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家禮對父母這一方的約束和規範要求。這主要可用“慈”“嚴”“教”三個字來概括“悲“數是父母對待子女的行為準則。愛能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嚴、教能使子女成材。慈,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慈愛。父母愛子女,這是人類的天性。儒家提倡仁愛孟子說: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要人們把愛自己子女的心推廣開去,愛天下的孩子,可見他認為人們愛自己的親生子女是天經地義的,根本不必懷疑。民間語用“十指連心”來比喻這種親情,也是非常形象的。“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所表達的感情就更為深沉了。這種慈愛的行為,在子女幼小的時候表現得尤為充分。嚴,教,是連在一起的。《三字經》雲:“養不教,父之過。”歷來都十分重視家教,而且還突出一個“嚴”字,稱為“嚴於家教”。北齊顏之推所撰《顏氏家訓》在歷史上是很有名氣的,其中就有《教子》篇,他主張“父子之嚴,不可以卿;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息慢生焉。就代表了傳統社會里相當一部分人的觀點。所謂“嚴父慈母”的說法也十分普遍。一般認為,母親可以慈愛多些,父親則必須威嚴。不威嚴就很難教育。當然,這其實也是個誤區。當今不少家庭,並不強調威嚴,不也把子女教育得蠻好的嗎?不過在我國的傳統社會里,更多的人還是主張以嚴為主,以慈為輔的。諺語“寵子不發”“不打不成才”,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生活中,由於過分溺愛,反而影響了子女成長的例子也確實很多。有關家教的一些細則,《禮記·內則》記載得很詳盡。比如說,孩子能自己吃飯時就要教他用右手,會說話時要教他們怎麼回答,男孩答“唯”,女孩答“俞”。到了6歲,教孩子識數和四方之名。7歲,男女孩坐不同席,不在一起吃飯。8歲,教他們懂得謙讓,進出要跟在長者後面。9歲,教他們懂得朔望和用天干地支來記日子。10歲開始,男女分開教育,男孩出外去讀書,學習禮儀;女孩則養在深間,學習婦道。男子20歲加冠,開始學習成人之禮;30歲成家;40歲以後可以出仕,做事要深思熟慮,與道相合的就聽從,不合的就放棄;50歲受命為大夫,參與國政大事:70 歲告老……以上是《禮記》作者的理想,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當然在具體年齡的實施上歷來也都不是這麼刻板,這裡說30歲成家,其實歷史上結婚的年齡一般都是比較早的。《禮記,內則》還說女子二十面嫁,而在生活中結婚也往往早於20歲。古代教子的內容十分廣泛,從日常起居、行為舉止一直到琴棋書畫、各種實用 技藝,都離不開教育,而古代教子的核心則在於教育子女怎樣做人,也就是向他們灌輸仁、義、禮、智、信,忠、孝、梯、忽這一整套的倫理道德規範和與之相應的行為禮節。為了使得家教切實有效,傳統家禮還要求做交母的以身作則,謹守禮法,給子孫後輩一個好的榜樣。明袁衷《庭韓雜錄》說:“《傳》稱:“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生而善教者也。“就很有道理。有的家庭,父母動輒打罵子女,子女看樣學樣,上行下效,長大以後也就性格租魯,行為不端。《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六)還記載了曾子家教的一個故事。說一次曾子的妻子要進城趕集,他家的小兒子哭若要跟去。曾子妻騙他說要殺豬燒肉給他吃,才算把兒子留在了家裡,誰知道妻子回來,曾子真的把家中的豬給殺了。妻子說,這是騙騙孩子的呀。曾子卻認直地對她說:“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曾子終於還是殺了豬,給孩子吃上了肉。曾子在這裡所說的一番話很有道理,父母如果欺騙子女,也就是在教孩子學會欺騙,實在後患無窮。歷史上不少名人教子有方,流傳著許多佳話,其中“孟母三遷”的故事就很值得一提。漢劉向《列女傳》卷一說,孟子小時候,家住墳墓附近,孟子常在那裡玩殯的遊戲,孟母毅然搬家。搬到市場附近孟子又玩開了吆喝買賣的遊戲,孟母還是覺得不妥,再搬。第三次搬到學堂邊上,小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儀,孟母這才放了心。該書還記載了“孟母斷織”的故事。孟子日後成為大學者,聞名天下與他母親從小就對他精心教育是分不開的。此外,許多名人所撰寫的“家訓”,也是傳統家禮中的瑰寶。近代民間廣為流傳的《朱柏廬治家格言》,就是明末清初江蘇崑山人朱柏廬用來教育子女的教科書,全文僅500餘字,切於實用,親切具體,讀來琅琅上口,後來成為啟蒙教育的重要讀本之一。不少上了年紀的人至今都還能背誦其中的一些字句,比如“黎明即起,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施惠無念,受恩莫忘。”