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鵬是學校足球隊的守門員,他很喜歡足球這項運動。今天他們和外校球隊進行了一場比賽,他們獲得了勝利。贏了球的鵬鵬非常興奮,到家後高興地和媽媽講贏球的經過:“今天這場比賽我救下好幾個球呢,不然我們就輸了……”
媽媽看鵬鵬說個沒完:“好了,好了快去洗乾淨吧,一身的汗味。”
“媽媽,你不知道,今天有好幾個球都特別危險的,要不是我奮力撲救,那我們就不只是輸掉這場比賽,而是沒有辦法進決賽了,為了這個我們付出很多……”
“快去洗澡吧,別和我說這個,我不願意聽你那個什麼球啊球的。”
案例探究一般來說,優秀的父母通常都不是優秀在嘴上,都不是說教者,而是優秀在耳朵上,是一位忠實的傾聽者。在父母的眼中,孩子說的可能都是些芝麻綠豆的小事,但從孩子的角度看,這些事可能就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足以引起他們強烈的興趣。
許多孩子放學回家,總是興致勃勃地給父母講學校裡發生的事情,不管父母愛聽不愛聽。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忠實的聽眾,而最合適的人選當然就是父母。父母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本身就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從而也加深了孩子對父母的信賴和親子之間的感情;孩子透過對父母的訴說,宣洩了內心的感情;舒緩了心理壓力,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利於形成開朗坦誠的性格。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們的這個需求,總覺得聽孩子說話是一件無聊的費心的事情,甚至是在浪費時間。於是,在孩子和父母說話的時候,父母總是顯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有時手裡還不停地翻著報紙、看電視或幹別的,對孩子的說話似聽非聽。殊不知,這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向你關上心靈的大門,為你以後同孩子溝通埋下障礙。
案例解讀粗暴地打斷孩子的話,會使孩子產生“不被尊重,不被信任,不被理解”的想法,進而委屈沮喪,導致對父母的報復,故意不聽父母的話。
孩子的視點與成人不同,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在他們看來都很有趣,會津津有味地向父母講述自己的發現和感想。
父母傾聽孩子談話的耐心,是值得珍視的。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父母都應盡力地聽孩子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講完。
調查顯示,孩子最不願意聽到的話中“閉嘴”排在第三位。
“他們總是讓我們閉嘴,但他們卻喋喋不休地嘮叨起來沒完沒了。”“為什麼我們要閉嘴,和自己的爸爸媽媽說話的權利也沒有嗎?”這是孩子們的心聲。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就要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適時地讓孩子無拘無束地抒發自己的感受,從而發掘他的願望與需要。當父母瞭解了他們的需要後,便可以隨時給孩子支援和鼓勵,使孩子健康成長。
一位美國學者曾走訪了20多個國家,對一萬多名經濟條件不同的兒童進行了調查,反饋結果始料未及。問道孩子們最大心願和要求時,絕大多數孩子對吃、穿、玩、用的東西都不大在意,而普遍重視的是家庭氛圍和精神生活。孩子們希望有個親密和諧、寬容民主、活潑快樂的家庭,他們討厭那種氣氛沉悶、感情淡漠、氣氛緊張的家庭環境。
有的父母與孩子交流過程中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常常表現出不耐煩、懶得聽,這類表現會對親子溝通產生阻礙,不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今天的很多父母都知道和孩子溝通的重要,費盡心機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但常常是自己滔滔不絕地講,很少聽孩子說。如果父母不瞭解孩子的想法和情感,這不但不能幫助孩子解決面對的問題,而且還會造成親子間的緊張與衝突。這樣的溝通僅是單向性的,是父母的一相情願。親子溝通應是雙向性的,是互動的,是父母與孩子的無障礙的充分交流。在溝通時,要留有時間讓孩子講話,當孩子和你談問題時,父母應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動作,應該眼神注視著孩子,認真地傾聽孩子的說話,對孩子表現出應有的尊重。父母只有尊重子女,在心平氣和、相互理解氣氛中,以交談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你所說的話孩子才會聽,教育才可能產生效果。
陳仲是五年級的學生,一天放學回來,嘟著嘴坐上沙發上一聲不吭。媽媽問:“陳仲你怎麼了?作業做了沒有啊?”陳仲大聲嚷嚷:“我不想做,什麼作業啊就是垃圾!”陳仲的態度讓媽媽很生氣,本想發火,但又想到了傾聽的重要性,她立刻收起了準備責罵的想法,耐心地說:“ 你的語氣不對,不應該這樣和媽媽說話。”
陳仲看看媽媽依舊一副怨氣難平的樣子說:“ 是我們英語老師,昨天的作業給我打了70分,還當眾批評我,安的什麼心啊。”
得了這麼點分,還一副別人都做錯的樣子,媽媽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怎麼回事,說說看。’
“是啊,他說我作業寫得太亂,他根本看不清楚,其實我的答案都是正確的,真是服了,看不清楚也是我的錯?”陳仲一邊說一邊拿出英語作業,“老師就是懶,多看一會兒不就能看出來了嗎?”
