財物,如今城池唾手可得,為什麼要接受他們投降,而辜負士兵們的殺敵決心呢?太宗下馬答謝李世勣說,將軍所言極是,然而放縱士兵殺人,虜其妻小,朕實在不忍心。將軍手下有功的將士,朕會用府庫裡的東西封賞他們,這樣可以從將軍手中贖得一座完整的城,這才說服了李世勣。於是太宗在水邊設御賬,接受白巖城一萬多軍民的投降,沒有殺戮,沒有羞辱,仍然賜給他們食物,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賞賜給多少不等的絹帛,駐紮在白巖城的其他城堡的士兵,都予以撫慰,供給糧草,聽任他們去留。

好一個“不忍心”!他曾經說過:“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後來,他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應該是李世民對其他部族仁慈寬厚的思想基礎。李世民推己及人,將本族推至他族,“將心比心”“愛之如一”,令人感佩。

李世民滅掉東突厥後,對東突厥的降眾並沒有採取趕盡殺絕的政策,相反“全其部落,順其土俗”,設都督府管轄,仍以突厥貴族為都督、將軍,還選拔了一些突厥首領入朝為官,對被俘的頡利可汗,也歸還其家屬,厚加賞賜。這些舉措產了巨影響,各部族紛紛來朝,擁戴李世民為“天可汗”,築“參天可汗道” ,向唐朝進貢。由此可見,這“天可汗”是打出來的,更是仁愛來的。

8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哈里上次英國行感到壓力,梅根則一切照舊,心酸又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