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曹植的《白馬篇》當中這樣寫道:“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在戰亂年代,好男兒都會積極投入到救亡圖存當中,連自己的性命都無法顧及,何況父母妻子呢?1931年爆發的抗日戰爭當中,就有許許多多這樣的英雄。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衣錦還鄉是人們最為高興的一件事情,但是衣錦還鄉帶來的遺憾感大約也是極為深刻的。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這樣一個年紀輕輕就為了民族的前途命運奔赴戰場,直到功成名就才回家的青年英雄——王扶之。開國將軍回鄉尋父,途中與趕驢車老漢閒聊,回家才知老漢竟是父親。

王扶之出生於1923年,本來他這個年紀的人應該是不用去參加抗日戰爭的。因為直到抗日戰爭全面展開的1937年,他也不過14歲而已。然而正所謂亂世出英雄,王扶之雖然出身貧寒,靠給地主家放牛才能夠生存,但是卻從小就長得神駿威武,12歲得時候就有1.7米高了,根本沒有人看出來他是個小孩子。

加上他是陝西人,當年紅軍剛好在那一帶生活,所以也受了不少英雄的影響。他的父親又是個有見識的農民,省吃儉用送他上了幾年私塾,使得王扶之的眼界大為增加。在感受到紅軍的英雄氣之後,12歲的王扶之謊報年齡,稱自己已經17歲,參軍打仗去了。當時農民普遍營養不良,王扶之卻生得高大威猛,除了臉龐比較稚嫩外,其他方面也確實看不出他的年紀。

所以他很順利的入伍了。由於他機靈、勇敢,而且還讀過幾年書,又有些天賦,逐漸在戰爭當中成長了起來。到了抗戰比較激烈的時候,年紀輕輕的王扶之就做到了副連長的地位。由於中國人民的頑強抗爭,加上日本本來就是個小國,資源不足,人力有限,而且還四面戰,所以到了1945年,日本人就被中國人民趕出去了。

而此時的王扶之已經成長起來了,到了解放戰爭的時候,他首先是在東北民主聯軍擔任營長的職位,後來又升遷到了五師十四團副團長,第四野戰軍三十九軍三四三團團長。他戰功卓著,參加了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廣西戰役,所帶部下輾轉了大半個中國,為共和國立下了赫赫功勳。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此時王扶之就已經很想回家去看看自己的老父親了,因為14年的戰爭生涯,已經讓他完全失去了父親的音信,他的父親也不知道他的下落。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民卻又再一次被敵人拉入了戰爭之中。1950年,他又以團長的身份加入了志願軍,入朝作戰。

這是一場不平等的戰爭,因為對方的武器太過於先進;但同時也是一場考驗中國人的能力的戰爭,打贏了天下震動,打輸了萬事皆休。所以許許多多像王扶之這樣的英雄都投入了這場偉大的洪流當中去。當時戰爭非常慘烈,團長這個級別的軍官陣亡的不在少數。王扶之曾經就被敵人空襲壓被困在山洞,幾乎餓死,最終死裡逃生被救了回來。

後來王扶之又憑藉著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屢建功勳,直到1953年回國,他因功升為師長。按理說,這時候他也該回家去打探一番父親的訊息了,可是當時事情極多,他又身居要職,居然一直耽擱了。直到1964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之後,他終於抽出了時間,回陝西老家看望自己的父母。

此時距離他參軍已經將近30年了,他真的不知道父親是否還健在,懷著十分忐忑的心情,他買了許多東西,準備帶回去給自己“將功折罪”。從大城市回到曾經的陝西小山村,王扶之將軍感慨萬千,他雖然已經離開這裡數十年,但是對這裡的一花一草仍然感到如此的熟悉,只是卻不知父親怎麼樣了。

他帶的東西很多,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孝敬自己父親的。但是他卻只帶了一個警衛員,兩人提著頗感沉重。恰巧此時一個老人趕著一輛驢車路過,兩人跟老人打了個招呼,想“趁車”一番。老人慈眉善目,又見這兩個人氣度不凡,和他兒子的年紀差不多,就熱情的招呼他們上車。

咕嚕咕嚕的驢車慢悠悠的走了起來,王扶之突然遇到這個“老鄉”,也免不得跟老鄉拉起家常來,聊到快到家了,竟然發現這位老人就住在自己家附近。所謂人生四喜——他鄉遇故知,雖然這裡不是他鄉,但是見到自己家附近的人,難免還是十分的驚喜,便說明了他的來意:他正是回家來探親的,卻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否還健在。

老人嘆了口氣說:“嗨,我那兒子也是早早去參軍,一去30多年沒有見過了,若論起年紀來,還正和你差不多呢!”王扶之頓感這老人面相十分的熟悉,就問:“您老的兒子叫什麼名?”老人回答道:王碩!這下王扶之馬上驚呆了:他小時候就叫王碩!仔細一看,這老人不正是自己的父親們,於是與父親相認,抱頭大哭。

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王扶之將軍最終還能夠與自己的父親團聚,而且以這麼一個戲劇化的形式團聚,倒真是一個非常令人羨慕的結果了。衣錦還鄉,當如是!

18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嫁沒嫁對人,那從來都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