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年,秦國傲視群雄,秦國名將更是層出不窮。白起、王翦、王齕,蒙驁等都立下赫赫戰功。其中,王翦、王賁、王離是為三代猛將,以蒙驁、蒙武、蒙恬、蒙毅祖孫三代為代表的蒙氏一族,在秦國曆史上與大秦同在。近期,歷史劇《大秦賦》熱播,蒙驁一家均有出場,他的兩個孫子蒙恬和蒙毅成了嬴政的少年玩伴。蒙驁作為秦國的上將軍,雖然年邁,但寶刀不老。歷史上的蒙驁,其實原本劇中要颯得多。
在歷史上,蒙驁的知名度其實並不如他的孫子蒙恬,秦始皇統一後,對蒙恬最為倚重,為了鞏固秦國北境,秦始皇曾派蒙恬率軍30萬攻打匈奴,蒙恬狂追匈奴700多里,收復河南廣袤的土地,蒙恬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匈奴人聽到蒙恬的名字,都不禁顫抖。賈誼在《過秦論》中也寫道: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正是因為如此,太史公司馬遷單獨為蒙恬立傳,蒙驁的事蹟,也記載在《史記·蒙恬列傳中》,《史記》雲:
恬大父蒙驁,自齊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蒙驁,齊國人,在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從齊國來到秦國,官拜上卿。《史記》又記載,秦昭襄王元年,蒙驁就已經帶領秦國大軍攻打韓國。綜合這兩則記載,說明蒙驁來到秦國的時間應該就是秦昭襄王嬴稷剛登基不久(公元前249年),而且他來到秦國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得到了秦國的信任,可見蒙驁此人不簡單。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蒙驁在秦昭襄王元年出兵攻打韓國,對秦國意義重大,當時,蒙驁攻下了韓國的成皋、鞏兩座城池,秦國在此地設定了三川軍,至此,秦國的邊疆東擴到了河南境內,和魏國國都大梁相鄰,極具戰略價值。
一年後(秦昭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蒙驁再一次被委以重任,帶領秦軍攻打趙國,攻下了太原。又過了一年(公元前247年),蒙驁帶領秦軍攻下了魏國兩座城池,然後調轉馬頭,繼續攻打趙國,一舉奪取趙國37座城池。
也就是說,蒙驁自投奔秦國以來,連續三年為秦國出戰,先後攻打韓國、趙國、魏國,所向披靡。然而,此後,魏國信陵君帶領五國聯軍合縱抗秦,蒙驁在這一戰中被打敗,回咸陽休養多年。秦昭襄王晚年,白起等名將崛起,蒙驁在後期的出場時間很少。
直到秦莊襄王繼位,蒙驁重新被重用,秦莊襄王去世前,蒙驁為託孤大臣之一。嬴政登基後,蒙驁曾率軍平定晉陽叛亂。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6年),嬴政派蒙驁攻打韓國,奪取13座城池,然後又攻打魏國,奪取兩座城池。蒙驁雖老,但不減當年之勇。
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信陵君魏無忌去世,嬴政大喜,派蒙驁率軍攻打魏國,蒙驁一路高歌猛進,用半年的時間拿下魏國20座城池,魏國將領看到蒙驁的戰旗,都不戰自潰。蒙驁回到咸陽後,秦王嬴政厚賞蒙驁,兩年後,70多歲的蒙驁去世了,他的兒子蒙武成為蒙氏一族的新一代領袖。
蒙驁在秦國紮根以來,歷經嬴稷(秦昭襄王)、嬴柱(秦孝文王)、嬴異人(秦莊襄王)、嬴政(秦王政、秦始皇)四代國君,數次率領秦軍東征,先後奪取韓國10多座城池、魏國50多座城池、趙國30多座城池,直接讓秦國和齊國接壤,對三晉(韓魏趙)形成合圍。他奪下的90多座城池,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另外,據《戰國策》記載,“荊軻刺秦王”的發生,和一位叫蒙嘉的人有關,而蒙嘉是蒙驁的兒子、蒙武的弟弟。當時,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但荊軻見不到嬴政,他拿出千金賄賂蒙嘉,蒙嘉以為荊軻是來獻圖,因此幫荊軻引見。後來,荊軻刺秦王發生後,蒙嘉被殺。按秦律,蒙嘉之罪本應株連全族,但嬴政念及蒙驁之功勳,最終沒有株連。這件事雖然在《史記》中沒有記載,但也能看出秦始皇對蒙驁家族還是比較看重的。
蒙驁去世後,他的兒子蒙武,孫子蒙恬和蒙毅持續為秦國效力,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和穩定政權立下不世之功,秦始皇外出,曾讓蒙毅和他乘坐同一輛車,蒙氏一族在秦國地位十分超然。憑蒙恬和蒙毅在當時的地位,蒙氏一族極有可能成為秦國最大的武將世家。不幸的是,秦始皇去世後,秦二世聯合趙國篡位,蒙恬、蒙毅遭秦二世殺害,蒙氏一族就此沒落。
本文參考:《史記》《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