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洞庭湖和鄱陽湖難做儲水穩定的大湖?
最近半個月,由於長江流域普遍高溫少雨等原因,使得洞庭湖和鄱陽湖上了熱搜,如今洞庭湖和鄱陽湖的水位線差不多接近之前夏天的最低水位了!
相當多的部分變成了草原!
確實令人心疼!
如果論大陸天然形成的儲水量最大的淡水大湖,那麼非鄱陽湖和洞庭湖莫屬了!
洞庭湖形成的本質還是在於長江北岸的雲夢澤逐漸淤積為江漢平原,然後水還是這麼多水,在北半球左淤右衝地心引力的影響下!
雲夢澤的水逐漸被趕到了長江南岸,再加上南岸還有三湘四水的匯聚,就逐漸形成了洞庭湖;
其實鄱陽湖也是類似於洞庭湖形成的原理,鄱陽湖的前身彭蠡澤也在長江北岸,近幾百年也逐漸在長江南岸和江西水系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鄱陽湖!
其實客觀上來說,中國最大的兩座淡水水庫是三峽水庫393億立方和丹江口水庫291億立方,這兩座水庫是南水北調的水源主體!
再過來就是地理位置相對好一些的儲水量大的湖泊就是鄱洞兩湖了!
但是根據文頭的鄱洞兩湖的現實情況,我們不禁要問,兩個那麼大的湖泊為什麼沒有成為儲水大湖?
而變身草原了呢?
我們來看一下!
其實客觀上來說鄱陽湖和洞庭湖本就沒有成為儲水大湖的條件。
不同於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在大陸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交匯處,具有良好的水位高差的山谷盆地來儲水!
洞庭湖和鄱陽湖在長江中下游平原腹地!
說明其本身的儲水條件就不夠理想,鄱洞二湖儲水條件很差!
比如鄱洞兩湖面積比三峽、丹江口水庫面積差不多大3倍以上了,但是儲水量遠不及三峽和丹江口!
說明平原地區的儲水效率確實很低!
但是有人會說可以在洞庭湖口和鄱陽湖口,學丹江口大壩和三峽大壩那樣,各修建一個大壩,來起到調節水源地的時空分佈的目的,其實一個原因就是剛才說了由於沒有相對較大的高差,所以平原地區修建大壩的效率很低,沒必要;
另一方面洞庭湖入長江水量1900億立方/年,鄱陽湖也有1500億立方/每年!
差不多佔了整個長江年徑流量的1/3以上!
洞庭湖口和鄱陽湖口和長江之間的關係是屬於互為補給調節洪水和枯水的關係,這一屬性也就決定了鄱洞兩湖本質上就做不了穩定的水庫水源地!
如果真的鄱洞兩湖口各修建一個大壩,那麼就會很大程度上影響長江中下游長江沿岸生態和長江航運!
再加上大陸缺水的地方是北方,主要是華北平原一帶!
三峽和丹江口水庫本就在華北南邊不遠,而洞庭湖和鄱陽湖在長江南岸腹地,調水還要跨過長江,施工難度極大!
倒不如就近直接調丹江口水庫的水了!
然後洞庭湖和鄱陽湖在豐水期,其庫容可以比肩丹江口水庫和三峽水庫!
但是在枯水期呢?
都只有不到10億立方的水庫容量,還不如大陸一個大型水庫的庫容量!
這就是真實的洞庭湖和鄱陽湖季節性的水庫容積變化規律!
所以指望著鄱洞二湖能成為穩定的儲水大湖,真的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