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今天,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圓滿落幕,整個電影節影迷收穫良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定非王小帥導演大師班分享莫屬。

臺上的王小帥,談及電影,彷彿不知疲倦,兩眼不停閃爍光芒,字裡行間都透出滿滿的回憶,面容更是真誠,一問一答間穿插無數故事,已然勾勒出一部六代導演走至今日的"電影"。

在白雪的配合下,王小帥分享了他的創作經歷、創作技法及對待電影態度。

由經歷引入,以技法為基礎,用態度作核心,讓所有人聽得沉浸其中,收穫頗多。

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員,對王導所講內容也略有感悟,特別是收尾時被問道導演與演員關係那段。

當時竟然問導演與演員在現場怎麼樣溝通才更容易產生化學反應。

王小帥談道:自己很少和演員一直講理和講戲,覺得很多導演現場從頭到尾都發脾氣,是很奇怪的,認為這樣無法真正碰撞出藝術火花。

在執導青少年電影時,面對不願照導演意願去演的演員,他也會給予一個輕鬆環境,而不是讓他們模式化起來。

換言之,王小帥更樂意去引導,而非強行灌輸,覺得拍攝現場脾氣不斷只會讓現場越發慌亂,反而拍不出好電影。

聽到這段解答時,我其實是比較疑惑的,因為這不太像是同一位大導口中言論。

在大部分人眼中,導演就是片場之王,說一不二,其威嚴不可撼動,發脾氣也不過是日常行為。

這種形象在我們腦中已成定式,以至於突然聽到王小帥這番"不發脾氣"說法,一時有點適應不過來。

就拿近期熱度頗高的導演選角真人秀《演員請就位》來講。

王小帥說到這一話題時,應該不少人腦中都會閃過節目中四位導演的"發飆"場面。

爾冬升、陳凱歌就暫且不細提,兩位脾氣都是名聲在外,一個眼神動作便足以嚇哭"小朋友"。

郭敬明雖說是新生代導演,作家轉型,看似儒雅,但片場可一點不差,管你男女演員,罵哭是家常便飯。

至於趙薇,雖然大多數時候沒有指著演員罵,但也會在其狀態不好時用情緒給演員施加壓力,逼迫他們拿出狀態來。

這四位在片場與演員的溝通方式,就與王小帥完全相悖,但要說誰對誰錯,當真沒有答案。

因為這是由電影風格、導演間創造藝術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一些矛盾看法,也與創作經歷相關。

比如王小帥是以近似"文青"的身份從三線人的路子走過來,見得太多,也經歷太多,所拍的電影題材也大多有敏感性,且具獨特視角,像《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日照重慶》、《過春天》等等。

他更注重人文精神,擅拍小人物,用底層視角來博求大眾共同點和共情點。

這樣的寫實派電影,往往內涵重於形式,因此需要留給演員留一份真實和純淨,不去追求過多的刻意表演。

可能正是這樣,王小帥才格外反感導演在現場常發脾氣。

而《演員請就位》中其他幾位導演的作品,相比之下就藝術成分可能要更多一些。

拿凱歌導演說,其地位不用多講,國產導演中天花板一般的存在,也同王小帥一樣,有著對內涵和藝術的追求,只是兩人發散點不一樣。

凱歌導演是從小做到大作,追求極致的藝術感,如《霸王別姬》、《無極》。

這些電影不同於寫實派,需要極大地"網面"來鋪開,也容不得演員出一絲差錯,每一句臺詞,每一個眼神,每一絲情感,都需時時到位,這對演員來講是難題,對導演來講,更是難上加難。

因為好的導演不允許自己的作品出現一點瑕疵,當他將所有心神貫注其中後,便會不自覺地情緒化,正如自己的孩子老是做不對一道題一樣的著急和生氣。

這樣看來,大多數導演發脾氣是情有可原的,很多演員也需要這樣的壓力,來迫使自己達到那一刻的意境,所以導演在現場宣洩情緒,也並非是單純地給人壓力,讓人被壓得抬不起頭。

這種情緒碰撞同樣是為創作出更好作品。

所以對比下來,其實不過是形式不一,溝通方式不同,但碰撞出火花相同。

王小帥的"溫柔型"溝通,是為讓演員心更加純淨,而更多導演的情緒宣洩,是為更好激勵演員,迫使他們造出經典鏡頭。

這一切,都只為藝術,而無脾氣大小。

48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異性相處,女人看重安全感,男人看重新鮮感,別弄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