等等,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有許多可取之處。由於家長注重教育,更由於家庭成員世代傳承、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就又形成了“家風”。家風一旦形成,往往要影響好幾代人。歷史上的楊家將、岳家軍,就是英勇善戰精忠報國的典範,滿門忠勇、世代良將,一向為人們所稱道。傳統社會十分重視道德榮譽,一個家庭不管有多富貴,如果家風不好,仍然會遭到眾人的唾棄。一個人犯了過失,社會奧論總是要將他與他的家庭聯絡起來,指責他的父母“家教不嚴”“家風不正”。而家長對子女的過失也看得很重,會提到“敗壞家風”的高度去看待,而不認為只是他個人的事。為了保證家教的實施,許多家庭、家族又都制定了家法、家規、族規會里,家法族規曾經成為國家法律的補充,在維持社會秩序方面起過一定作用。同時它又有著許多弊端,許多家規、族規其實都是滅絕人性的酷制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下最神聖的感情。沒有什麼感情比這種感情更直摯,更無私、更偉大生育子女,撫養子女,教育子女,關心愛護子女;子女不在身邊,為子女擔心,子女在眼前,為子女操心。這份情懷,只有做過父母的人,才能感受得到。但是,怎麼愛,怎麼與子女相處,其中還有一些禮儀講究。(一)既要做父母,又要做朋友為人父母要想處理好與子女的關係,不能簡單地放任自流,任其自由發展,而應該巧妙地加以引導,既不能違背子女的興趣,又要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作為父母,不能僅僅以高高在上的長輩自居,還應該更進一步,學著做孩子們的朋友,與子女平等交流。2000年,湖南省的一位中學生設計了一種多功能課桌,並且獲得了專利權他的這項專利很快被一家教學裝置廠購買,已經有大批次的產品上市。這位少年因此獲得了一筆可觀的收入,並且獲得了一項嘉獎。這個普通的孩子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從他很小的時候起,就給他充分的自由,不是做他的家長,而是做他的朋友,凡是跟他相關的事情,都要與他商量。有的時候,父母犯了錯誤,就會在孩子的書桌上放上一張字條,透過書面的形式向孩子認錯。父母和孩子之間經常交流,他們把孩子當作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來看待,而不僅僅是一個每天只會搗蛋的淘氣鬼。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形成了很強的獨立意識,有決斷,善於思考。當那位小發明家對著電視攝像機說“我的爸爸媽媽是我最好的朋友”時,相信許多孩子一定會羨慕不已。嚴格管教和平等交流,都是為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但是,採用平等交流的方式,要比訓斥或者拳頭更加有效,而且更容易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放棄呵斥和“棍棒”,不但不會減少孩子們對父母的尊重,相反還會提高父母在孩子們心中的地位。(二)多鼓勵,少批評批評會激起逆反,而表揚和鼓勵則會激發興趣和主動。父母要想讓子女認真幹好某一件事,就應該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興趣。而表揚和鼓勵,則是激發興趣的最好方式。表揚和鼓勵能夠讓子女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內心感到快樂。為了讓孩子們做一些值得做的事情,父母可以採用“選擇性鼓勵”的方法對之加以引導。這樣,孩子的興趣就會不知不覺地被你的表揚引導到少數事情上。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可會決定孩子長大後的職業一一因為許多人會積據自己從小就有的興趣和愛好選擇自己的職業(三)以理服人是教育子女的關鍵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情、“不在子女教育方面傾注心水的父母是不稱職的。有些家長面對自己調皮的孩子,常常手足無措,要麼嚴加訓斥,要麼棍棒相加在新的時代,那種“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教育孩子也要講求以理服人。三孃教子的故事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明代學士薛禮外出征戰,幾年查無音信,家人以為他已經死去。他的兩位夫人張夫人、李夫人相繼改嫁。只把一個剛滿五歲的小孩(二夫人所生)薛英哥甩給了三夫人王春娥。春娥女堅貞如雪,誓死不嫁。含辛茹苦撫養英哥長大成人。每日裡她教給英哥四書五經,習文舞墨。時光飛逝,不知不覺薛英哥已長到八歲,王春娥便送他到私塾讀書。私塾的切都是那麼新鮮,開始他學習勁頭很高,但是日復一日地背書講書,他漸漸感到枯燥無味了。有一天,尚未放學,他就偷偷溜回了家。正在織布的王春娥發現了,使問道:“你這麼早回家,該不是逃學吧?”