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三個案例,再作結論。
案例一:我母親的親身經歷。我母親在七十幾歲的時候,有一天,她洗澡觸摸自己的乳房時,偶然間發現有一個細小的硬塊,因為她有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懷疑乳腺是不是出了問題,於是就到醫院檢查,醫生給她做了B超,並同樣用手摸的方法進行了檢查,然後就對我母親講:“是良性的,沒事,定期觀察就行了”。我母親回到家裡總不放心,就打聽有沒有更好的檢查方法,有人告訴她可以用鉬靶檢查,準確率比較高,於是她就到醫院做了鉬靶檢查,結果卻是惡性的,於是馬上動手術。由於發現得早,癌症處在最早階段,手術後連化療都不需要做。如今,我母親已經86歲了。
案例二:我外甥的親身經歷。就是去年的事情,我外甥在一次體檢中,發現甲狀腺有結節,且較大,體檢醫生建議做進一步檢查,於是他來到我市一家甲狀腺專科醫院,同樣做了B超,醫生看了片子,直接就說這是癌症,要把甲狀腺切除,而且需終身服藥。我外甥一方面很絕望,一方面也不死心,就到上海某大醫院再次就醫,醫生說要確定是不是癌症,最可靠的辦法是做穿刺檢查。穿刺結果出來了,這個甲狀腺結節還沒有轉化成惡性腫瘤,醫生說不需要切除甲狀腺,採用消融手術即可,可以保留甲狀腺。我外甥聽從了上海醫生的意見,現在效果也比較好,避免了終身服藥的慘劇。
案例三:我大舅哥的親身經歷。也是前兩年的事情,我大舅哥在一次體檢中發現肺部有一個病灶,醫生說有可能是惡性的,建議動手術。我大舅哥問能不能用穿刺的方法確認,醫生回答:“不行,因為病灶太小。”這家醫院本身就是上海的大醫院,我大舅哥對他還是比較信任的,於是果斷決定動手術,通過微創手術把病灶摘除,經過化驗,果然是惡性的。但由於也是最早期,也不需要化療,定期檢查就可以了。
通過上述案例,如何對待醫生的診療意見,我的建議是:
一、遇到是否要動手術之類的重大問題時,不能完全聽醫生的,要把醫生的意見和我們的常識、邏輯結合起來判斷,比如說:B超對乳腺癌、甲狀腺癌的判斷準確率肯定不是100%,因此我們就要去尋求有沒有更加可靠的診斷手段,比如說鉬靶、穿刺等。
二、如果我們的診斷結果是通過已知最先進的方法獲取的,並且醫院也是比較權威的,我們應該採納醫生的意見,果斷採取治療措施,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