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水中大熊貓”中華鱘一直以來都是長江物種拯救計劃的重中之重,但從當前的進展來看,野生中華鱘的生存狀況著實令人擔憂。

為了拯救中華鱘,中國每年都會舉辦增殖放流活動。2020年4月,長江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一次性放流了1萬尾子二代中華鱘幼魚,這也是自1984年以來的第62次中華鱘魚苗放流活動。

中華鱘

但是另一邊,長江中華鱘的種群資源遲遲不見恢復。2013年,野生中華鱘的自然繁殖首次出現中斷現象,2015年再次中斷,2017~2019年更是連續3年中斷。最近3年來,成功洄游到產卵場的中華鱘親本只有20~30尾,但是很遺憾,這些繁殖群體都沒能成功產卵。

經過一系列的調查,專家認為如果再不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野生中華鱘可能在未來的10~20年內滅絕。

40年來中華鱘主要保護措施以及中華鱘自然種群的變化趨勢圖

耗費上億資金,為何治不了“長江病”?

今年年初,長江白鱘滅絕的訊息著實震驚了不少人,這是既白鱀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之後,長江又一旗艦物種的滅絕事件。然而更讓人痛心的是,這樣的事件只是長江珍稀魚類生存現狀的“冰山一角”。

長江專項調查報告顯示,長江中歷史有分佈的魚類有448種,然而在資源調查中有多達130種魚類都沒有被採集到,這些“失蹤”的魚種佔長江魚類總數的29.9%。長江中的鰣魚、鯮魚已經多年未見,中游及上游的白魚類、高原鰍類、裂腹魚類、雲南鰍類、銀魚類、光脣魚類等資源也衰退到了岌岌可危的狀態。

中華鱘和這130多種魚類一樣,野生的數量越來越少。關於長江瀕危物種的保護,我們國家著實下了不少功夫,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從四川宜賓到長江口將近3000公里的長江干流,設立的大型自然保護區就有10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有11處,保護區全長約1700公里。

▲▲長江十年禁漁之前,長江漁業的過度捕撈現象已經非常嚴峻了。

另外,在長江宣佈“十年禁漁”之前,春季禁漁制度已經在長江干流實施了18年,這也是為了保護珍稀魚種而對漁民作出的強制性要求。加上增殖放流以及各種環境影響補償措施,林林總總投入了上億元,但是這依然沒能留住“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

現在,長江鱘已經難覓蹤跡,長江江豚只剩下1000多頭,中華鱘也因為“難產”而面臨著種群生存危機。這些旗艦物種是長江生命力的象徵,對它們的保護至關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中華鱘的困境

全球目前共有27種不同的鱘魚,全部都分佈在北半球。中華鱘屬於溯河洄游型魚類,它的整個生活史有90%左右都是在海洋中度過的,每年的10~11月份,發育成熟的中華鱘都會從長江口逆流而上,洄游到長江中上游產卵,繁殖的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當中華鱘的受精卵孵成功,幼魚會在淡水中生活9~11個月,之後就會返回海洋繼續生長。

雖然中華鱘的一生中只有10%的時間是在淡水中度過的,但恰恰是這10%給整個種群的繁衍帶來了致命打擊。

經過長期的調查及科學的論證,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導致中華鱘自然種群衰退的根本原因就是葛洲壩水電站的阻隔,而長江上游一系列梯形水電工程的蓄水執行則是導致中華鱘自然繁殖中斷的關鍵因素。

▲▲近40年來長江流域梯級水電開發示意圖,能夠成功通過這些“關卡”的中華鱘寥寥無幾。

水電大壩對中華鱘的影響是不可逆的,我們也只能通過其他措施來補救,比如增殖放流、修建魚道、尋找新的產卵場等等。

中華鱘的人工增殖放流已經持續了40多年,但是效果卻一直不理想。而修建魚道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目前的魚道設計方案並不科學,“九曲連環”一般的迷宮路線大大增加了中華鱘洄游的難度。

至於最後一項,尋找新的產卵場,這一點倒是不錯的考量。葛洲壩截留前,中華鱘產卵場的分佈範圍超過600公里,數量有19處之多。葛洲壩截留後,中華鱘原有的產卵場全部都無法利用了。

幸好,在距離葛洲壩4公里的江段上又重新形成了唯一已知的穩定產卵場,但是面積還不到截留前的1%。這個產卵場被視為中華鱘的最後“庇護所”,野生中華鱘已經在這裡進行了連續31年的自然繁殖活動。

但讓人擔憂的事又發生了,從2012年以來的7年中已經有5年出現了產卵中斷現象(今年的監測結果還沒有出來)。如此一來,唯一的產卵場也無法利用了,中華鱘的野生種群似乎已經被推到了“生死攸關”的地步。

▲▲研究人員打算結合荊漢生態新水道專案,在虎渡河人工構建新的中華鱘自然產卵場,希望這次嘗試能夠獲得圓滿成功!

人工繁育是中華鱘最後的“安全屋”?

