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重爵賞不是過失 (總第十一)
大將韓信在向沛公劉邦數落西楚霸王項羽的過失時,有這樣一席話:“項羽把爵印死死地握在手中,寧肯把玩得四角圓損,也都不願拿出來授予那些累立功勳並應當封爵的人。”王夫之評這句話時說:“繇斯言也,信之所以徒任為將而不與聞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終者,胥在是矣。”大意是:從這句話我們得知,以韓信的能力韓,之所以會被劉邦任用為大將軍卻又不讓其參與到商議國家大事中來,且他本人不得善終的真正原因了。
爵印
對於封爵一事,天子授予自己與否,若是順從老天的意志,人們自然都會把所封之爵位看得格外隆重。然而,封爵本身並不是君王們可以拿來換取天下的籌碼,況且,獲得爵位,也不一定就意味著榮耀。人們之所以會在得到封爵後感到榮耀,就在於榮耀的獲取實在是來得不容易。君主若不把封爵當一回事兒,那麼,貓啊狗啊的,誰都會想著要去索取;而君主重視封爵的授予,則天下人都會以此為殊榮。
韓信古畫像
我們來看看史上一些封爵事例,把嚴控和濫發封爵一事做一些對比:
被宋人稱之為“藝祖”的趙匡胤,曾許諾手下大將曹彬,說一旦攻取了江南國(即五代南塘),就授予他“使相”的職位,這是類似於平章事的頭銜,有宰相之銜,無宰相職權,但地位崇高。趙匡胤事後失言。其實,曹彬早在他率軍攻取江南之前就已心知肚明,無論戰局是什麼結果,他都得不到這麼一個封銜;然而,他卻能內心十分平靜,心悅誠服地繼續接受趙匡胤的差遣。為什麼會這樣?就因為他素來知道,宋太祖從不輕易封爵、封銜。
曹彬古畫像
與此相反,王莽新朝末年,異軍突起而被擁立登基的更始帝劉玄,因根基很淺,於是濫封爵位,收買人心,其結果是,儘管此舉讓他手下是諸侯林立,但當他身處危亡之際,他所濫封的那些個諸侯們,沒有任何一位肯前來救援。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那些被他昔日隨意冊封的王、爵,全都認為,他們所得到王爵之位,是理所當然的事,用不著對他劉玄感恩戴德。
有人或會說:“項羽吝嗇封賞,甚至不惜委屈自己居於人下,他同趙匡胤一樣,既然都是珍惜爵位而輕易不授,他,連同他強悍的武裝力量怎麼就不合時宜地,快速地消亡了呢?”
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從西漢在此問題上的教訓談起:劉邦平定天下後,也曾過度封侯,導致了手下諸侯數次起兵叛亂的弊端,而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漢武帝繼位,當劉徹怒而削奪了各路諸侯手中的權利後,天下得以安寧。
原來,在諸侯們腦子裡,始終因襲有過去的經驗,即人們全都有體驗一下當一回國君的感受,他們渴望天子儘快分給他們土地和人口,便於他們作為諸侯可在他的侯國裡為所欲為。問題是,帝王能夠放心嗎?即使是在分封制度之下,比如周朝立國初期的管叔和蔡叔,他們作為天子宗親也曾起兵叛亂,何況是其他外姓諸侯呢?
以封官許願來換取手下為自己賣力,幫助自己奪取天下,從而實現自己的天子夢,那麼,君臣之間就會有所交易,等到天下一定,有所期而賣命的將領們,自然巴望著承諾的兌現。而這種回報的結果,整個天下,必然想保有一個稍微安定一點的早晨都異常地困難了。
韓信向時為沛公劉邦指陳項羽所謂“吝嗇封爵”的過失,意在脅迫劉邦用封爵來買他賣力以換取天下。所以,當他剛一平定齊地,就立馬向劉邦提出了要稱王齊地的請求。如此一來,他投靠劉邦的真實意圖也就暴露無遺。
懷著與人主交易的心思,韓信說這麼一席話,旨在謀求在齊地稱王,人主當然也能覺察出他的用心。儘管,人主也會根據他的意願,如他之願封他做了齊王,但於此同時,也會在心裡萌發出對他的怨恨。因此可以說,造成韓信後來被俘“雲夢”,又被斬殺於“未央宮”的禍根,實際上,早在他請求稱王齊地之時就已深深埋下。也就是說:韓信的悲劇,已在他向劉邦指稱項羽吝嗇封爵之時就已顯現出禍殃的萌芽,只是他得意忘形,自己無所覺察罷了。
殺身之禍,往往起因於非分的野心和慾望。任你是誰,也都難以違背這麼一個規律。韓信曾經這樣說到:“君主如果能以天下城邑來分封給奪取了這些地方功臣,哪還會有什麼征服不了的地方?”身為君主的人,或可以持有類似念頭;但韓信他作為臣下,則萬萬不該說出這樣的話來。何況,身為帝王,本就不可以用封賞之類的手段來換取天下。
在分封這個問題上,君主向手下許諾時說出的話,不必完全守信,行動也不必果斷。宋太祖對於封爵一事的謹慎;曹彬對自己是否會被封爵表現出的明智,都為保持大宋王朝的天下安定和富足地方做出了表率。何必為了履行那種產生於一時、姑且為之的許諾之言去褻瀆天命呢?
