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小米想搞晶片,但是以失敗告終。事實上很難出現像華為這樣的團隊和魄力。

近年來,說起手機廠商造晶片,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華為,如果把時間向前推移,就會發現小米也曾為晶片製造努力過,雷軍還放豪言說,做晶片,九死一生。

雖然小米想做的是肯定是那個“一”,但顯然目前的小米就是那個“九”。事實上,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晶片製造只能叫南柯一夢,或許只有華為這樣的團隊在經歷過真正意義上的打擊後,才真的適合製造晶片。

小米自研晶片一開始是有一定成果的,也就是2017年釋出的澎湃S1,一款28nm製造、8核Cortex-A53的手機晶片,應用於小米5C這款手機上。令人遺憾的是,這款手機是個失敗的作品,這款晶片也同樣失敗了。

其實,這款晶片的失敗在情理之中,28nm的工藝比其他同級晶片有明顯的劣勢,而且它還是基帶晶片,全網通基本是奢想,連雙網通都很勉強,LTE也只做到Cat.4。

至於澎湃S2,據說是一款擁有Cortex-A73+A53的八核處理器,採用臺積電16nm製造,整體對標海思麒麟960的晶片,但是這僅是個傳聞。

雖然小米一直在說“沒有放棄”,但業內人士爆料,小米已經徹底放棄了手機SoC晶片的研發,轉而研發更簡單的藍芽、射頻等晶片,佈局AIoT。小米的最大的“成果”不是澎湃S1,而是嚐到了做晶片失敗的苦果。在沒有技術儲備和資金儲備的情況下貿然“造芯”的結局就只有這種了。

其實,小米搞晶片一開始就沒有十足的魄力,只是覺得高通的晶片實在是太貴,自家手機又主打價效比,想要盈利價格根本就降不下來。

可是手機是小米的支柱,如果搭乘不太行的晶片,就根本賣不出去,這對小米的業績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華為開始造晶片的時候情況也很慘烈,K3幾乎就沒出貨,用華為整個高階產品線全部試了一遍,直到麒麟產品線誕生後情況才有所緩解,經過多年的努力才拿出了可以和高通抗衡的產品。

並不是每個企業都能有華為一樣的機遇,華為當時的主業是ICT裝置,即使手機業務不賺錢也能砸錢搞研發。

晶片真的屬於那種投入高回報慢,戰線特別長的產業,前期會投入巨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極有可能會打水漂,如果一家企業沒有足夠的實力,輕易踏上研製晶片的道路,基本上不會有太好的結果。

有人會問,小米現在情況好了很多,如果現在自研晶片行不行?還是很難,因為搞晶片需要大量人才,此前小米網羅了大批晶片精英,但在S1、S2之後沒能留住人,現在再想聚集起來談何容易?

所以說,小米最終放棄研製澎湃晶片,轉而使用高通現在來看絕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起碼基於小米現實狀態來講是利大於弊的。

不過,小米也沒有完全放棄晶片,只是換了新的方式。2017年小米成立了長江小米產業基金,主要是用來投資半導體與智慧製造等相關產業。

截至目前,小米已經累計投資了34家企業,與小米的Alot業務都密切相關,這些成功的投資給小米Alot業務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248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測試雙十一購買的4支筏竿,結果20塊錢“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