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總是想帶著孩子出去“秀一下”,與親朋好友增進距離的同時,還能鍛鍊孩子社交能力。
可是事與願違,孩子在家像個“話癆”,在外人面前卻不願意說話、不願意喊人,只會自己默默在一邊玩耍。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孩子特別不喜歡和生人接觸,對社交有牴觸感。
當孩子出現“社交恐懼”,家長們彆著急埋怨孩子,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http://timg.juduo.cc/2020/12/709ef2bc8e0e48e59f3bbbf27ec96fa3.jpg)
孩子喜歡模仿,而家長就是孩子最好的模仿物件,父母自然成為了孩子的第一任社交老師,孩子不愛社交,很可能是我們自己出現了問題。
![](http://timg.juduo.cc/2020/12/278d05bf3d5b4b94ad3bb52c2a47a904.jpg)
1、家長本身不喜歡和人打交道,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很少和其他家長交流溝通。
2、對孩子社交干預過多,孩子每次和其他小朋友玩都會被幹涉。比如你看小玉嘴巴多甜,多和她學學;多多搶你玩具為什麼不搶回來;鬧鬧唐詩會背那麼多,你卻一首都不會,這些看似不經意的話,很容易打擊孩子的社交積極性。
3、當著孩子面,在他人面前說孩子內向、不愛說話,孩子本來可能只是“慢熱”,結果被家長貼上不愛說話的標籤,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心理暗示:我就是內向、不愛說話。
![](http://timg.juduo.cc/2020/12/05bc7bb7f718443dbb88ceebddaf47ce.jpg)
4、把“愛社交”門檻定的太高,孩子有時可能害羞或者鬧脾氣,不願意和陌生人打招呼,這次不想和這名小朋友玩,家長過多的干涉和批評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5、給孩子講聽不懂的“大道理”,用大人的話語告訴孩子社交的重要性,“社交決定人脈,不會社交以後在社會上混不下去……”,這些大人的話語會讓孩子感覺社會太複雜,選擇同逃避的方式避免社交。
![](http://timg.juduo.cc/2020/12/79404dd61377494cb8187cce8a6b0754.jpg)
有研究表明,接納和引導,可以幫助內向的孩子在社交方面有著積極的變化。
1、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儘量不要當著孩子面跟別人談論他的缺點,如果有人當著孩子面說:“你家孩子好像不太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你可以回答:“不是這樣的,他很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熟悉一下一會兒就好了”,孩子會被你的話語鼓勵,成為你說的那種孩子。
2、給孩子創造社交環境
經常帶孩子參加一些聚會也好、旅遊也好,讓他多接觸人群,哪怕是自己一個人玩耍,時間久了自然會受到周圍環境影響,搖身變成“社交小達人”。
![](http://timg.juduo.cc/2020/12/cc144b5ae26b45eaa6ae06390ae361cf.jpg)
3、多些正向鼓勵
不要總是用大人的話語告訴孩子社交的重要性,多和他聊一聊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候美好的回憶,“我看你今天和妞妞一起玩的真開心”、“我覺得小明很喜歡和你一起玩”,這些簡單的鼓勵很容易感染孩子,讓孩子主動社交。
4、多給些時間和耐心
我們不能指望今天還不愛說話,明天就搖身一變成社交達人,家長們要有耐心,不去和其他小朋友比較,因為每個孩子性格都是不同的,孩子遇到挫折學會鼓勵他,慢慢你就會發現變化。
![](http://timg.juduo.cc/2020/12/073d7719f72d42e19296c78415956ee7.jpg)
關於社交的方法,大人的方法不一定就適合孩子,別人家的方式也不一定適合你家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耐心,多去正向鼓勵,相信他一定會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變身“社交小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