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從不惹事,
但也絕不怕事。
若貴國遞來的是蘇麻離青,
大明自當回以瓷器;
若貴國遞來的是不安分的心思,
大明就只能回以火器。”
——《國家寶藏》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王朝,建立於1368年,滅亡於1644年,沒逃過古代封建王朝每三百年一輪迴的歷史規律,在很多人印象中明朝最大特色就是盛產奇葩皇帝,有人不愛當皇帝愛幹木匠活,有人夢想當將軍所以到處亂跑,有人御駕親征結果被敵方捉個正著,有人懶到28年都不上朝......
如果按《明史》記載,明朝皇帝裡也就剩那麼幾個正常人,比如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佑樘,明朝歷史也就前期還像點樣,朱元璋布衣天子,削平群雄、一統江山,驅逐元朝殘餘勢力的同時夙興夜寐勤政勞心,為大明打下盛世的根基,而後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代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五大盛世之一的“永宣盛世”,33年間明帝國巍然立於東方令諸國不敢小視。
自從明英宗親征瓦剌成了階下囚,明朝盛世逐漸轉衰了,後來的皇帝都沒法與開國之初幾名帝王相比,但,歷史上每個封建王朝都是如此,考慮到《明史》是清朝編纂,從順治時代拖拖拉拉到乾隆帝即位後才勉強定了稿,其中有不少“不小心”抹黑前朝皇帝的描述,明朝後期狀況到底怎麼樣,恐怕還得仔細審視下,事實上明朝後期雖然大不如前,但影響力依然是在的,這點看看英女王給萬曆皇帝寫信用的稱謂,你就能明白了。
這裡說的英女王是伊麗莎白一世(1558年-1603年在位),她是英國曆史上最為傳奇的帝王之一,有“童貞女王”之稱,因為她將國家當作了自己的丈夫,一生未嫁,她所有的決策都是為英國施行而不是為她自己。現在英國的王早就不是真正掌控一切的“王”了,但在伊麗莎白一世那個時期,王可不是什麼名義上的角色,她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國家的命運走向。
很明顯這個女王並非昏君,她在位時英國出現了“黃金時代”,經濟和文化雙重繁榮,我們都很熟悉的莎士比亞就是那個時代的一顆明星,英軍還在1588年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成為西班牙海上爭霸有力的競爭對手。這位頗有成就的女王為什麼會給明朝寫信呢?
其實這跟英國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有關,英國後來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本錢就源自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攢下的財富,這財富帶著血腥味,因為女王允許英國的海盜肆意搶劫過往商船、製造混亂、販賣奴隸,並且為海戰出力,這一切都是為了積累資本,因為要爭霸就得有錢才行,你看古代中國,再怎麼重農抑商,還能把商人趕盡殺絕不成?商業可也是重要的稅收來源啊。
而這位女王就非常重視商業貿易,她的許多法令都是對農民不利但對工商業有利的,因為早在15世紀地理大發現開始後,歐洲人做生意就不侷限在地中海了,而是轉向大西洋、印度洋,美洲、亞洲都是英國、西班牙等殖民國家的目標,那就是一個重商的時代,作為英國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自然要多為國家開闢商路,“東印度公司”就是在她的支援下成立,本來是貿易企業,後來成了印度的真正主宰者!
萬曆皇帝在位時,明帝國仍然是毫無疑問的亞洲第一強國,周邊不少國家都把明朝當帶頭大哥。知道印度豈有不知道中國的道理,女王也想過和東方最強帝國通商,為此她盤算著派使臣出使,並且準備了一封言辭比較客氣的信——
“天命英格蘭諸國之女王伊麗莎白,致最偉大及不可戰勝之君王陛下......我西方諸國君王從相互貿易中所獲之利,陛下及陛下之臣民均可獲得......如陛下願促成此事,且給予安全通行之權,並給予吾人在與貴國臣民貿易中,所需其他特權,則陛下實堪稱至尊貴仁慈國君之能事,吾人將永不能忘陛下之功業......耶穌誕生後1583年我王在位,第25年授于格林威治宮。”
這封信雖然能查到歷史存檔(現在被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但並沒有送到萬曆皇帝手中,因為女王派出去的使臣約翰·紐伯萊半途出了意外,女王對此感到十分遺憾。
實際上在那個時代,另一個殖民國家西班牙派出去的殖民大臣甚至想過直接用戰爭的方式拿下明朝土地殖民,只不過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沒批准,他正忙著為破產的事焦頭爛額呢。
萬曆皇帝跟唐宗漢武自然沒得比,但他絕對不是一個庸碌的皇帝,他在位時明朝確實走向了衰落,無可挽回,而且他也不知道遙遠的西方在發生巨大變化,世界格局即將重組,但這個皇帝神奇就神奇在酒色都沾卻“魁柄獨持”,直白點說就是他看起來不理朝政,其實權力都牢牢抓著呢,誰也甭想讓他禪位或者直接逼宮弄死他。
所以明朝的衰落萬曆皇帝確實要背責任,但追根究底最大責任不在他,而在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僵死了,別說萬曆,就算李世民來,也不見得能挽回末路王朝的敗局。英女王給萬曆皇帝寫信,開頭稱謂這麼客氣,正說明當時明朝在世界範圍內仍然有非凡影響力。
萬曆皇帝在位期間平蒙古之亂、平苗疆、援朝抗倭、允許西方傳教士在華長期居住傳播西方知識技術,這些舉措部分確實消耗了明朝實力但也揚了國威,甚至讓一些知識分子率先開始看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明朝依然可用一個“強”字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