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現在社會有一個現象,讓我一直想不通。一些父母拼命掙錢,去給孩子買一套學區房,卻不願意在家庭教育上花費一點精力和時間。

殊不知,學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之後。正如家庭教育專家朱永新所說:“所有的問題兒童,都可以在原生家庭找到原因”。

那什麼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呢?清華附小的校長、著名的特級教師竇桂梅就曾用一句話回答了這個問題,她說“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先放糖,無條件的愛和鼓勵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能有任何附加條件。——樊登

竇桂梅校長解釋所謂先放糖,是在孩子幼年時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和鼓勵。孩子小時候有一個現象,明明你對他吼,他哭著依然要媽媽抱,你想過這是為什麼嗎?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這三個需要幾乎是幼兒階段的全部需求

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和愛全部需要從家庭、從父母身上得到。當孩子哭著要抱抱的時候,其實是因為他感覺不安全,害怕失去父母的愛。

美國兒童健康顧問多薩利·萊切斯克透過研究發現,父母的撫摸能夠影響孩子的大腦和情緒發展,孩子感受的安全感越多,未來越自信越容易克服懷疑,幸福感也越強。

這讓我想到楊迪,他曾在《青春環遊記》這個節目中回憶自己一路走來家人的愛和支援,直接就在節目中向家人下跪感謝,並且說出這句話:

你們從來沒有阻礙我追逐我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而且從來都是鼓勵式的教育,讓我覺得我真的很優秀。

楊迪一路走來經受了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但他依然自信的站在舞臺上,是家人給了他足夠的安全感和勇氣。

再放鹽,讓孩子擁有直面挫折的勇氣

竇桂梅校長所說的再放鹽,是指當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以後,需要讓孩子擁有面對挫折的勇氣。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多少年輕人在不如意前選擇放棄生命。

但縱觀古今,那些最終有大成就的人,哪個不是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挫折,最終才站在了自己生命的高峰。

每次一提到抗挫折能力這5個字,我就想到馬雲。大學考了3次;就連出國都被拒簽過7次,畢業找工作找了30次;無奈只好創業,創業又失敗了4次。

但別管挫折怎麼磨鍊他,他就是能一次次的站起來,這讓我想到心理學家Seligman提出的一個概念習得性樂觀

這位心理學家認為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的專注、積極、掌控感、自尊自信都是可以練習得到的。我想馬雲大概就是在一次次挫折中練出來的。

這種習得性樂觀的思維方式,其實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提出的成長型思維,這種思維的人不排斥挫折,更喜歡失敗,因為他們認為失敗可以學到經驗。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從小就教會孩子正確面對輸贏,每次當孩子失敗的時候,你要告訴他是好事兒,而不是一臉黑的罵孩子怎麼這麼不爭氣

再補鈣,放手讓孩子走向獨立

竇桂梅校長認為,孩子終究要一個人面對未來的人生,而家庭教育的最後一步就應該是補鈣,家長放手讓孩子走向獨立。

一份社會調查顯示,父母包辦孩子生活的負面影響包含:沒主見佔58.9%,性格優柔寡斷佔55.5%,懶惰和依賴性強佔51%。

可見,家長不教孩子獨立,其實是為孩子未來的人生埋下了禍根東方神童魏永康就是鮮明的例子,4歲自學初中的知識;13歲被大學錄取;20歲卻被退學。

被退學的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這讓我想到了蔡元培校長的話,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一個人獨立的人格無法形成,智商再高又有何用!

在這方面,很多家長做得還不如狐狸,在大自然中流傳著“狐狸法則”。成年的狐狸是不能和父母生活的,一定要獨立存活,體驗適者生存的道理。

所以真正愛孩子的家長,都懂得放手!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孩子2歲時出現的自我意識萌芽,就要開始培養他的獨立能力。

他們事事都想自己來,在安全範圍內,請允許他自己來。“自己來”也有助於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及自信心。

陶行知說:“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傷,既不夭折,也難成材”。與所有家長共勉!

20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被原子彈炸死,人會毫無知覺地死亡?科學證明被炸死的人會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