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1978年考古發掘的曾侯乙墓,就槨室而言,比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大六倍。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曾侯乙銅冰鑑,還有出土的各類青銅器、玉器、漆器等達到上萬件,這座墓的發掘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墓中出土的文物則向我們展示了古代貴族的奢華生活,其中也有不少被人忽略的小細節。

在曾侯乙的嘴裡含有21枚玉質的小動物,這些玉器如拇指般大小,在曾侯乙去世後被塞進了他的口腔內。其中有牛形玉器6枚,羊形玉器4枚,豬形、鴨形及魚形玉器各3枚,狗形玉器2枚,幾乎是“六畜”俱全。有網友調侃,曾侯乙嘴裡簡直塞了一個微型動物園。很多人不解,曾侯乙的嘴裡為什麼含了那麼多的玉質的小動物?“二十一”枚又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含義?

起源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口含”

含在死者口中的玉石器叫“口含”,也稱“口晗”。這種習俗最早可追溯到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山東大汶口文化中就發現了類似的習俗。在山東兗州王因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墓葬中墓主人口內含有石、陶小球,甚至在一些墓葬中發現了墓主人牙齒磨損嚴重,應該是在生前就有口含石球、陶球的習俗,此外,大汶口文化中還有拔牙的習俗,總之,此地的風俗對牙齒真的很不友好,但是究竟這樣的習俗源自何種信仰,由於年代久遠又缺乏文字也實在不好妄下斷言。不過,這樣的習俗在商周時期則更為常見,也顯現出了一定的禮制。

在商朝時,無論是位於王權中心的安陽殷墟,還是其周邊地區都有發現此類口含玉石器的墓葬遺址。這些遺址中的口含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等級較低的墓葬死者口中多含貝(相當於錢幣),數量不定。等級較高的墓葬中墓主人則口含各種玉器,如玉魚、玉蟬、玉珠等,整體來看,等級較高的墓葬多集中於王權中心區。

兩週時作了進一步規範,天子口含的玉器等級最高,其次諸侯、卿大夫、士人、庶子,數量上也有規定,天子口含數量最多,為數之極盡“九”。同時,又有“飯晗”,“飯晗”也屬於口含的一種。這裡的“飯”還真就指的是五穀雜糧。並且有嚴格的禮制,諸侯以粱,卿大夫以稷,士以稻,庶以谷實。天子也很可能是飯以粱的。

先秦時期之所以會有這種習俗,原因有二:一方面,“不忍虛其口”,“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念在中國古代一以貫之,在死者口中塞有口含是對逝去之人的一種善待。另一方面,口含也有著比較實用的用途。即可以儲存死者的形體。這樣的觀念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出現了禮制。

曾侯乙是曾國國君,生前享有榮華,死後“事死如生”。曾侯乙生活的時代已經“禮崩樂壞”,因此其墓葬中多有違制的隨葬品,曾侯乙口內的21件口含在數量上顯然也有些僭越了。至於為何是21件,有人猜測或許有某種含義,因為曾侯乙墓內的殉人正好也是21人,但目前來說,這個數字的具體含義尚不明確。

另外,從曾侯乙墓的陪葬品可以看出,曾侯乙是個十足的“美食家”。因此,其嘴裡的口含才會盡是動物形狀。

曾侯乙:一枚2400年前的美食家

曾侯乙墓出土的各類隨葬的物品多達一萬五千多件,許多是與飲食相關的青銅器,其中有一件看起來不起眼的青銅器卻極具爭議。關於它的名稱曾有4種說法,即烤爐、炒爐、煎烤爐、煎煮盤鼎,對應的是4種烹飪方式,即烤、炒、煎、煮。對於美食家曾侯乙來說,這個魚怎麼吃?

“曾侯乙爐盤”

這件青銅爐盤有上下兩部分,上下各為一個淺盤,上盤口徑為39.2釐米,下盤口徑為38.2釐米,出土時上盤內有魚骨,魚骨內夾雜著不少梅核,經過專家鑑定為鯽魚魚骨,每尾魚的魚齡至少在2年以上。下盤內放有木炭和碎炭塊,在上盤的盤底有明顯的煙燻痕跡。

可以用排除法來確定,烤爐可以直接排除掉,因為古代有專門的銅烤爐,一般為方形,形制上與曾侯乙墓的這件青銅器差別較大。炒爐也基本可以排除掉了,因為“炒”這種烹飪方法直到宋代才廣為流傳,況且,烹魚也不適合用“炒”。“煎煮盤鼎”說是一個比較具有說服力的觀點,然而,考慮到爐盤為淺腹,並不適合“煮”這種比較耗水的烹飪方法,而且其形制也非“鼎”,因此,“煎”是最有說服力的觀點。

古代烤爐

這種烹飪方法有點像現代的“乾鍋”,炭火旺盛時將魚煎熟,之後又可以利用炭火的餘溫繼續使魚更入味,魚骨中發現的梅子還可以去除魚腥味。這種吃法別出心裁,在當時也是不多見的。或許正是文獻中所說的“煎鰿”,鰿或為鯽魚,或其它魚類。

這類青銅爐盤最終得以流傳,演化為漢代較為流行的“銅染爐”。染爐是漢代一種在加熱中調味、在加熱中食用的炊器兼食器。其上部為“耳杯”的形狀,這樣在加熱調味時也能更好地防止爐內醬料濺出。

漢代“銅染爐”

曾侯乙墓還出土了大量的調味料,如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於、芒耳等等,這些調味料可以用於各種肉類的烹飪中,曾侯乙的美食家屬性還體現在其飲酒方式中,研究發現,曾侯乙在飲酒的時候,還特別注意在酒裡過濾掉其中的一些沉澱的物質,這些物質可以在夏季使酒降溫,冬季使酒升溫。曾侯乙在飲食上如此講究,這樣一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其他人的玉含多為象徵性的玉禮器,而曾侯乙嘴裡的玉含皆為能食之肉類了。

結語

古人“事死如事生”,盛行厚葬,除了陪葬明器外,很多器物皆為墓主人生前所使用,從這些陪葬品中我們不僅可以瞭解古代的物質文化,還能從中一窺墓主人的生活習慣、品性、愛好等等,比如,歷史上只做了27天皇帝的荒唐帝王海昏侯劉賀,其墓出土的陪葬品某種程度上“洗白了”海昏侯,也讓我們重新去認識那段歷史。這就是考古的魅力,它能驗證歷史,同時也在讓我們重新認識某段歷史。

24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越老越耐看的女人,一般都有這3種好習慣,有一個就會很迷人