薛英哥滿不在乎地說:“沒有逃學,今天先生有事提前放學了。”王春娥一聽,感覺不對頭,轉而問道:“你將今天所學的書背上一段。”薛英哥一聽背書,這下可急了,他連忙說道:“三娘您讓我背個開頭兒,還是背個結尾呢?若從開頭背起半天也背不完一篇文章,如果背個尾,一會兒就完了。”王春娥聞聽此話,一股無名火湧上心頭,大聲罵道:“你這個不成器的奴才!說話間,一邊用教鞭打斷機頭,一邊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看,這布是用一根根絲 織起來的,這織機是咱們謀生的工具,人的學問也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你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我打斷了這織布機的機頭一樣,成了廢品。你年紀這麼小就不好好讀書,長大後沒有才華怎麼養家餬口呢?”薛英哥聽著覺得言之有理,差愧地低下了頭,王春娥看到薛英哥有悔錯之意,接著對他說道:“先前古人哪個不是立志戰名的,有志不在年高邁,無志任活百年春。秦甘羅十二歲封卿拜印,周公瑾十三歲統率三車,王摩詰十二歲高中進上,寇平仲十二歲身為翰林,牧牛童中狀元L名叫李密,頭懸梁錐刺股孫敬、蘇秦,砍榮人讀書成名是車買臣,這些人並非是天資上乘,都是由於刻苦用功才成名的!”院春的番情真意切的話,深深打動了薛英哥的心。從此後他記三孃的教誨,奮發圖強,勵志,求學,最終狀元及第。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領悟以理教育子女的必要性。王春娥只不過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傳統婦女的典型代表,在當時的社會能有這種觀念是難能可貴的,它正好成為我們現代為人父母的教子榜樣。要想讓你的子女出人頭地,必須讓他們在你仁愛的胸懷與言之有理的語言氛圍中茁壯成長當今社會,教子問題成為一個人們備受關注的問題,要想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新世紀有用的人才,需要在教育方面下大功夫。(四)教育子女的“千金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因此,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雖然親密,但是父母與孩子相處也並不能隨隨便便。孩子與父母在年齡、閱歷、心理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時不注意這一點,教育孩子時傷了他們的自尊,勢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在與孩子交往時應掌握必要的技巧。父母與孩子交往要講究方法。概括起來,父母與孩子交往忌諱以下幾點:①忌損傷孩子自尊心有些性格急躁的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動不動便奚落孩子。這樣無疑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父母應這樣教育子女:“我知道你擔心你的成績不如姐姐好。我要你記住:你各有所長。我們也很看重聰明的孩子,你們各有惹人疼愛的優點。”②忌嚇破孩子如果你不立刻跟我走。我就把你一個人拋在這裡!”你真會這麼做嗎?孩子當然希望你不會當真,因為小孩子最怕單獨待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但可能他聽多了類似的威脅。已對此充耳不聞了。這種爭執往往發生在公共場所,一且失去控制,孩子就贏了。比較有效的方法是:當他太出格時,你把他抱起來。這樣他就會明白 你不允許他在公共場所胡鬧。③忌命令孩子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耍家威,沒有一點民主空氣。有的家長對孩子一味地制,什麼也不準做說話就如同給孩子下禁令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沒有創造力,這扼殺孩子成長的禁令,應該去掉。④忌拿孩子出氣有些文化素質較低的父母,心情不好就無端地責罵孩子,拿孩子撒氣。在家好臉,說話沒好氣。孩子不敢接近,又躲避不了。這是父母們應該忌諱的。⑤忌辱孩子人格有的父母不理解孩子心理,當發現孩子有什麼“不端”,則認為大逆不道,不冷靜地把情況弄清楚,而是憑主觀臆斷,弄得孩子反駁不好反駁,解釋不好解釋,好在內心默默地忍受著。有傷孩子心理的侮辱性話題,也是做父母的與孩子交往時應忌諱的。⑥忌怨孩子當孩子犯錯誤之後,他會感到很無助。“我怎麼會這樣?我真傻。”他後悔初沒聽從父母的話2父母應該勸導他:“孩子,你試過自己的方法了,可沒成功,對嗎?真為你難過。媽媽也是這麼過來的。”⑦忌欺騙孩子有些言行不一的父母,說了不做,許願不還。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對父母失去信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