媽媽有點想訓孩子,可沒有想好怎麼說,只是“嗯啊”地答應著,沒想到兒子接著說:“看來是應該好好寫,要不我的英語才華都被埋沒了,要是考試的時候老師還看不出來,那就虧大了!”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不但要傾聽孩子,而且要耐心地傾聽,讓孩子在整個敘述過程中宣洩自已的情緒,發現並改正自己的錯誤。
每個家庭都有教育孩子的困惑,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光靠從父輩那裡傳承下來的一套經驗和方法是遠遠不夠的,光靠教師透過父母學校的授課,也是非常有限的。父母不僅要注重自身學習,及時調整自已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而且還應該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交流。比如,與孩子共同合作設計假日活動方案,到哪裡去活動、活動的內容是什麼,父母都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也會積極向父母獻計獻策,父母與子女之間充溢著濃濃親情,使家庭關係更加融洽、民主、平等。跨越代溝,相互關心,相互尊重成為連線兩代人的情感紐帶,父母真正成為孩子的朋友。
方法引導傾聽,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只有能專心地傾聽孩子講話的人,才能平等地對待一切人。如何傾聽孩子說話呢?
1.做出聽的姿勢一定要與孩子平視,不可居高臨下。身體要稍稍向前傾,這是表示有興趣的姿勢。不要製造“牆壁”。如用手捂著嘴巴,兩手抱著胳膊,或翻看著書。這些舉動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障礙。用眼睛“聽”,要睜大眼睛看著說話的孩子,很自然地用眼睛來表達你的興趣和愉悅。
2.表現出聽的興趣講話中最掃興的是聽到對方說:“ 我早就知道了。”我們這樣對孩子,就缺少尊重。孩子才說兩句,大人就不耐煩了:“知道了,早知道了。”“別煩我!”“該幹嗎幹嗎去吧,誰有工夫聽你說這些沒用的!”於是,孩子十分掃興。當媽媽的關心孩子,不應只是關心他的冷暖、吃住,還要關心他感興趣的事。對孩子關心的話題產生了興趣,你同孩子談話的興趣便也具備了。
3.將你專注傾聽的態度傳達給孩子送給孩子最好的讚美,是讓孩子知道他所說的每一句話, 你都認真聽到了。如:保持微笑,並常常做出吃驚的樣子。孩子最愛吃驚,用大人的話是“大驚小怪”,他們希望看到大人對自己所說的事情表示出吃驚的表情。能把大人嚇住,說明自己很有本事。在傾聽孩子談話的過程中,父母還可以用簡單的諸如“太好了”“真是這樣嗎”“ 我跟你想的一樣”“你的想法太好了,請繼續說”“ 我簡直不敢相信”等話語來表示自己的興趣。
也許你會發現,不論孩子的話題多麼簡單,如果你想要表現出有興趣的姿態,那麼興趣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如果你總是沉著臉,或者表現出很厭煩-言不發,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就會令孩子十分失望。慢慢地,他也會養成對什麼事都不關心的毛病。那些在課堂上發呆、不愛發言的孩子,幼年時可能就缺少好的聽眾。成長中的孩子從小沒有感受過自己語言的魅力,必定會對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失去應有的信心。
夏老師箴言
孩子向父母說的事情,不一定是父母感興趣的,但要知道這一定是孩子的心裡話,或者是那一刻最想說的話。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最明智的選擇是認真傾聽,不要打斷孩子。就本情景中出現的情況,也許母親根本就不瞭解足球,但可以這樣說:“哦? 是嗎,我的兒子這麼厲害,給媽媽講講!”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就是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良好的親子溝通也就從這樣一句簡單的對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