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頭兮,朝朝思理;有發兮,胡不是為!
女陶俑(宋代)
看古人髮型
長鬏皆梳精
一襲漢服裝
垂身固腰行
盤發頭項頂
不留長辮襟
千年後回望
意覺格外親
董一平配詩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對髮型審美的形成是由習慣和心理所造成的。從一個人所留的髮型就可看出其身份。主觀的講,工程師、職員、賊盜、妓女不論他(她)從事什麼職業由髮型就可以斷定一二。如果單從裝飾的角度看,髮型又很容易被人瞬間製造出多種不同造型。自古以來,就難以考察歷代髮型是如何演變下來的。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開始,人類逐漸改變了野蠻人生活。在交往中注意儀表,有了審美的意識,開始懂得了梳理頭髮。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自夏、商起至西周時期,統治階級已經基本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夏、商、周以前的髮型其裝飾無法考證。從秦開始,魏晉南北朝隨著佛教的傳入,廟宇、壁畫、石刻、陶俑上看到當時人們所留的髮型。
今天主要說說陶俑和浮雕人物的髮型。當屬秦始皇兵馬俑即秦俑,兩千二百多年前,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用粘土作成的人與牛馬等物用於殉葬,陶人陶馬以代實物,墳墓周圍掘若干圓坑,將陶俑埋入一半,胸以上各部便矗然露於地上作為一種殉祭,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
(圖一)角型發是男子髮型的姿態之一。從兵俑的髮型看,年齡在十七八歲左右,在耳旁結成角型,頭髮梳起順發在額頭之上,兩鬢角波浪卷,留八字鬍和唇下胡。
兵俑(秦代)(公元前221年~207年)
(圖二)古代節頭之一是梳或簪不好辨認。首次看到頭髮從中分開,這位跪著的婦人。頭髮很短,留中分這種髮型在現在老年婦女中常見。
婦人(秦代)(公元前221年~207年)
(圖三)這位婦女沒有留劉海,頭髮梳在背後 。
宋墓後龕婦人啟門圖(公元960年~1279年)
(圖四)宋代的髮型開始呈現出多樣性。浮雕中婦女的頭型梳成蓮花狀,分成四份 。
磨兒坡宋墓側壁憑欄觀戲圖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
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民風民俗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的髮型妝飾也隨之變化和開放。清末民初,民間的髮型及裝飾朝著明快、簡潔的方向發展。年輕婦女除部分保留傳統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額前覆一綹短髮,稱“前劉海”也叫“美人髦”。辛亥革命以後,時興剪髮。約在上世紀30年代,燙髮傳入我國,得到達官貴人們的追捧紛紛效仿,對中國的傳統髮型影響很大。建國時期,男士時興三七、四六、中分等分縫髮型,使中國的男士有了新的形象,而女士的三齊發型也相繼誕生。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上海等大城市又開始興起了燙髮。
隨著時代的發展,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觀察事物更深入,審美和鑑賞力對髮型的要求更高。僅女士的髮型就有毛邊、秀芝、長蘑菇、齊肩、長穗、短穗等等。 適合什麼樣的髮型和哪一種髮型和髮色還要與自己的臉型、膚色、身高、體型相般配。還要注意髮型與年齡、職業的相稱。學生的髮型,應該是線條簡潔、整齊、流暢,髮式清秀、明快、自然,以保持活潑開朗的性格,反映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