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資治通鑑·卷一》記載:

烈王五年(庚戌,公元前371年)。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嫈與公中緩爭立,大陸亂。

罃(yīng ),即魏罃;公中緩,即魏緩,均魏武侯之子。兩子相爭,國家動亂。司馬光說:“君終,無適子,其國可破也。”權力的交接干係到國家命運,豈是小事。這已不是皇家的私事,而是大眾的公事。這也就容易理解後世的大臣竟要干預皇帝的房事和立嫡之事。

而在國家動亂中,魏大夫王錯出逃,投奔南韓。公孫頎捕捉這一信息,由宋進趙,入韓,遊說韓懿侯。

公孫頎謂韓懿侯曰:“魏亂,可取也。”懿侯乃與趙成侯合兵伐魏,戰於濁澤,大破之,遂圍魏。

韓懿侯聯合趙成侯,合兵攻魏,在濁澤大敗魏軍,隨即包圍魏都城安邑。

戰國初期形勢圖

公孫頎為何要遊說韓懿侯連趙攻魏?

公孫頎,戰國謀士,國籍不詳,或鄭,或宋,或魏,或衛,或其它,已不可考。其進趙,入韓,遊說韓懿侯,連趙攻魏,從這計策目的分析,公孫頎自是站在計策結果的利益方。

公孫頎可能是魏緩的謀士。魏緩是魏罃的弟弟,按照《周禮》的嫡長子繼承製,繼承魏國君位的自是哥哥魏罃,而魏緩要爭奪君位,那麼背後必定是有人支持的。公叔痤是兩朝元老,舉足輕重,在公叔痤的支持下,魏罃繼承君位,並控制魏國大半。這時,公孫頎遊說韓懿侯,連趙攻魏罃,目的很明顯,是要擁魏緩上位。

也可能是宋、鄭、衛這些國家的使者。戰國初期,三晉主要是向東發展,宋、鄭、衛這些國屢屢遭受侵犯。這時,公孫頎遊說韓懿侯,連趙攻魏罃,目的很明顯,引起三晉內鬥,以達到弱三晉的目的。

也可能是其它國遊離的謀士。戰國時的謀士,都在找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獲取名利,遇到這樣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殺君割地與分割兩魏之爭。

成侯曰:“殺罃,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二國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殺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貪也。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

兩種方案,各有各的算盤。三家分晉後,魏最強,趙次之,韓最弱。

趙成侯主張“殺罃割地”。一則,割地賠償,削弱魏國;二則,獲魏割地,壯大趙國,使三晉格局由“魏最強,趙次之,韓最弱”變成“趙最強,魏次之,韓最弱”;三則,“殺罃割地”是南韓發起的,趙國不用承擔主要惡名,他國要討伐時,矛頭也直指南韓,還可以進一步削弱南韓。

韓懿侯主張“分割兩魏”。一則,南韓的主要目的是削弱魏國,消除強魏對南韓的威脅,而不是瓜分魏國,分割兩魏是最合適的;二則,割地弱魏,同時也強趙,消除了強魏,增加了強趙,這顯然不是南韓想要的;三則,連趙攻魏是南韓帶隊的,殺君割地,太暴,太貪,以此引來列強的圍剿,怕成眾矢之的。

意氣用事,死裡逃生。

趙人不聽。懿侯不悅,以其兵夜去。趙成侯亦去。罃遂殺公中緩而立,是為惠王。

趙成侯不同意韓懿侯的意見,韓懿侯意氣用事,一怒之下連夜退兵,把剩下的攤子交給趙獨自處理。趙成侯擔心獨自應付不了魏,招致魏的瘋狂報復,隨即也退兵。魏罃趁此時機,殺了魏緩,穩定了魏,是為魏惠王。

從戰略上分析。“分割兩魏”,對魏可謂釜底抽薪,魏一旦被分割成南北魏,將不強於宋、衛,還將陷入長期的內鬥之中,再也無力參與戰國爭雄,遲早被吞併。二戰結束,同盟國對德國的操作就是如此,沒有瓜分德國,而是將德國分割成東德和西德,冷戰對抗四十五年,若非遇到國際形勢變化,這一對抗格局恐將一直保持下去,更別說再崛起了。

從格局上分析。一言不合,就拍屁股走人,韓懿侯的格局還是小了點,即使趙沒有同意“分割兩魏”的主張,還是可以協商的,尋求各自利益的平衡點,也沒必要意氣用事。不過,這到給了魏罃死裡逃生的機會,還給了他完整的魏國,這就有了戰國爭雄的機會。之後,在公叔痤、龐涓等人的輔助下,魏國也稱霸一時,打得秦國丟失河西,退居一隅,若沒有齊國“圍魏救趙”,趙國怕是凶多吉少。北趙南韓,在強魏的威懾下,怕也是戰戰巍巍,如履薄冰。不知是否有想過,這就是“意氣用事”產生的連鎖後果。

時也,命也。

正如司馬光說:“魏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國之謀不和也。若從一家之謀,魏必分矣。”

6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小漁夫|eBay開店需要準備些什麼,具體有什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