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抗美援朝七十週年,這場冷戰首場揭幕戰,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立國初期,全國上下由援助到文宣都高度參與。當年中國主流軍事題材畫作,大多是給人剛猛向上,戰意極濃的印象;唯獨畫壇大師徐悲鴻的《九州無事樂耕耘》,別樹一幟,完全沒有任何軍事形象張揚,卻宣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徐悲鴻九州無事樂耕耘鏡心設色紙本1951年作150×250cm
徐悲鴻是江蘇宜興屺亭鎮人。自幼隨父徐達章習詩文書畫,1912年在宜興師繪畫。1916年入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回國後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
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3年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29年移居南京,於國立中央大學任教。
1932年9月,徐悲鴻與顏文樑在南京舉行聯合畫展,參展作品中的《田橫五百士》一展出,便吸引了諸多美術界、文化界的關注。
1933年起在世界各地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此後重返南京,擔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1946年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曾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
《九州無事樂耕耘》是徐悲鴻一幅創作於1951年的農耕題材作品,這種人與動物相結合的巨集幅鉅製在他的創作精品中屬極為罕見的。1951年郭沫若(1892-1978)在莫斯科被授予「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金質獎章」。徐悲鴻獲悉後,抱病為郭沫若繪製了這件150×250cm的巨集幅鉅製。該畫不僅是徐悲鴻在1949年後最大的一幅作品,而且他把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時政題材寓於其中,可謂其晚年代表作。作品完成後,徐悲鴻便立刻送給了郭沫若,屬國家一級文物。
軍事題材美術並非一定是戰爭的場面或軍人的形象,因為戰爭未必是解決現實矛盾和衝突的必然手段,《孫子兵法》雲:「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美術史上有許多戰爭題材的作品,但《九州無事樂耕耘》卻是獨具一格,畫面上幾乎沒有任何與「軍事」相關的形象,表面上看似一幅反映農耕的美術作品,但它卻深刻地詮釋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思想。
《九州無事樂耕耘》整個畫面色彩淡雅,近景的一棵大樹,用重墨畫出,極其醒目。雖然畫面只截取了樹幹的區域性,但其粗壯而滄桑的質感給人以巨大的力量。樹幹呈「V」字形向上伸展,與淡墨細筆寫成的輕柔柳條和藤黃渲染出的柳葉形成對比,古樹新枝,意寓著偉大祖國的古老文明和新中國的勃勃生機。挺拔粗壯的樹幹象徵著祖國的強大,清新的柳枝象徵著新中國的青春活力。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此時,數十萬志願軍官兵奔赴北韓,浴血戰鬥,但祖國大地卻仍然是「九州無事樂耕耘」。作品的款識表明了徐悲鴻的創作目的:「沫若先生為世界和平奔走,席不暇暖,茲屆出席第三次和平大會歸來,特寫歐陽永叔詩意贈之」。作品題目取自於歐陽修《寄秦州田元均》中的句子「萬馬不嘶聽號令,諸蕃無事樂耕耘」。這是一首邊塞詩,徐悲鴻選用了後面一句,只是把「諸蕃」改為了「九州」。這是頗具匠心的。這猶如攝影師在一個巨集大的場景中只攝取一個特寫鏡頭,而把「萬馬不嘶」、軍紀嚴明的「軍味」隱去,以達到「若隱若現」的藝術效果。
徐悲鴻(圖左)與齊白石合影。
這幅傳世名作創造了徐悲鴻個人三次拍賣紀錄,拍賣價格也由1996年中國嘉德春拍中的拍賣成交價為192.5萬元(人民幣,下同),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2004秋季大型藝術品拍賣會1705萬元,再到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1年秋季拍賣會2.6億元,成交價數倍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