至於說到項羽,他失敗的原因,並不在於他吝嗇對功臣的封爵。在這一點上,韓信的說辭,完全不及大功臣陳平的說法來得公允。陳平說:“項羽所任用和寵愛的人,不是項氏宗親就是妻弟,至於其他人嗎,即便是奇才智士,也都不被重用。”
項羽原本並不是那種不能知人善任的人,他是被他的那些親戚給矇蔽了。凡是與他有姻親關係的人,即使是卑微小人,都被他委以了重任而執掌上了大權。在這種情況之下,有才之士的能量又怎麼會不被他的親戚所遮蔽呢?只不過,項羽這樣做,也有其必然性,他本人的霸業,本就靠著一系列的欺詐而後才得以興旺起的的,具體事實羅列如下:
他假心假意樹立楚懷王熊心為義帝,後又弄死了這個叫楚懷王的人;
他在表面上甘為上將軍宋義的部下,後又殺死了宋義;
當沛公劉邦滅亡秦朝稱王關中時,他強壓劉邦改封漢中,逼他讓出關中王的頭銜;
田榮,是陳涉所建立的張楚政權的相國,田榮率領舊部前來歸附他,他卻把他們趕盡殺絕,原因竟然只為掠奪這些降將降兵手中的財物。
一貫嫉恨別人的人,總會以己心度人,總會疑心別人也是如此對待自己;輕率殺人的人,總是感到仇恨就伴隨在自己的左右,因而不敢有片刻放下心來,他得時刻左顧右盼。也為此,項羽也只有自己的胞兄、姻親足以依靠。他時刻擔心,一旦權柄授予了外人,自己就會處於類似於楚懷王和宋義的境地。所以,項羽他終日憂懼不安,甚至到了睡覺時,都不得不在睡床的四周佈滿武裝到牙齒計程車兵,只有這樣,他才敢閤眼。而這樣一來,他又怎能不深深地懷疑天下人都是自己的敵人呢?
然而,如此狐疑而小心,仍然不能挽救他的最終命運。項伯,是漢王劉邦的心腹,而項伯這人偏偏又是項羽的親兄弟;最後窮追項羽,並逼迫他在烏江邊上引頸自殺的,是呂馬童,而呂馬童卻又是項羽曾經的生死之交;最耐人尋味的是,在項羽大敗之後,最後仍然追隨在他身後的三十餘騎中,竟然沒有一個是他的兄弟和姻親。臨死之前,項羽也在最後時刻心懷奸詐地向人求援,但等待他的必然結局是孤立無援。所有這些足以說明,項羽的失敗不在於吝嗇封爵,事實上,不僅僅是那些沒有得到他封爵的人才會怨恨他,才會攻擊他,就連深得他倚重的那些兄弟和姻親,後都背叛了他。讀過《資治通鑑》的人,都會為之嘆息。
身為領袖,處事不愧疚於天,就會得到老天的護佑;不愧對於人,則是人都樂意被他統帥。廣泛推行正義於天下,就會得到天下人的擁戴;沒有偏私,才能做得到賞罰謹慎而公正。
得與失的關鍵,全在於自己,而不取決於他人,這個道理實在是太明白不過的事情;反之,不去親近賢士,而是用爵位名號引誘一些德才名不副實之徒,去刺激貪鄙小人追逐名利的心理,即使連項羽也不屑於這樣做,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