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從而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到四十年代初期,日本軍隊橫掃亞太地區,其海空軍新式武器所向無敵。但是日本陸軍的輕武器卻沒什麼進步,與其他強國比並不算好,和其軍事水平不相配,咱們來看是怎麼回事。
日軍裝備的手槍是南部十四年式,因為其槍套外形圓凸,像烏龜殼,所以中國軍民蔑稱其為王八盒子。此槍彈簧鋼板質量差,使供彈常出毛病,被各國兵工界稱為二戰最差手槍。而中國軍隊使用的手槍雖然雜亂無章,但是其中最多的德式毛瑟C-96駁殼槍,威力大、攜彈多,戰術性能比南部手槍好很多。
大名鼎鼎的三八大蓋,是日軍步兵的制式步槍。該槍具有射程遠、精度高等優點,但是畢竟設計於1905年,三八式步槍彈道設計有缺陷,造成該槍洞穿力強,傷害力卻低。當時國軍裝備仿德式kar98步槍的7.9毫米中正式步槍,雖然射程不如三八式,但是其他性能,比如殺傷力是強於三八式步槍,其原型kar98步槍在二戰中也一直是德軍主要裝備。
在機槍方面,日軍裝備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因為槍托偏向右側,俗稱歪把子。這種機槍缺點不少,主要有散熱性差、機槍架不穩、火線高等。中國各派系軍隊主要使用引進的捷克式輕機槍,該槍簡單耐用,射擊精度高,比歪把子好用。通過上述對比,看出日軍輕武器真是性能一般,和一戰時差不了多少。但是日軍為什麼在中國戰場和初期的太平洋戰場所向披靡,這裡除了日軍單兵素質高之外,重要原因是日軍重火力佔壓倒性優勢。
當時的日本地面炮火以及空中支援火力很強大,優勢明顯。以火炮為例,1938年,中國軍隊山炮、野炮、榴彈炮等有約410餘門,而日軍卻高達1200多門,這還不包括戰場上直接支援作戰的步兵炮和擲彈筒,況且日本工業先進,產能高,武器配套齊全和彈藥補充能力強。所以僅憑這些武器就能擊敗亞洲國家,因此在三十年代,日軍輕武器研製就不那麼急迫。
日軍武器裝備與歐洲國家相比,就顯示出劣勢。1939年夏,日本關東軍在諾門坎與前蘇聯軍隊交手,因為蘇軍有大量機械化部隊,日軍第6軍被打得丟盔卸甲,戰死1.8萬人。因此日本軍方也想改進武器。1939年,軍工部門研製出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步槍,性能與德國kar98式相若。但是因為日本工業雖然先進,但是國土狹小、資源貧乏、有限的產能要優先製造重武器,所以九九式步槍產量極少。
四十年代初,日本陸軍又提出改進輕武器計劃,方案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卻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軍工部門實行保障海空的超重點主義,要集中研製飛機和海軍艦隻,至於輕武器,就無力兼顧。
二戰後期在各個戰場處處捱打的日軍,輕武器改進研製更是無從談起,只剩下苟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