有人認為,即便野生的中華鱘無法繁殖後代,我們還有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因此中華鱘根本就不存在滅絕的風險。

在理論上可以這麼認為,但是把中華鱘的種群保護全部寄希望於人工繁殖也不是“一勞永逸”的。

人工繁殖中華鱘主要是為了增殖放流,但是從1983~2018年的36年間,中華鱘幼魚的放流數量共有712.81萬尾,接近成年的中華鱘也放流了3231尾。然而即便如此,還是沒能阻止自然種群的持續衰退。

據了解,放流的中華鱘幼苗一般只有3~5克,生存能力很弱,再加上長江的水質狀況遲遲得不到改善,這些幼魚能夠存活下來的機率微乎其微。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不支援中華鱘的人工放流。甚至有不少學者提出,人工增殖放流根本就拯救不了中華鱘。

對於那些人工放流的成年中華鱘,它們也很難在長江中順利繁殖。由於在人工養殖環境下生活了很長時間,成年的中華鱘被放流後很難找到在長江中的洄游路徑,因此也就無法回到上游的產卵場進行自然繁殖,這和增殖放流的初衷是相矛盾的。

再退一步說,即便不放流,一直在人工環境下養殖中華鱘也不是“萬全之策”。

2016年“全中國人工養殖中華鱘普查”活動正式啟動,普查結果顯示:目前國內的中華鱘養殖群體主要集中在25家人工養殖基地,其中既有國立的科研機構,也有自然保護區的養殖基地,還有一些養殖企業和水族館。這些養殖基地總共有3091尾子一代中華鱘個體,其中大多數都位於湖北省,共有2132尾,佔養殖總數的68.97%。

但是人工保種面臨著諸多困境,由於養殖空間狹小而侷促,導致中華鱘的性成熟比例低、成熟個體普遍小型化,繁殖力明顯退化,生存狀況普遍堪憂。

中華鱘“越養越小”,這實際上也是人工選擇的結果。人工養殖的中華鱘懷卵量僅為5~25萬枚,而野生的懷卵量卻能夠達到30~130萬枚。另外從卵粒的大小來看,人工養殖的中華鱘卵粒直徑平均為3.9毫米,野生中華鱘的卵粒直徑卻有4.5毫米。為了避免種質退化,養殖的群體最終還是需要藉助野生的中華鱘進行種質復壯。

所以,人工繁育並不是中華鱘絕對的“安全屋”。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工繁殖,養殖的中華鱘在種質上會逐漸退化,究竟能走多遠還是個未知數。

中華鱘的“長江周邊”:中華鱘和它的“夥伴們”

中華鱘的保護只是長江珍稀物種保衛戰的一個縮影。作為長江中為數不多的旗艦物種,中華鱘和長江鱘、長江江豚一樣,急需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這些精靈和不計其數的長江原生魚種一樣,都屬於“命運共同體”——它們的命運和長江生態緊緊“繫結”在一起。

2017年農業農村部啟動了“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專項計劃,該調查持續了3年,結果引發了很多人的擔憂。

上面已經提到,長江中歷史曾有過但本次調查中並未採集到的魚類有130種,其中有83種是長江特有魚種。按照2015年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紅色物種名錄來看,這次調查中有11種魚類的生存等級被定為極為(CR),21種魚類被定為瀕危(EN),還有6種處於易危(VU)的狀態。

4種長江珍稀魚類

2015年,國家制定了《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未來的10年恰好是長江禁漁的10年,也是決定野生中華鱘“生死存亡”的關鍵10年。衷心希望我們能夠永遠留住中華鱘,留住“水中大熊貓”和它的夥伴們!

74006
最新評論
  • 1 #

    長江魚種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法捕撈的結果!執法有難度……

  • 2 #

    把大批養殖的中華鱘扔長江裡,過個一年半載,包你大批野生中華鱘出來

  • 3 #

    怎麼可能滅絕,現在都人工繁殖了,都上福斯餐桌了。

  • 4 #

    這麼多水電站成功阻斷各種魚類洄游!

  • 5 #

    放流小苗還不夠野生掠食性魚塞牙縫!

  • 6 #

    三峽大壩建成以後,長江的很多魚類無法為留到上游要絕滅,知道嗎?

  • 7 #

    活動範圍縮小,適應環境不足,人工飼養技術有限,對物種保護不力,環境汙染嚴重等諸多因素影響了長江珍稀魚類的繁衍。

  • 8 #

    魚可不知道那是魚道。

  • 9 #

    水壩攔截才是滅絕的主要因素

  • 10 #

    別的能滅絕,這個不大可能。我們這養殖的都很好。

  • 11 #

    在葛洲壩附近重開梯級魚道。

  • 12 #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不是大自然的進化規律嗎?為什麼要人為去幹預?

  • 13 #

    岷江河裡面有,很多人都釣到了,我還以為氾濫了呢

  • 14 #

    只要能 真正禁漁,自然是能恢復的,不需要增殖放流,生態自然是能恢復的

  • 15 #

    我奇怪這魚黑龍江怎麼有 是江不是省

  • 16 #

    它的遺傳基因的記憶裡的產卵地是金沙江,但是葛洲壩的建設時期就已經阻擋了其產卵迴游路線。再加上長江的漁民過渡的捕捉。

  • 17 #

    可不可以換一種思路,在中國其它河流試放?

  • 18 #

    雖然已經宣佈了十年長江禁漁期,但非法電魚,撲魚者比比皆是,只有立法才能保護好長江的水資源。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7部法案、7項軍售,美政客挺臺瘋狂,我如何法律、軍事兩手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